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来大姨妈烦躁是为什么,带来的这些困扰如何解决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来大姨妈烦躁是为什么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来大姨妈烦躁是为什么
来大姨妈烦躁是为什么
每个月的“大姨妈”可以说是女性朋友们最不喜欢的“亲戚”了,每个月的那几天,除了行动不方便、痛经等“标配”之外,往往还会有全身瘙痒、脸上长痘、情绪莫名烦躁等额外困扰(相信经期烦躁这一点,很多男性朋友也深有体会吧~)。
很多人对这些额外的经期症状并不在意,“反正例假过去就能好转,无所谓啦”。然而,这些症状其实是身体内部血虚、肝郁等原因的反映,还是应当予以重视,积极调理。看看今天的文章中,来自闽南妇科世家的吴熙老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吧——
一、经来全身瘙痒
女子以血为用,血是其重要的生理特点。常由经、孕、产等因素产生血虚机转,或肝气抑郁影响血之流畅,或脾气素虚而生血不足,或痼疾缠身而损血耗气。气血不足,则抗病无力,更易感受“虚邪贼风”。《诸病源候论》云:“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女子每于经产失血过多之后,因筋脉肌肉失养而邪气乘虚而入,则经来身痒。
临床症见:经期愆后,色淡,量偏少,经期短,肢怠无力,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精神紧张,经来身痒。可用圣愈汤加制香附、白蒺藜等品。若兼口干,小便略黄,身微热,或五心烦热,宜加地骨皮、牡丹皮、地龙;兼少腹冷痛,肢寒不展,小便清长,宜加防风、桂枝、紫苏。
例1,李某,28岁,1986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初产时流血颇多,其后10个月余经水始复。经期略觉肢体麻木不适,继而作痒,因较轻而未治疗。一周后其症自除,月余后经水复至,又发生身痒,且较重,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强的松等,症情不减,精神更加紧张,苦恼不已。此次经来前一日,即周身瘙痒,时轻时重。每于睡前更剧,自觉皮肤干燥,周身未见丘疹,四肢多处抓痒。经来色淡量少,无块,腹痛隐隐,按之稍舒,无坠胀感,纳食欠佳,伴头晕心悸,肢怠无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血亏气弱,肌肤失养所致。治宜补益气血,兼以祛风。处方:
当归10g 川芎12g 白芍12g 熟地黄10g
地龙10g 黄芪15g 丹参18g 桂枝12g
防风10g 人参3g(另煎)
水煎服。
上方进3剂,瘙痒渐止,经水略增,腹痛消失,头晕心悸等症亦减。前方去丹参,加制香附12g继服。隔日服,再进5剂,诸恙尽除。为巩固疗效,续以逍遥丸、人参健脾丸间服,1个月后经水复潮,未见身痒,余症亦愈。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二、经来颜面痤疮
痤疮又名“粉刺”,是青春期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医者多从肺热、胃热、血热、毒热及湿毒血瘀诸端论治。然据我们临床观察,不少痤疮患者与肝火亢盛有关。若系善感女子,性情急躁,或多抑郁,或忧怒无节,无不影响肝木疏泄,甚则形成凝血之毒;嗜食辛辣、膏粱厚味,或过多进食高脂之物,皆易生湿助热。肝郁与湿热共存,既有久而化火之变,又有气滞血瘀之证。经来阴血下行,肝阳更失制约,与湿热蕴结,“郁乃痤”,而生本病。
临床症见:经期提前,量略多,色鲜红,伴胸闷太息,乳胀不适,性情急躁易怒,每经来痤疮必发,口苦咽干,胃脘灼热,或便秘溲赤,口臭,舌质红,脉弦数者,可用景岳化肝煎加蝉蜕、地肤子、薏苡仁、丹参、赤芍等品。若便秘溲赤,酌加大黄、竹叶;肢体丰腴,可加山楂、木瓜。
例1,孙某,19岁,1985年4月18日初诊。
患者每经来发作痤疮近1年。经外用药治疗多次未愈;后又改用己烯雌酚疗法,3周仍未见功,乃转诊于余。患者于经前1周左右,颜面部始生痤疮,多为淡红色丘疹及小结节,丘疹为圆锥形,有黑头粉刺,挤压可见有乳白色脂栓,偶见脓疱。月经结束,其症逐日减轻,最后似有似无,俟下次月经来潮病证又作,隐而复现,甚为苦恼。经来量多,色鲜红,每多提前3~4天,经期1周。素胸闷易急,经期善感,口苦咽干,乳房胀痛,自感身热,面红耳赤,舌质红,苔腻略黄,脉弦数有力。此乃肝经郁热,湿毒蕴积。治宜清肝理气,解毒化湿。处方:
牡丹皮15g 山栀12g 杭白芍12g 土贝母10g
青皮12g 陈皮6g 泽泻10g 蝉蜕12g
地肤子18g 薏苡仁30g 丹参10g 赤芍12g
水煎服。
前方进3剂,胸闷烦躁等症显减,面赤身热亦轻,痤疮见少。宗上方再进3剂,痤疮显减,乳胀消失,经适来。爰以前方去土贝母、山栀,加川牛膝15g、泽兰12g继服。经水6日净,痤疮若无。为防反复,前方略作加减,再予隔2日服1剂。下次经来痤疮鲜见,经水复常,余症尽除。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三、经来烦躁不安
肝为刚脏,易急易亢,易耗阴液。若营血不足,或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适值经血来潮,或癸水素亏,阴不制阳则上扰心神,烦躁不安。《张氏医通》云:“气乱于心则烦,盖热客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
临床症见:经来量多,色鲜红,胸胁满闷明显,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目赤面红,便干溲黄,舌红,脉弦数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出入。症见经来量少,色红,烦躁失眠,口干欲饮,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健忘,多梦,胸胁不舒,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用一贯煎加酸枣仁、丹参、白芍。若虚烦不得眠,躁扰不宁,颧红唇赤,宜增知母、黄柏;经量少,牙龈出血,酌增阿胶、旱莲草。
例3,尚某,31岁,1984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每经来烦躁不安已半年,经服西药镇静剂等未效。患者18岁初潮,经水多40余日一行,婚后产一女,人工流产4次。每经来烦躁,不能正常工作,经量偏少,色红无块,经期坐卧不安,夜寐困难,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胸胁作胀,善太息,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乃肝肾阴亏,火扰心神。治宜滋养肝肾,清除烦躁。处方:
沙参12g 川楝子10g 麦门冬12g 当归18g
生地黄12g 酸枣仁18g 丹参10g 白芍12g
百合12g
水煎服。用上方3剂。烦躁明显减轻,心情舒畅,已能入眠,经水亦增。宗前方再3剂,诸症渐失。为防复发,以前方化裁隔日1服,继进5剂,下次经来症未复发,且经水基本复常。
好书推荐:
闽南吴氏妇科流传至今244年历十一代。其中七世医吴瑞甫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大师,第九代传人吴熙教授从事中医妇科学术、临床研究60年,颇有建树。吴熙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及其传人等50多人,在吴熙教授指导下,编著了《闽南吴氏妇科流派医6为医家的学术经验。本书容继承、创新、实用于一体,内容广博且不失精炼,尤其对妇科疑难症见解独到,案例治验良多,颇具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闽南吴氏妇科流派医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熙 潘丽贞 王小红 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就是关于来大姨妈烦躁是为什么,带来的这些困扰如何解决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来大姨妈烦躁是为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