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病毒究竟从哪里来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通过环境样本检测,病源来自野生动物证据确凿。
科学家在进行样本检测
近日有研究认为,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尚未定论。
那么,确认中间宿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中间宿主为何迟迟没有定论确定中间宿主需经过复杂而严格的实验流程。
2003年非典期间,现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轶与其团队在广东发起SARS病原调查和诊断。
样本测试,调查病原宿主
据管轶2013年的口述,寻找SARS中间宿主的过程中,团队曾前往深圳市东门市场去做野生动物取样,共取了8种动物的25个标本。拿回去研究时,他要求每个标本设三对码,代表头、体和尾,只有三对码的结果都是阳性的才能挑出来作为备选。
这样做的理由是,病毒在传播中并不知道哪个动物喜欢它,哪个动物不喜欢它,因此有的动物虽然感染了病毒,但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只有一部分存留。只有三对码结果全部为阳性,才能证明病毒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复制。
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野生动物取样条件同样受限。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通报称,近期部分医疗机构发现接诊的多例肺炎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次日,华南海鲜市场贴出休市公告,随后进行了彻底的环境卫生整治。
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关闭,进行整治
一些科学家因此没能从华南海鲜市场成功取样。
管轶称,追溯动物源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规模和体系等科学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也表示,"证据确凿,病源非常清晰是野生动物,但由于市场关了,很难了解怎样从动物传到人身上。"
据《科学》网站报道,科研人员仍未弄清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发挥的作用,只能确定其在早期疫情中"推波助澜"了一把。
多数研究推测称蝙蝠为自然宿主近阶段,科学家围绕2019-nCoV的自然宿主展开了多项研究。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朱怀球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的VHP(病毒宿主预测)方法,推测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个潜在宿主,水貂可能为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
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个潜在宿主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在bioRxiv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指出,与此前在云南中菊头蝠上检测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相比较,2019-nCoV在整个基因组中与其有96.2%的一致性,与SARS冠状病毒有79.5%的一致性,两者相距1100个核苷酸。
2019-nCoV与云南菊头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2%
专家的共识是,这一差异意味着,2019-nCoV从蝙蝠到人之间可能还存在1个或多个中间宿主。
在此之前,据《自然》杂志报道,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崔杰也指出:nCoV-2019是一种哺乳动物病毒,哺乳动物最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者。
同时,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发布的研究显示:nCoV-2019和SARS都是病毒亚组β冠状病毒的一部分,可寄生和感染高等动物,两种病毒的共同祖先与病毒HKU9-1类似。研究团队推测,nCoV-2019自然宿主为蝙蝠。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源自蛇?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医学病毒杂志)的论文指出, 2019-nCoV的密码子使用偏好与蛇类似,因此蛇最有可能是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动物。
科学媒体"知识分子"商周专栏发表文章称:"病毒的传递是在哺乳动物之间进行的。但蛇不是。"
不过,这样的消息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质疑:科学媒体"知识分子"商周专栏发表文章称:"此前流行的SARS和MERS病毒的自然宿主均是蝙蝠,通过果子狸和骆驼传染给人,也就是说,病毒的传递是在哺乳动物之间进行的。但蛇不是哺乳动物,而是爬行类。"
穿山甲或为中间宿主2月7日,华南农大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根据从动物和人类身上提取的冠状病毒的基因比较,研究人员已经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穿山甲或为疫情中间宿主
联合攻关团队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蝙蝠:病毒之王从目前的几路研究来看,倾向于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宿主疑似为蝙蝠,但病毒的中间宿主除了穿山甲还有哪些并不明晰。
研究显示,蝙蝠可携带接近170种致病毒,堪称"病毒之王"。而且其中超过60种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可直接或间接传人。
许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被证实为蝙蝠,比如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SARS病毒等,均被证实蝙蝠为最初的病毒"元凶"。
蝙蝠:可"在线更新"的病毒库
另外,蝙蝠是群居动物,而且不同种类的蝙蝠可以"共处一室",成千上万的蝙蝠密密麻麻的挂在洞穴上,大家相互交换病毒,可以说是一个可"在线更新"的病毒库。
除此之外,蝙蝠种类多,寿命长,而且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等也是易于传播病毒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蝙蝠能与众多致命病毒共存?为什么蝙蝠携带众多致命病毒但自己又不会因此而生病?
科学家推测,可能与它们飞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关。
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类似"发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也就是说,飞行能力既是蝙蝠能够传播病毒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病毒无法对蝙蝠自身健康造成威胁的重要原因。
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快速复制新的病毒,机体免疫系统则是通过发烧使体温升高,杀死病毒。据悉,蝙蝠飞行过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因此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对机体的损伤。
另外,为了飞行,蝙蝠体内新陈代谢水平加快。然而,这又导致了体内氧化水平升高,容易引起DNA损伤。蝙蝠由此进化出高效DNA损伤修复机器,因此可以在抵抗病毒的同时保护自身不受损害。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eLife 刊登了一篇与蝙蝠病毒有关的论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蝙蝠细胞进行培养后发现:蝙蝠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一种提前预警分子,从而把病毒隔离在细胞之外。但同时,它对病毒的猛烈免疫反应可以驱使病毒在新宿主体内更快复制,因此,当蝙蝠"闯入"具有一般免疫系统的哺乳动物(如人类)的生活环境时,这些病毒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日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eLife 在线刊登了一篇与蝙蝠病毒有关的论文
除了可以抵御病毒之外,蝙蝠免疫系统的另一个关键是触发被称为"干扰素-α"的信号分子,从而减轻与抗病毒免疫反应有关的炎症。对此,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表示:"有些蝙蝠能够产生强大的抗病毒反应,甚至还能与抗炎反应相均衡。相反,如果人类尝试这样的抗病毒方式,免疫系统将会出现许多炎症。"
更多关于蝙蝠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但比较明确的一点是,蝙蝠之所以能百毒不侵、长寿、几乎不得癌症,存在着多种因素,包括:运动、发热、高效DNA损伤修复、高效免疫系统、丰富肠道微生物等。
文字 | 尹欢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文末蓝字“了解更多”。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