毛老汉有点怪,认识他的人大都这样评价他,因为毛老汉在别人闲谈的时候不太爱说话,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默默地记,把一些他听得入耳、觉得有道理的家常话记录到本子上。36年来,他收集的家常话竟结成厚厚的4本,名为《民俗方言》。
●“剪话”的由来
毛老汉名叫毛学廉,家住敦化市大山镇新甸社,如今已经年过古稀。从1967年开始,他从未间断过收集、整理乡里人的家常话。他已经把“剪话”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
提起毛老汉的“剪话”生活,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毛老汉的爷爷非常喜欢俗言诗,在毛老汉童年上私塾的时候,爷爷经常给他念这种诗。俗言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打油诗,虽称不上合辙押韵,但读起来也还朗朗上口。时隔几十年,如今毛老汉仍然能背出几段“……男人自有男人福,倒了油瓶也不扶;惹得旁人笑断肠,无非吃饭穿衣裳……”在爷爷的影响下,毛老汉总是有意无意地留心那些顺耳的家常话,并不时地把这些话记在纸上。慢慢地积攒得多了,舍不得乱丢,便整理到一起,订成本子,又结成集子。从36岁到71岁,毛老汉用了半生的心血完成了40多万字的《民俗方言》。在这个集子中,人们常说的有关农时气候的俗语、歇后语、有哲理的成语等基本都能够找到。
●“剪话”的动力
36年从未间断“剪话”生活听起来象天方夜谭,但是毛老汉依靠执着的精神做到了。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件小事中领略毛老汉的执着。
一天傍晚,毛老汉路过他所住村子的村口,见几个人正在聊天,便走过去凑热闹。闲谈中,一个40多岁的外村村妇说了一句“善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冷语六月寒。”毛老汉顿时觉得这两句话很中听并且非常有道理,但当时手中没有纸和笔,只好默念几遍,记在心里。没想到回家后准备写到本上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后半句。这一夜,毛老汉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毛老汉便在村里打听那个外村村妇的住址。原来,她住在相隔十几里外的邻村,几天前来串门,但是已经起早回去了。
为了能知道那后半句,当时已经60多岁的毛老汉立即启程走了十几里路,终于在当日下午见到了那个村妇,记下了“恶言冷语六月寒”这句。同时,毛老汉得知该村妇是从她奶奶那里知道的这些话,他感慨地对记者说:“这些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啊!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收集乡里人的家常话的一个原因。”虽然毛老汉的“剪话”的行为有点怪,但是他的家人很理解。毛老汉的二儿媳童女士对记者说:“自从嫁到毛家,公公就每天从早到晚趴在桌子前,写这写那。开始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后来才知道他在收集别人说的话。虽然我们也不太懂,但是既然公公有这个爱好,我们也就支持他,有时候也把自己听到的觉得他需要的话记下来告诉他。”
●《民俗方言》其书
《民俗方言》共40万字左右,315页,全部是由毛学廉老人手写而成。这套集子分甲、乙、丙、丁四册,由内容概要、拼音检索目录、正文、综合目录、抽样评估五部分组成,其中插有老人手绘的几十幅生动形象的插图。该书的正文由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一个句子多则几十字,少则三五字。收录句子的顺序是按照句子首字的声母排列,同一声母的句子列在同一条目下,再按照不同韵母做更进一步的细分。拼音检索目录是按照新华字典的音序排列,这样只要知道所查句子的首字就可以查到句子所在页。集子中所收集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农时气候的俗语,例如,“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早晨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有关生活常识的总结,比如,“荷包蛋加糖精,吃了可就没有命。”还有一些歇后语、脍炙人口的成语等。
谈起《民俗方言》,毛学廉老人兴致很高,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但是最后老人却告诉记者,他准备就此搁笔了,原因是人们日常所说的俗语等在集子中基本都可以找到,所以除了个别新出现的句子外,老人不准备再收集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