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号,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就要在安仁古镇开幕。在中国很多地方都举办过双年展,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此前,成都也有双年展,可惜中断了。双年展的魅力何在?为何全世界不少城市都有举办的想法?
推板车的艺术家
双年展是一种制度化的美术展览形式,名为“双年”在广义上还包括各种三年展、四年展等连续性的大型展览,它们通常是跨国的,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
▲分享嘉宾:石胜源 策展人、作家、第三大街艺术机构总经理、《上层》杂志总编辑
现在我们认为双年展这种制度化的美术展览形式是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的。但作为一种集群式的展览,最初是以艺术博览会的形式展开的,拿破仑二世之后法兰西帝国时期创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应该是双年展的起源。
那时,艺术博览会是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并设立了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在当时,印象派是受排斥的,很多评审都反对马奈他们参加博览会,认为他们的绘画不是绘画,对欧洲的传统绘画有很大的破坏性。他们公认的导师毕沙罗做了很多工作,才说服评委们允许印象派的一些重要画家参加这个展览。
▲毕沙罗《自画像》(1903),收藏于泰特美术馆
其实,那时的艺术博览会的条件非常艰苦,很多艺术家自己推着板车把画送到展览馆,展览结束后,又自己带着板车把画取回来。虽然苦,但参加博览会的欧洲艺术家依旧有600多人,参展作品有1000多件。这些故事可以从描写印象派之父的《毕沙罗传》一书中了解到。
这就是最初的、公开的、集中的、以市场为目的的展览形式。
威尼斯双年展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美术展览形式,在西方比较著名的有三个,一是威尼斯双年展,二是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三是巴西圣保罗双年展。
▲ 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双年展”的概念是1893年威尼斯市长提出的。他认为作为意大利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的威尼斯需要一个艺术展,基于市场化的考虑定下了两年一次的时间限定。一年一次,展览的组织工作会很匆忙;三年、四年一次,展览的间隔时间又过长;两年一次则刚刚好,组织时间充足,间隔也合适。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威尼斯双年展不只是当代艺术的展览,他还有其他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家熟知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是其中之一。只是我们主要谈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中的艺术展。
我们现在看到的威尼斯双年展,它的学术水平、知名度、国际影响力都是非常高的。但是最初威尼斯市长提出做展览时,主要是从旅游和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两个方面考虑的。
▲1905年,威尼斯双年展海报(photo:Wikimedia)
事实上这个效果也达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概念1893年被提出来,1895年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展,持续到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共举办了58届,最高历史参观人数为37万。关于艺术这一块儿,双年展的研究学术文章已有3330多篇,而且每一次展览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这100多年间为威尼斯集聚了巨大的流量。
你没能出现在书中的原因
如果我们要了解当今世界最潮、最新的艺术形式和最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去威尼斯!
过去十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收藏群体这一部分,考虑一位不熟悉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值得收藏时,第一参考标准就是是否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就能获取一定的认知度、影响力和市场的价格定位。
▲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一些艺术史学家在写艺术史时,都会以是否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为标准。比如,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中最后列举了一份20世纪中国艺术家名单,上面有1000多人,实际上苏立文并不完全了解年轻一代艺术家,所以名单的最后一部分以是否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作为进入名单的标准。
正是因为中国的艺术家真正地认识了威尼斯双年展的意义与影响,所以中国的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也开始考虑在中国做双年展。
是什么挡住了双年展的脚步
▲广州90年代首届艺术双年展(油画)
1992年“广州90年代首届艺术双年展(油画)”首次提出了双年展的概念,揭开了中国举办双年展的序幕。展览策展人是国内著名的评论家、策展人吕澎先生。这次双年展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当时还在市场上、学术界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第一次集体向世界亮相。
▲2002年,上海双年展海报
广州双年展之后,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上海双年展。它比广州双年展更加国际化,对作品要求也更具探索性和实验性,是亚洲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著名双年展之一。
成都之前也做过六届双年展,由商人邓鸿赞助。2013年的成都双年展主题是“万有引力”,也是由吕澎先生策展。可惜因为资金问题,2013年之后成都双年展就没有再做了。
▲2013年,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现场
一个完整的双年展要长期持续下去是很困难的。威尼斯双年展之后,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有许多城市尝试过,但是因为组织意愿、人流、资金、学术支撑等多方原因,双年展都没能持续下去。
威尼斯双年展能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展览,是因为它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决定要一直做下去的展览,这跟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双年展不一样。
▲第四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实际上双年展走到今天,它的孵化形式变得更多样了,比如说艺术深圳、艺术广州、艺术北京、香港巴塞尔,它们差不多每年一次,并没有严格按照两年一次的规定。它们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就是让艺术以市场化的方式向公众开放。
去安仁体验沉浸式展览
就成都范围来说,2013年之后,第七届成都双年展久久没有音讯。直到2017年,首届安仁双年展的出现,让成都的双年展历程得以延续。
今年10月12日,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就要在安仁古镇开幕。今年的双年展特别邀请到艺术史学家吕澎、四川美术美院教授何桂彦、荷兰著名策展人塞伯·泰德若作为联合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他们提出了一个策展概念叫“沉浸式”。
实际上在1893年威尼斯市长提出来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形式就是沉浸式的。“沉浸式”是指让当代艺术创作本身跟展览本地的文化资源相互浸入。它可以把艺术与旅游、作品销售联系在一起。这样做能有效的为城市引流,有了人流和关注,政府才会出资让双年展持续下去;展览引来的观众除了看作品本身,还能带动当地的文化旅游和消费。所以“沉浸式”可能是双年展想长久维持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本届安仁双年展的主题是“共同的神话”,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约60-80位优秀中外艺术家参与,作品类型涵盖了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文献、电影以及建筑八大类型。
十月,定好去哪看展吗?
当然是安仁啦~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