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毫无疑问是文人最憧憬的时代,这一点是大唐盛世也无法相比的,其缘由就在于历朝历代中只有宋代文人的地位是最高的。宋代的基本国策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与所有封建王朝不同的是,宋代皇帝也是君权最弱的一个朝代,我们常说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最高权力,想要谁死,想要谁生都只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但在宋朝这话显然是错误的,《蓼花洲闲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说宋神宗在位时期用兵陕西,一个漕官由于工作失误,被判处死刑。次日宋神宗询问处理结果,宰相蔡确却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祖宗指的就是赵匡胤了,赵匡胤推翻后周,顺利建立宋朝是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的,所以立下了不可轻易杀士大夫的祖训。
祖宗之法在封建王朝是一条隐性的政策,宋神宗无奈,觉得既然不能杀,那就刺面流放吧,当时还是门下侍郎的章惇却说“如此即不若杀之(这样做,不如杀了他)”,宋神宗问他为什么,章惇回答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听了很生气,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由此可见宋代皇帝连一个小小的漕官都不能杀,其君权薄弱到了何种程度,也反映出宋代士人的地位之高,待遇之好。那么这和宋朝臣子把皇帝称为“官家”,而不是陛下有什么关系呢?有一定意义上的关系,更有趣的是不仅今天的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早在宋代时期,连宋朝皇帝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称之为“官家”。
宋太宗还专门询问过这个问题,《国老谈苑》记载了这件事,也给出了答案:
徐铉为散骑常侍,太宗谓曰:官家之称,其义安在?铉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盖皇帝之谓也。
更有趣的是,宋真宗也问过这个问题,《湘山野录》记载说:
上(真宗)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遽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从容数杯。上又曰:正所谓君臣千载遇也。李亟曰:臣惟有忠孝一生心。纵冥搜,不及于此。
为什么把宋代皇帝称之为官家呢?这两段记载都提到了一句话“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这句话最早出自《汉书·盖宽饶传》,是盖宽饶向汉宣帝上奏言事的时候所说:
《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
根据古代的说法,五帝时代是官天下时代,特指尧舜禅让的事情,“五帝官天下”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实际上禅让的只有尧舜禹三代。禅让开启了将公权力移交给贤能之人,而不是直系后裔的范例,所以又说它是公天下,实际上就是指只要有贤能的人,都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君王,所以说“官以传贤”,官对应的就是公。
尧舜禹石板画像
而三王是指夏商周三代君主(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开启了将公权力世袭给自己后代的范例,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最高权力只限于在帝王的直系后裔之间进行世袭,就是所谓的“家以传子”。弄明白“官天下”和“公天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要把宋朝皇帝称之为“官家”了。
正如《湘山野录》中所谈,是所谓“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这个逻辑正犹如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取“皇帝”两个字将其作为对君主的称呼,赵匡胤也将五帝三王之德总而概之,谓之为“官家”来称呼皇帝。乍一看似乎是矛盾的,不是说好了“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吗?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合称“官家”有什么寓意呢?《礼记·礼运篇》中说: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也就是说大道在的时候,天下的存在就是为了众人或大家,选拔贤人,不任人唯亲。当大道隐去的时候,天下就成为一个人的家,人们只会为了自己和亲人谋利益。从《礼记》透露的思想取向来看,它是推崇公天下的。而宋代皇帝作为治理天下的君王,那么他的首要责任就必须是为了天下众生的福祉,而不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这是宋代皇帝的一种政治取向,但禅让已经成为不现实的理想制度,要求宋代皇帝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子孙,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又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理念,“官家”这个称呼的整个逻辑就是指:
我来当这个皇帝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并且将选拔贤能之士入朝为官,在他们的辅佐下一起努力。但皇位属于皇室独有,它只能在皇室内部进行世袭。
宋朝皇帝很巧妙的把这种政治取向和个人欲望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将家天下和官天下结合了起来,家天下并不影响官天下的存在,官天下也并不影响公天下的存在。虽然我的皇位只能在子孙之中传递,但是并不影响我和我的子孙们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同样,我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时候,也并不影响我将权力局限在家族之中。
显然,这是比公天下的政治理念更加理想化的一种设想,将“家和官”完美的契合起来,当然这样的政治理念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它无法保证后续的皇帝是否也能执行这一点,是否会将个人享受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因此,这就是“官家”这个称呼的由来,可以说它寄托了宋代皇帝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政治理念。
但宋代皇帝为了贯彻自己“官家”的政治寄托,也确实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和权利,营造了“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现状。所以宋代士大夫的地位很高,官僚集团的权力压过了君主的权力,宋神宗推动王安石变法,但是在守旧的士大夫集团的集体反对下,宋神宗也不得不照顾他们的声音,几度将王安石罢相。
宋神宗想要杀一个漕官,但是在大臣的反对下,他也不得不重新考虑,甚至采取妥协的方式。宋代时期皇帝的权力的确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确实存在一些“官天下”的影子和面貌,君主的个人意志无法凌驾在国家之上,并不说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下面的臣僚们也能用自己的意志压倒皇帝的意志,所以宋神宗想要推广变法失败,想要杀一个漕官却不能如愿。
但是在明清时代这样的时期显然是不会出现的,明清时代是成熟的“家天下”,皇帝的意志胜过一切,在“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以一己之力对抗群臣,并最终取得胜利,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却依然不会动摇他们的统治,生杀予夺,任用士人都在皇帝的一句话,这显然是不健康的制度。
但在宋代,至少我们还能看到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大大的限制,虽然宋代君主称呼自己为“官家”寄托的是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但在一定意义上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官”确实限制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家”,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把宋代皇帝称之为官家的原因了,所以,你懂了吗?
为何宋朝时期把皇帝称“官家”,而不是称陛下或皇上?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大宋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传18帝,国祯319年,宋朝有一点和别的朝代不一样,宋朝把皇帝称“官家”,而不是称陛下或皇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疑问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也很好奇,《国老谈宛》中记载:“徐钰为散骑常侍,太宗谓曰:官家之称,其义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盖皇帝之谓也。”
赵光义好奇的问了,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也问了,《湘山野录》记载:“上(真宗)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速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从容数杯。上又曰:正所谓君臣千载遇也。李亟曰:臣唯有忠孝一生心。纵冥搜,不及于此。”
从上面两段史料来看,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这样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的,天下的老百姓对于皇帝来说,都应该一视同仁。“官家”所谓的变化出“君权神授”观念的某种微妙改动,包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这是从史料的角度来分析,宋朝称皇帝为官家,还和宋朝的创始人赵匡胤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在后汉时期投奔枢密使郭威,赵匡胤在后周柴荣时期,攻击北汉、南唐,立下赫赫战功。柴荣病重的时候,赵匡胤升为殿前都点检。
《宋史》:六年,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
赵匡胤凯旋以后,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皇帝。改元建隆,国号“宋”,赵匡胤这样称帝,不能让天下的臣民信服,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赵匡胤就想出来这样一个想法。不称“朕”,称官家。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这样既没有降低身份,反而提高。
《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宋朝皇帝为治理天下的君主,他的主要责任就是让天下众生造福,而不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
赵匡胤让后周恭帝禅让给自己帝位,按照“官家”的理解为,我当皇帝为了天下老百姓,并且选拔有能力的管理大臣,在大臣的辅佐下,来共同治理国家。赵匡胤巧妙地把家天下和官天下结合起来,虽然我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也不影响我的子孙继续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赵匡胤为了贯彻“官家”的政治寄托,同时也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和权力。赵匡胤留下遗嘱:“后世宋朝君王都不许杀害士大夫”。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所以宋朝士大夫地位很高,官僚集团权力压过了君主的权力。
为何宋朝要把皇帝称呼为“官家”,而不是常见的陛下或皇上呢?
在秦朝以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谓的。夏朝时期的统治者生前被称为“后”,死后被称为“帝”。商朝时期对统治者的称谓也有了变化,商朝前期统治者仍被称为“后”,到了后期“王”这个称谓出现了,那时候的统治者基本都被称做“王”,如“商纣王”。到了周朝时期,最高统治者都被称作“王”如“周文王”,“周武王”。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