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古装电视剧的老铁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位英雄好汉叫上一坛好酒,切上两斤牛肉,然后再甩出几锭银子,霸气侧漏。
但这样的情节在古代并不靠谱,要知道在古代黄金白银都是贵金属,夏商周时候的交易还大都以物换物,或者用贝壳、盐、茶等稀罕物作为交易货币,到了冶铁炼铜技术成熟时,铁制铜制钱币开始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所以古代大部分的交易场景,还是以这类货币为主。其实古代的银价并不是固定的,那这些不靠谱的电视剧场景背后,古代的银子实际上等价于多少现代的人民币呢?
唐代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2360斤大米,约合人民币5000元,唐代开元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180斤大米,约为2500元。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380斤大米,约人民币700元。
在明代一两银子能买380斤大大米相当于1520元人民币,到了北宋期间一两银子能买700斤大米,相当于2800元,这样看银子是不是很贵呢?
而到清朝后,银子更为贬值。
在清朝康乾的时候,那个时候米价约为每升10文钱,而一两银价约为1000文钱。那么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00升大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75千克大米。换句话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两银相当于现在的330元。
总结了这么多不同的朝代同样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白银属于比较稳定的货币,它的价值量在清朝中期前相当高。白银的购买力不仅仅取决于通货膨胀的关系,国家经济政策和商业环境也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