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八线是条什么线?它是“国际公认”的朝鲜半岛南北政权的政治分治线吗?
答:非也!叁八线是1945年8月由美国提出,以朝鲜国土北纬叁十八度线作为美、苏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以北为苏军接受日军投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叁八线是一条受降临时分界线,仅此而已。说这条线是“国际公认”的朝鲜南北的政治分治线,没有任何国际法依据,而且不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政权所承认。换言之,叁八线具有约束苏美军队的意义,却没有约束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意义。中国领导人决策出兵参战的前提是“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而不是“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这是原因之一。而美国军队率先越过三八线,是打破这个约束的始作俑者。
二、朝鲜战争是北方侵略了南方吗?
答:朝鲜战争是一场以民族统一为目的的内战,没有“侵略”不“侵略”之分。正如中国国共内战既不能说国民党侵略了共产党,也不能说共产党侵略了国民党,美国内战既不能说南方侵略了北方,也不能说北方侵略了南方一样。只有美国军队的行动,称为侵略才是名符其实。
三、联合国是否有权利干预朝鲜内战?
答:没有权利。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与一个国家的政府有本质的区别,它没有干预一个国家内部事务权利和依据。实际上,《联合国宪章》就明确规定:“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部管辖之事件”。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武装干预朝鲜的决议是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缺席,而美国军队已经先斩后奏率先介入的情况下作出的,开了一个毫无道理的先例,是一个非法决议。所以从朝鲜战争以后,再也没有“联合国军”名义的军事行动,就是这种方式已为历史进程所否定的反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朝鲜南北方政权都没有加入联合国,都不是联合国成员国,联合国出兵干预,不伦不类,无根无基,没有任何法理依据,本身就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践踏。
四、“联合国军”是一支维持和平部队吗?
答:不是!维持和平部队有其特定涵义和规范。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有设有军事观察员,并逐步形成了维和部队,在1956年建立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时,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曾经提出了着名的维和叁原则:第一,维和行动不得妨碍有关当事国之权利、要求和立场,需保持中立,不得偏袒冲突中的任何一方;第二,维和行动必须征得有关各方的一致同意才能实施;第叁,维和部队只携带轻武器,只有自卫时方可使用武力。人们把这叁项原则概括为中立的原则、同意的原则和自卫的原则,并称之为哈马舍尔德叁原则。
哈马合尔德叁原则是联合国传统维和行动的基本准则。80年代未期以前的维和行动,都是以哈马舍尔德叁原则为基本依据的。哈马吉尔德叁原则对联合国近四十年的维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秘书长啥马舍尔德之所以就联合国维和行动提出这叁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因为联合国建立时制定的《联合目宪章》没有关于维和行动的规定。以哈马舍尔德原则为基础,传统维和行动大体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维和行动由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和组织.特殊情况下由联合国大会组织,具体由秘书长控制和指挥。(2)维和行动必须征得冲突各方政府以及直接有关的各方的同意。具体讲.维和部队的规模、进驻的起始和结束时间、进驻的地域等部必须征得有关各方的一致同意特别是进驻国的同意。(3)维和部队的军事人员由会员国自愿提供。军事观察员不携带武器、维和部队携带轻型防御性武器(4)维和部队除自卫外.不得使用武力。(5)严守中立。不能支待一方反对另一方。(6)不得干涉驻在国内部事务,不能介入内部冲突。“联合国军”的决策和行动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条。
五、美国政府只有解决朝鲜问题而没有染指中国的意图吗?
答:中国有句老话:察其言,观其行。美国军队事实上已经侵犯了中国领土(台湾),介入了中国内战(出兵台湾即介入中国内战),而且其武装力量已经越过叁八线直趋中国国门,“联合国军”总司令已经发出“鸭绿江不是分开中朝两国的天然界线”的叫嚣。这已经不是意图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这在任何一个国家 包括美利坚合众国自己,都绝不会视为一种友好表示而只能认为是不怀好意的侵略行动。
六、中国军队出兵援朝的决策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是在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侵犯,“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战火已烧到中国边境城市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侵略凶焰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在中国政府再叁警告言之有预有理有节先礼后兵而侵略者仍然置若罔闻肆无忌惮得寸进尺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发生的。严肃一点的美国学者或军人——既或是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美国军人,都不否认中国军队出兵援朝的合理性。
七、中国军队出兵援朝延缓了解放台湾吗?
答:这种说法颠到了因果关系,中国军队出兵援朝在美国军队进占台湾之后,阻碍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是美国军队。这个因果关系应该不难分清。说朝鲜战争延缓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尚能说得过去,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耽误了解放台湾则是因果颠倒。
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经济状况不佳,战后发展远不如大韩民国,是否证实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是错误的?
答:没有道理。打个比方,你向银行货款购房,银行是否因此就要对你终生的行为和经济状况负责?你购了房,银行得了利,你后来又把房卖了,银行是否必须为你的卖房行为负责?或者再打个比方,你见义勇为救了一个人,是否意味着你必须对此人此后所有行为负责?如果此人后来成为罪犯,你也必须承担责任?
九、有人说:“中国军队出兵援朝有合理性,但打过叁八线就是侵略。”这种说法有无道理?答:没有道理。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寇能往,我亦能往!第二、除恶务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英军队直捣柏林为中国军队作出了极好的榜样。至于没有达到这个目的,那是中国军队本事不够,家伙也不行,与该不该打过去没有关系!第叁、叁八线的本质涵义是只有约束美苏的意义,而无约束其它人的意义。
十、抗美援朝延缓了中国的国际交往,延缓了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
答:此问与第七问一样,属因果颠倒。再者,战争胜利鼓舞了人民斗志,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将军费降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下,同时还完成了清匪反霸,消灭百万国民党残余部队,进军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壮举。应该说抗美援朝促进了新中国的建设。至于对外开放交流,抗美援朝战争为叁十年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安全环境。没有志愿军将士用枪炮与霸权实现的交流,就没有后来在平等基础上的和平对话。新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也是在文革中与美国对抗最严重的时期奉还新中国的。没有“打”开路,就没有“和”临头!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为什么没使用原子弹对付中国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大型轰炸机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一颗刚刚研制出来的原子弹,两地上空升起的蘑菇云,久久不散,数十万居民惨遭其害,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打击。原子弹巨大无比的杀伤力与威慑力,展现于世人面前。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企图故伎重演,多次密谋使用核武器对中国核讹诈,核战争一触即发。
十一、中国军队在韩战中伤亡大于美军,所以美军是胜利者!
答:不胜其理!即或此说前提成立,推论仍属荒谬。苏德战争德军伤亡低于苏军,是否可以认为德军是胜利者?越南战争越南军民伤亡200~300万,美军伤亡30余万,美国人是否敢说自己是胜利者?评价战争胜负的首要前提是战争的目的达到与否及达到的程度。另外,中朝军队面对的是整个“联合国军”和韩军,做算术题时忽略这些被加数,该打屁股并罚做四则运算题叁十道。
十二、毛泽东送儿子上前线是镀金。
答:很好!既然这是个天大的好事儿,将来再有战争或抗洪救灾之类的好事情时,建议首先安排出此语者自己或其儿女到炮火下或洪水中去镀它一金,或烈火焚身,或洪水没顶,我一定为你再塑金身。有此意者先到留言簿处报名,我将吐血向有关部门推荐,且一定在媒体上对你大肆炒作,你绝不至于象毛岸英那样长时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
十三、为什么要用志愿军名义,是因为中国人胆小不敢向美国宣战!
答:幼儿智力问题且有睁眼瞎之嫌!美利坚合众国正规军劈头盖脑挨了一顶臭揍,明知出招者乃货真价实训练有素的中国正规八路,却仍然忍气吞声不敢堂而皇之宣战接招,不光是胆小,且已气短。至于中国人为何使用志愿军名义,那是中国人高兴。就象搜到网络取名搜到网络一样,那是站长高兴,且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谁也无权说叁道四——关键是说叁道四也不管用。
十四、中国军队有苏联撑腰,胜之不武!
答:中国军队将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赶回叁八线,基本上凭的是手中的“万国牌武器”。苏式武器是运动战后期四五次战役才开始陆续装备部队,苏联空军只掩护清川江以北部分交通线,且大规模参战是在五一年夏季以后,而此时战场大格局已经奠定。另外,我不明白:蒋先生的军队有美国家伙撑腰,为什么打不赢共军?
顺便说一句,美国有联合国壮胆,却被迫与人议和,和之无脸!
十五、中国军队打人海战术,胜之不武!
答:战争是一种资源较量。各打各的资源,穷人的资源是人,富人的资源是钱——钱能买来“火海战术”。中国军队在“火海战术”下还能集中和机动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战争指导艺术高超的体现。中国军队战略上是“人海战术”,战术上是“小兵群战术”,对此,前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对中国军队有极高评价。
十六、在今天这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应该多讲如何避免战争,而不应津津乐道于过去的战争。
答:同意!所以说好战必亡的道理应该多讲给战争能力极其强大而自身受战争戗害极少的国家听。忘战必倾的道理应该多讲给战争能力不够强大且自身受战争戗害极多的国家听。具体地说,军事机器最强大而自身受战争戗害极少的美利坚合众国不应津津乐道过去的战争,而要多听听好战必亡的道理;军事机器不够强大且自身受战争戗害太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多多回顾过去的战争,且须多念念忘战必倾的道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战争再起。
杜鲁门: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内战爆发。随后,美国拼凑了16个国家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麦克阿瑟任总司令,由仁川登陆,悍然入侵朝鲜,很快又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了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支援北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10月19日,6个军共18个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纠纠地奔赴朝鲜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志愿军击碎了麦克阿瑟“回家过圣诞节”的叫嚣,“联合国军”伤亡达3.4万余人,被迫从鸭绿江边撤至三八线附近。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规模出兵参战和美军的惨败,引起了美国的震惊和恐慌。情急之下,杜鲁门抛出了他的最后一张“王牌”---原子弹。
原子弹是美国人手中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威慑武器。早在1950年7月中旬,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提出,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在朝鲜参战,美国应该使用原子弹,并认为这可以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11月2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应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内陆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他们认为倘若中国全力以赴地进行干预,那么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美国有关部门就可能使用原子弹的数量、目标地区以及使用时间和运输方式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当然,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
当五角大楼在秘密讨论使用原子弹的时候,杜鲁门却在无意间泄露了“天机”。
11月30日,杜鲁门参加记者招待会,进行了如下问答:
记者:总统先生,您对朝鲜的事态打算如何应付?
杜鲁门:同以往一样,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应付军事局势。
记者:那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记者:总统先生,您说的“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可是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原子弹,它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用来对付无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可是原子弹一经使用,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了。
杜鲁门的话令记者们大吃一惊,一个合众社记者连忙问:总统先生,您说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们清楚了解您的意思了吗?
杜鲁门: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这是我们的一种武器。
记者:总统先生,这是否意味着用以打击军事目标或民用---
杜鲁门(插话):那是军方人员将要决定的事。我不是批准这些事情的军方权威。
其他记者提了几个问题后,又回到了原子弹的话题。
记者:总统先生,您刚才说这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这是不是意味着除非联合国授权,否则我们便不能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不,完全不是那种意思。对共产党中国的行动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将改变武器的使用,正如他以前常做的那样。
杜鲁门的谈话,以“美国考虑使用原子弹”为题,飞快地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引起了其盟国的惊恐不安。
当天下午,在日内瓦的荷兰代表“含着眼泪”问法国驻联合国大使是否有机会避免战争。其他西方大使们同样极为震惊,发狂似地向美国使馆打电话询问详情。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的各大报纸纷纷谴责美国试图扩大战争,并对事先未与盟国协商就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
美国新闻记者R·M·波特就此评论说:“随着中共介入的被证实,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亡灵再度复苏了。苏联为了阻碍西欧的重新武装,已把美国引进了同中国进行的可怕的消耗战。强大而缺乏准备的美国,为了集中打败北朝鲜军队所必需的兵力,广泛搜罗,刚把部队送进朝鲜,却又出现了新的敌人。美国必须同拥有几百万大军的中国进行战争是陷入已设好的圈套了吧?美国惊慌失措,并且发怒了。所以,并不是不存在这样的看法,即认为原子弹虽然不能使用,但却是必要的。然而西欧国家认为莫斯科一定会劝解中国,一边抱有不切实的幻想,一边开始担心,美国会不会挑动中国把世界卷入原子战争?”
反应最激烈的是英国。在伦敦,大约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向首相艾德礼致信,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英国参谋长会议还致电“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我们看来,如果在朝鲜使用原子弹,不仅不能有效地阻止中国军队的前进,而且将会使局势变得更加糟糕,苏联空军将不可避免地参加战斗。”
艾德礼不得不在一次内阁紧急会议上宣布将赴华盛顿同杜鲁门进行会晤。临行前,艾德礼还与访英的法国总理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应当阻止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
在各方压力下,最后,杜鲁门被迫正式声明“不使用原子弹”,舆论才大体上平静下来。
麦克阿瑟:建议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
艾德礼的造访并没有打消美国军方“给中国人颜色看看”的立场。最为嚣张和狂热的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美国政府内一些人例如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首脑赛明顿和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巴鲁奇以及美国四大退伍军人组织的领导等各种右派势力,几乎都站在麦克阿瑟一边,积极鼓吹使用原子弹,对中、朝军队实施核袭击。曾是美国西点军校校长、二战期间着名英雄的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被彭德怀打得一败涂地,自然恼羞成怒,极力想挽回面子,总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使朝鲜战争演变成中美大战。
麦克阿瑟把攻势的失败归于华盛顿对他的“战史上前所未有”的限制。他坚持认为,美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1)封锁中国海岸;(2)动用海军和空军轰炸中国进行战争的工业生产能力;(3)在朝鲜使用国民党军队;(4)撤销加于国民党军队的限制,引导它去反攻中国大陆兵力薄弱的地方做牵制行动。
麦克阿瑟甚至狂妄地建议,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他认为,采取这些行动,将严重削弱并大大抵消中国进行战争的能力,从而不仅能确保在朝鲜的胜利,而且还能把亚洲从它面临的灭顶之灾中拯救出来,否则,就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产生严重的后果。
有一条美国从未公开承认过的秘闻,但战后解密的美国陆军档案资料证明了此事:1950年底,麦克阿瑟曾提交一份“迟滞目标”清单,他估计需要26颗原子弹,其中用4枚原子弹轰炸“敌人进攻部队”,用4枚原子弹袭击“敌人空军的重要集结地”。
麦克阿瑟的我行我素再次引起英国等盟国对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心,当时已能生产原子弹的苏联也提出强烈抗议,“炸弹也可用炸弹回敬”。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面阻止麦克阿瑟的冒险行径。
1951年1月15日,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官、空军少将奥唐奈尔被免职。奥唐奈尔是麦克阿瑟原子弹轰炸的公开支持者之一。他对记者证实了人们的猜测,东京战略轰炸指挥部曾经计划在“敌人”的心脏实施原子弹轰炸,只是“我们从没有得到准许”。
奥唐奈尔被免职后,空军部长提出重建空军,并说明其目的在于使华盛顿的空军参谋长能够“指挥”而不仅仅是“监督”在前线的作战部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空军部长的议案是针对麦克阿瑟来的。正如美联社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空军部长没有明说,但毫无疑问,要求空军重建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华盛顿在应用原子弹问题上拥有最后一刻的决定权。如果装有原子弹的飞机在遥远的空军基地已经起飞,它也能在认为不必要的情况下使它停下来。
但是,杜鲁门仍不能使麦克阿瑟安静下来。麦克阿瑟不仅依然随随便便向报界谈论原子弹问题,更为严重的是,1951年3月,正当杜鲁门政府精心策划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之时,麦克阿瑟又抢先发表了一项旨在阻挠这一努力的公开声明,大肆吹嘘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对中朝方面进行新的军事恫吓。
杜鲁门忍无可忍,觉得除了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以外别无选择。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解除麦克阿瑟远东军总司令及“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艾森豪威尔:可以试验一下原子弹的效力
195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此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已两年。两年中,美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国在朝鲜一年的兵员和物资的消耗比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年消耗多一倍。其物资消耗平均每月为85万吨,几乎相当于当时美国援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年半的数量。本来美国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可是它却在侵朝战争中动员了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1/2,还动员了英、法等国一部分军队,由入朝时的42万增至69万。这在战略上是轻重倒置,主次倒置。虽然如此,仍感兵力不足。再往朝鲜增兵已十分困难。英、法等国则更不愿意再往朝鲜增兵。美国付出代价如此巨大,胜利十分渺茫,和谈亦不见希望。这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乘机抓住朝鲜问题攻击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尔在底特律发表演讲,声称如果他当选总统的话,将亲自前往朝鲜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他后来还许诺:“只要还有一个美国士兵在朝鲜面对敌人的炮火,那么,光荣地结束朝鲜战争,寻求体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须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紧迫的和毫不动摇的目标。”正是靠了这些诱人的保证,艾森豪威尔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
但艾森豪威尔从朝鲜回到美国以后,态度马上发生大转变。他在1952年12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对我们所面对的一个敌人,我们不能期望用言语打动它,无论言语是怎样娓娓动听,而只能用行动---在我们自己选择的情况下实行的行动。”
相关阅读:国人震惊:朝鲜战争时美曾计划往中国扔原子弹
太平洋上空首次笼罩核阴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到7月下旬,战场局势对美国极为不利,朝鲜人民军已将美军赶至周长只有90英里的釜山一带。面对“一塌糊涂”的战局,美国决策层终于认识到,他们不得不用原子弹作为一种威慑,以遏制北朝鲜将美军赶出朝鲜,遏制中国可能的参战和进攻台湾。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在东京与麦克阿瑟会晤时,问麦克阿瑟,如果中国军队参战,他将如何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通道,麦克阿瑟毫不含糊地回答说:“只有使用原子弹”,才能将中国军队困在北朝鲜!
7月30日,杜鲁门听从了国防部长约翰逊的建议,下令派遣10架装有非核部件的 B-29轰炸机部署到关岛,置于军方监控之下。这是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预先储备核潜力。实际上,他这一步棋是下给中国看的,目的是要警告中国,如果中国采取军事行动,那么美国将使“可怕的后果”降临到北京头上。国务卿艾奇逊还故意把消息透露给了《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于是,第二天的报纸便将这一消息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变得几乎尽人皆知。
然而中国人并没有被核讹诈吓倒。这些B-29轰炸机也没有参加对朝鲜的轰炸,而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之前,就迫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压力而返回到了美国。在返航途中,一架可能载有核武器的飞机在旧金山附近坠毁。美国做了一次赔本买卖。
杜鲁门的核恐吓,吓坏了盟友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美军和南朝鲜军遭到沉重打击,从鸭绿江边一直撤至清川江以南,并继续向三八线撤退。麦克阿瑟“回家过圣诞节”的叫嚣被彻底击碎。
美国当局因意外而惊慌。11月20日,美国参联会正式建议,应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内陆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陆军作战计划处认为,“从军事的角度看,目前局势比7月份更有利于使用原子弹”,建议“一旦中国共产党发动全面攻势,对其部队和物资集结地使用原子弹,也许是使联合国军守住防线或尽早向满洲(指中国东北地区)边境推进的决定性因素”。一贯反对使用原子弹的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也要求部下研究确定,“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原子弹,可打击的最合适的目标,需要制订何种政策和做何种准备,以确保我们在时机合适时能够使用原子弹。”
当五角大楼还在秘密讨论使用原子弹的时候,曾警告麦克阿瑟要言论谨慎的杜鲁门,却在无意间泻露了“天机”,惊得全世界目瞪口呆。
11月30日,杜鲁门参加记者招待会:
记者:总统先生,进攻满洲是否有赖于在联合国的行动?
总统:是的,完全是这样。
记者:换句话说,如果联合国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向比现在更远的地方推进的话,他会这样做吗?
总统: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正如我们经常做的那样。
记者: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总统: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记者:你说的“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
总统: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它。这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用之于与这场军事入侵毫无关系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而如果使用原子弹,还就会发生那样的事。
杜鲁门还抛出了一句极为令人震惊的话,说他的战场指挥官将负责对核武器的使用。
尽管几个小时后白宫新闻办公室就发布了一份“澄清声明”,解释杜鲁门“并不是说已经决定要使用原子弹”。但是,杜鲁门的这番话还是飞快地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瞬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普遍认为,杜鲁门的话意味着,朝鲜战场的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已经领受了总统的授权,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原子弹了。
当天下午,在日内瓦的西方大使们极为震惊,发狂似地向美国使馆打电话询问详情。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的各大报纸纷纷谴责美国试图扩大战争,并对事先未与盟国协商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美国人正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和可能出现最困难的战略条件下,把他们拖入亚洲战争的深潭”。
反应最激烈的是英国,自从苏联拥有原子弹之后,英国就一直担心驻有美国B-29轰炸机部队的英国领土将成为未来苏联核攻击的目标。在伦敦,大约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向首相艾德礼致信,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
艾德礼不请自到,匆匆于1950年12月4日赴华盛顿同杜鲁门进行会晤。临行前,艾德礼还与访英的法国总理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应当阻止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
在各方压力下,最后,杜鲁门被迫正式声明“不使用原子弹”,舆论才大体上平静下来。不过,12月初,杜鲁门还是下令把分解的核弹部件空运至远东,储存在美国的一艘航空母舰上,以防不测。美国飞机还对北朝鲜首都平壤进行了模拟核袭击,作为打核战争的应急计划的一部分。
9架B-29轰炸机携带核弹头飞往战区
1951年 3月下旬,美国获悉,中国在鸭绿江一带重兵集结,准备发动一场春季攻势,并准备首次使用空军;斯大林则意味深长地命令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解决亚洲问题,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萨哈林岛南部一带集结了大批潜艇和部队。杜鲁门得出结论,所有这些意味着中国人和俄国人准备将美国逐出朝鲜,并“企图占领日本诸岛,以潜艇切断我们通往日本和朝鲜的补给线”。美国人一直认为,一旦苏联人卷入朝鲜战争,就意味着全球战争的开始。
太平洋上空首次笼罩核阴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到7月下旬,战场局势对美国极为不利,朝鲜人民军已将美军赶至周长只有90英里的釜山一带。面对“一塌糊涂”的战局,美国决策层终于认识到,他们不得不用原子弹作为一种威慑,以遏制北朝鲜将美军赶出朝鲜,遏制中国可能的参战和进攻台湾。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在东京与麦克阿瑟会晤时,问麦克阿瑟,如果中国军队参战,他将如何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通道,麦克阿瑟毫不含糊地回答说:“只有使用原子弹”,才能将中国军队困在北朝鲜!
7月30日,杜鲁门听从了国防部长约翰逊的建议,下令派遣10架装有非核部件的 B-29轰炸机部署到关岛,置于军方监控之下。这是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预先储备核潜力。实际上,他这一步棋是下给中国看的,目的是要警告中国,如果中国采取军事行动,那么美国将使“可怕的后果”降临到北京头上。国务卿艾奇逊还故意把消息透露给了《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于是,第二天的报纸便将这一消息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变得几乎尽人皆知。
4月11日,杜鲁门向全国发表讲话,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对联合国军进行空中攻击,否则就要对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然而,朝鲜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依然照常进行。杜鲁门下令向关岛地区紧急运送核部件,9架B-29轰炸机受命飞越太平洋,接着美军举行了公开的核战演习。一时间,核战争的阴云密布朝鲜三千里江山。
这次部署是杜鲁门政府在朝鲜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诉诸核武器的准备行动。因为派往关岛、继而飞至冲绳岛的9架B-29轰炸机真的携载了核弹头。4月末,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又一轮地面攻势后,杜鲁门再一次批准将载有核弹的飞机派往战区。华盛顿还给麦克阿瑟的继任者李奇微将军一道指令,授权他针对来自朝鲜半岛以外的空袭进行核报复。局势最紧张的时刻,B-29轰炸机组已把准备投弹记入飞行日志。6月初,美军侦察机超出以往的飞行范围,侵入中国东北和山东上空,收集关于空袭目标的情报。
杜鲁门当局的这次核威胁,对中朝军队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那些恫吓之词传到了北京,但朝鲜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依然照常进行。
面对一个有备无患、不怕核威胁的国家,威胁不起作用,即使真的使用核武器也难讨到什么便宜。和这样的对手打交道,杜鲁门当局机关算尽,依然是一筹莫展。1951年6月末,B-29轰炸机和所载运的核武器,又悄无声息地撤回了美国。随着战场局势的进展,美国人随后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开始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核打击计划直到最后一刻才解除
195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此时朝鲜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胜利十分渺茫,和谈亦不见希望。这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乘机抓住朝鲜问题攻击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并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
当时,大多数的美国人同意采取“强硬步骤”结束这场战争。刚刚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告诉国家安全委员会:“我们应该考虑(在朝鲜)使用战术核武器”。“为了结束战争而扩大它可能是必要的”,这成为美国新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主旨。
面对艾森豪威尔的赤裸裸的威胁,中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不能作出任何让步,因为任何让步都会被对方理解成懦弱的表现”。中国方面断言,“要使美方返回谈判桌,唯一的做法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一场修筑前线工事的运动,其中包括“前线战场的工事,反原子屏障在山中央挖防空洞”。
艾森豪威尔对核政策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在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既可用于战略目的,又可用于战术目的。这一消息使美国参联会立即重新考虑核政策。
1953年2月11日,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将军介绍说,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地区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结有大量的中朝军队和军用物资,于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考虑在开城地区使用战术原子弹,他甚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亲自参与选定了攻击目标,目的是为了迫使板门店谈判尽快达成协议,以减缓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时的国际形势又有了新变化。1953年3月初,斯大林去世,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有所松动。3月30日,中国宣布有条件地接受双方自愿遣返战俘的原则。美国再次坐下来与中朝两国进行谈判。
7月19日,双方谈判代表已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停战协议的签订指日可待。艾森豪威尔在国家安全委员会7月23日的会议上却担心“停战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骗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人违反停战协议,我们必须以核力量去对付他们”。在签订停战协议前夜,艾森豪威尔批准把全部核武器移交给军事部门监控,以进行海外部署。
但由于板门店谈判出现转机,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美国才最终放弃了核打击计划。
毛泽东不吃这一套,美国人有心无胆
尽管美国政府一次次计划核部署,但最终也未敢启动核按钮。美国人恐吓政策的最大失败还不仅仅是欧洲人的过激反应,而是他们的恐吓对象中国人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30多年后,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写道:“杜鲁门的原子威胁非但没有引起毛泽东的担忧,反被他当成了有用的工具。”当时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也说,杜鲁门关于使用核武器的言谈“把盟友吓得半死,对敌人却未起作用”。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认为,原子弹只不过是美国用来吓唬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他还曾经对金日成就原子弹问题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一种恫吓,一种赤裸裸的核讹诈。” 如果真的要在朝鲜使用核武器,那杜鲁门也没有义务事先通知对方,让对方先做准备!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投入朝鲜战争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是比较克制的。如果美国扩大战争,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封锁中国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弹,不信邪的中国人必然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战斗到底。这一点美国当局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更危险的是,战争一旦扩大,苏联很可能主动介入,从而使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甚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鹿死谁手,美国没有把握,谁也不敢保证美国能稳操胜券。而对于欧洲人来说,扩大战争的任何一种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
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也可能得不偿失。如果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就只能攻击朝鲜境内的战术目标,例如对方的军队和物资集结地,但中朝军队都很少暴露在适合于原子弹袭击的开阔地带,而是广泛疏散和隐蔽在山林中;即使在露天,他们也很少集中兵力于一地。况且,发现和查明这种集结地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三八线附近为中朝部队最可能集结的地区,但使用原子弹会使美军也受到伤害和波及。
此外,朝鲜地形复杂,即使使用原子弹,其破坏作用也极为有限。一枚核弹在山谷里爆炸,对山那边敌方的军队可能触动不大。同时中朝方面的军事目标较分散,用原子弹对付小型分散的目标,实在是得不偿失。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于上世纪60年代初访问中国后,颇有感慨地指出:“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要是进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霉,因为中国就像一块吸水石一样,任凭你有原子弹,有大量新式的技术装备也无济于事,必将被7亿中国人所击败。”美国当局当年不一定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至少也感觉到了原子弹不可能使中国屈服。况且,当时中国的军用物资主要由苏联提供,袭击中国的基地和供应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朝鲜战争刚开始时,美国的核贮备还不足以应付如下局面:既在欧洲遏制苏联,又用在朝鲜战争中对付朝鲜和中国。事实上,其核力量还不足以应付一场全面战争,只能顾此失彼:要么用于威慑苏联保卫西欧,要么用于朝鲜战场。
战争后期,美国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苏联打击美国的核能力也不断增长。如果苏联对美军在朝鲜和日本的目标进行报复性攻击,其核攻击能力更是绰绰有余。
另一方面,美国当时把核武器投放到敌方目标的能力在技术上也受到了限制。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仍然没有一架装有核武器的美国飞机部署在美国本土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决策者们估计,在缺乏前进基地和海外燃料供应的情况下,至少需要花三个月时间的轰炸,才能使莫斯科投降。到1953年,美国空军装备了喷气式轰炸机,建立了海外基地,又部署了经过改建的能携带核弹的航空母舰,这样,美国更快、更成功地打击苏联的可能性增强了。但是,五角大楼尚未正式掌管任何完整的原子弹,美国国务院也没有开始与外国谈判将核武器部署在它们领土上的问题,这意味着美国在朝鲜附近并没有立即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虽然二战以后原子弹从未用于实战,但核武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战略逻辑。朝鲜战争拉开了超级大国之间核军备竞赛的序幕,到战争结束的1953年,美国的核武库中已经拥有1000枚核弹,1000架核轰炸机,苏联也有了150枚核弹,核轰炸机也急剧增加到1000架。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终于没有使用核武器。拥有核优势,而无法依靠它使对手俯首称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这种两难情结确实值得回味。而中国在饱受原子弹威胁之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没有核武器受人欺侮的滋味,这不是毛泽东所能忍受的,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摆在了中共领导人的面前。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