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
杜泽逊
我国当前的战略是由大国发展成强国。一个强国当然有若干配套要素,政治制度完善、文化教育繁荣、经济发展、科技领先等都是首要因素。这其中的文化教育繁荣和我们有直接关系,我们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教育工作者需要书籍,就像一个人要吃饭一样。有些书可以从书店购买,或者从网上下载;可是有些书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阅读的机会,这类书籍主要是古籍善本。
古籍善本长期以来秘不示人,几乎成了传统,历史上有的藏书家在书上盖有这样的印章:“鬻及借人为不孝。”古籍既不能卖,也不能借。钱谦益是明末排名第一的藏书家,绛云楼不慎失火,大部分藏书化为灰烬。他的好友曹溶去安慰他,同时也批评他吝于把藏书示人,致使绛云楼所藏孤本绝迹人间。为什么不给人看呢?主要还是为了保护。
清代黄丕烈收藏的校影宋本《博雅》,经过宋定之借给了王念孙。王念孙研究《广雅》,写了一部第一流的著作《广雅疏证》。王念孙借黄丕烈的《博雅》当然是为了校勘,可是6年没有归还。后来黄丕烈在京城,见到王念孙的儿子王引之,问到此书。王引之回答说已经还给了宋定之。于是黄丕烈又向宋定之追索,果然在他那里,第二年才追回来。一部书借出去7年才追回来。
杨氏海源阁收藏的明嘉靖芝城活字蓝印本《墨子》是稀世珍本。这本书光绪年间被潘祖荫借去,长期未还。杨保彝在刊刻他父亲杨绍和的《楹书隅录续编》时特别加了注释,说这本书“为潘文勤师借校未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本书才在苏州出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历代的藏书家以个人之力收藏保护典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臣,他们也是最重要的古籍专家。他们最关心的是珍贵古籍的安全,不外借是合情合理的。借书的不愉快,无论如何会得到后人的理解。
在今天,古籍的安全仍然是头等大事,如何实现既保护又流通呢?古人采取了影抄、照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也是把献来的书录副本,原本发还,可惜没有贯彻到底。
传世的嘉靖影宋刻本、明清的影宋抄本、近代的影印本,都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成果。还有一种校宋本、校元本,把宋、元本文字的不同校在通行本上,也是这个目的。这种行为有很大的局限,因为能够被影印、影刻的本子数量很少,既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也存在思想保守的因素。
今天我们有了数字化和网络传递的技术,可以跨国、跨地区,在自己家里、在研究室里,查看异国异地的藏品。今天在座的荣新江先生踏破铁鞋,到世界各地访求敦煌吐鲁番文献,他的前辈王重民先生、姜亮夫先生、刘半农先生,以及更早的黎庶昌、杨守敬、董康等先辈,也都是采用走访这种方式。显然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般人无法像他们那样随时出去看书,更重要的是一般人看到了也看不懂。要克服这个难题,就要请荣先生这样的专家鉴别原物,进行学术性著录,然后再把图像挂出来。图像加上专家的著录就达到了古籍数字化的基本要求,或者说底线要求。读者上网看书,不仅看内容,还享受了专家鉴别研究的成果。
当然荣新江先生说了,数字化会带来新发现。北京大学教授张丽娟发现了著名的十行本《尚书注疏》的元刊原印本,收藏在国家图书馆,这是过去不知道的。昨天一位青年同志说他发现杨复《仪礼图》元十行原印本,也在国家图书馆,这也是过去不知道的。这类发现会带来很多新认识,因为元十行本,从清代以来用的是明代历次修版,基本上未见到未修版的印本,原印本的发现当然会解决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会改变原有的结论。这都是古籍数字资源发布给一般读者带来的发现。
古籍数字化及免费阅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困难。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馆的龙头老大,在数字化方面也同样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这次“中华古籍资源库”网上公布成果达到了3.3万部,带动了其他图书馆,甚至得到了私人收藏家韦力先生的赞成和参与。数字资源公布达到了7万余条,这一大好局面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规划、努力推动达成的,这是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古籍史上的历史性转折,必然对学术文化的繁荣发挥长效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
责编:代玉
代表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代表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扩大这些古籍的影响力,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代表的想法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保证古籍的继续流传。
古籍中蕴含着很多古时候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有的是偏向于人物记述,也有的是偏向于生活技巧等等,种类繁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古籍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推敲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想要把古籍发扬光大,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籍、阅读古籍,但是因为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问世,使得大家更加专注于电子书等的阅读,对于古籍来说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
也正因为抓住了大家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的契机,所以代表才会提议将中国古籍进行数字化,一方面这样的做法是在带动着古籍和社会整体趋势靠拢,也是在不断朝着新时代的契机一起进步,虽然是古籍,但是相信随着古籍不断数字化,这些古籍将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阶梯;另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同电子书一样,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甚至于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古籍中晦涩难懂的部分直接链接白话文的解释,这样一来,阅读古籍不但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于连一般都会担心的看不懂问题也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古籍,可以说这也是很好的社会现象。
在我看来这个提议是很符合现在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为古籍阅读、流传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解决方式,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也很是希望这项提议能够通过。
古籍数字化的介绍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