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吃凉食,所以很容易诱发肠道疾病。近几年来,伤寒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且,会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等情况。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那么,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伤寒的发生呢?
一、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细菌的传染性疾病,人们通过日常的饮用水、食物的摄入和生活中的各种接触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于夏天。一般呈聚集性的爆发,多见于家庭、公司和学校等。
二、伤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持续的发热,体温多超过39度,一般持续1-2周,可自愈。
2、食欲不振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3、皮肤可出现有典型的玫瑰样皮疹,指压后不褪色,痊愈后可恢复,不留瘢痕和色素等。
4、少数重症患者可伴有多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肠出血、肠穿孔等。
三、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伤寒的发生?
1、尽量不到卫生差的摊点、餐馆就餐,夏季少吃烤肉等食物。
2、不吃变质的食物和瓜果,夏天一定要将瓜果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食用。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夏季尽量喝凉白开。
4、不吃没有煮熟的食物,如毛蚶、醉虾、凉皮、牡蛎、田螺等。
5、饭前、饭后勤洗手,便后也要洗手,避免将细菌带入口中。
6、家用餐具定期消毒处理。
伤寒通过积极的预防是可以避免的,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当有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该积极去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什么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常导致暴发性流行,人群对伤寒杆菌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更为常见,病愈后可获得持久而稳固的免疫力。伤寒患者的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腹痛、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伤寒患者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和肠穿孔等。目前临床上治疗伤寒首选的抗菌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对于不适于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儿童、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什么是“伤寒”?
中医学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的“肠伤寒”,广义的是指多种外感热病的统称(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伤寒在古代曾一度严重流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很早就引起了医家的重视。早如扁鹊视齐桓侯之病,论邪由外入内,即可能是对伤寒传变的原始看法。秦汉以来,研究论述伤寒的医籍与医家,颇不乏数。医籍如《素问·热论》专篇论述“热病”,《难经》有关于伤寒分类的论述;医家如淳于意、华佗等,均有治疗外感热病的具体案例和论述;另外,地下发掘材料也有记载,如居延汉代医简,甘肃武威汉代医简(《治百病方》)为东汉早期文物,其中就记载有伤寒的病名和症状,治疗上则外感风寒以温法治之。由此可见,秦汉以来研究伤寒者并非只是张仲景一家,而是有不少的医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在理、法、方、药上各具特点,不尽相同,但总的体现了一个经验逐渐积累和理论与实践逐渐结合起来的进程,这就给仲景的总结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