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背景
苏联于1948年就承认了以色列,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向其提供武器,两国关系一度极为亲密。但在1960年克格勃间谍发现以色列搞秘密核开发后,苏联感到问题严重,因为以色列离苏联南部边界不到500千米。苏联曾通过外交途径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同意在中东建立无核区,但以色列一口回绝,这引起苏联强烈不满。苏联转而支持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希望借阿拉伯国家之手解除以色列的核武装。
1966年1月,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访问埃及,向埃及总统纳赛尔通报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的情况,并表示苏联愿意为埃及提供“核保护伞”。三周后,埃及总统纳赛尔便公开表示,如果以色列研制核武器,埃军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
1967年4月7日,以色列战机击落了6架叙利亚战机。苏联趁势向阿拉伯国家提交了一份假造的“绝密材料”,宣称以色列在叙利亚边境集结了13个旅,这个消息使埃及与叙利亚共同采取战备行动。
5月16日,埃及动员10万大军和1000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缓冲区”,迫使联合国部队撤出;22日,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使以色列船只无法进出红海。25日,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访苏,他告诉苏联埃及轰炸机已作好空袭以色列核设施的一切准备,要求苏联也确定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的具体日期,但苏联领导人断然拒绝了埃方的要求。埃军空袭以色列的计划因此被推迟。
30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缔结共同防御条约。至此,阿拉伯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更致命的是,阿拉伯国家的战机总数达到750架左右,超过以色列战机数量的两倍。在战云密布的危急时刻,以色列内阁会议于6月1日任命鹰派人物达扬担任国防部长。4日,以色列总理埃希科尔决定派出“空军敢死队”,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消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空中力量。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