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 昨天
《山海经》说“瓯居海中”,《山海经》又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瓯居海中,记载古瓯人的生存环境,表示早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温州已有先民生息活动;《山海经》里的这棵扶桑树,在四川三星堆遗址2002年出土有类似青铜树,经考古学家研究和复原证实,与书中所载“完全一致”。在三星堆青铜神树出土的第二年,温州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里,也出土了大批青铜器,有祭器、礼乐器等,为研究古老“瓯人”的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物证,也填补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
▲青铜神树
01
西周青铜器首现瓯海穗丰
穗丰村位于温瑞塘河中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村里杨府山土墩墓的发现,跨越了三千多年的岁月。
▲穗丰全景(右下即为杨府山)
2003年9月7日,在穗丰杨府山修建公园的村民,挖掘出两件青铜器。上报相关单位后,各级文物部门随后进行紧急发掘,于是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土墩墓重现于世。
土墩墓是两周时期吴越地区普遍采用的墓葬形制。吴越,是江浙地区的借代词,即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所谓土墩,即地面堆筑成的土堆,再在堆成的土墩上造墓穴,较适应南方多河湖、地下水位较浅等条件的地方。除了土墩墓,当时的温州地区的墓葬形式还有石棚墓、悬棺葬等。
▲发掘现场照片
穗丰这座土墩墓,经考古人员细致发掘后,在墓底分别出土了鼎、簋、铙等青铜礼乐器,以及戈、矛、短剑等青铜兵器,还有玦、镯、柄形器、蝉形饰、管形饰等玉器共八十三件(组)。经省文物部门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五件、二级文物十件、三级文物五十五件。此后的2009,在杨府山的北坡,先后又发现三件青铜器。
▲瓯海博物馆 /供图
考古专家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我省最为重要的一座西周土墩墓,出土的随葬皿物全为青铜器和玉石器,没有陶瓷器。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十分罕见。穗丰土墩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上世纪80年代在绍兴发现的战国土坑墓和上世纪90年代黄岩发现的西周土墩墓后,我省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对研究商周时期温州地区的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充分证实了温州古老的人类文明史,被誉为“东瓯文明的曙光”。
02
是东瓯“瓯人”贵族的墓地?
穗丰西周土墩墓里出土的鼎、簋、铙等,是其中最重要的器物。而这三种青铜器,也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器和礼乐器,是我国青铜时代标志性器具。
青铜礼器品种繁多,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等六大类。穗丰土墩墓出土的鼎,本属炊器,古代用来煮肉和贮肉的器具;簋,则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后也用作礼器;铙,又称执钟,是中国古代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穗丰土墩墓出土的这件铙器,表面饰有乳钉,装饰有大型云雷纹,是出土体量最大的青铜器,且保存十分完好,如今已成瓯海区博物馆“镇馆之宝”。
▲簋
▲鼎
▲铙
▲云雷纹
这三种青铜器的出土,为墓主身份提供了参照。
按古代礼制,一般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从这个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来看,出土的礼器是遵守了当时礼乐制度的。从墓里井然有序的器物排列来看,穗丰这座土墩墓不像是匆忙下葬。因此也可以判断,这座三千年前的西周土墩墓,墓主人或是一位东瓯“瓯人”贵族,也可能此时已有部分越族贵族来到东瓯。由于墓葬中同时出土有大量戈、矛、剑、镞等青铜兵器,因此还可以认为,墓主人可能还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
03
藏“礼”于“器”
祭器和礼器,是青铜器里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由“礼”“乐”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属“礼”的范畴,是对人身份的划分及社会规范,因此形成等级制度;“乐”则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来缓解社会矛盾。周朝伊始,周公旦整理、改造和创建了殷商等时代的礼乐制度,形成一套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生活方面的规范并在全国推行,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周礼》一书,成了儒家经典,其中就有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孙诒让与周礼正义
及至晚清,一代大儒、瑞安孙诒让先生为“挽救时弊,而阐扬《周礼》政、教两大端的经世精神”,苦心撰写《周礼正义》。在孙诒让看来,《周礼》乃“周代法制所总萃,闳章缛典,经曲毕晐”,后世之以《周礼》致乱,并非《周礼》本身有问题,而在用之者之鄙陋。为此,他指出一循古开新之方:“私念今之大患,在于政教未修,而上下之情睽阏不能相通……然则处今日而论治,宜莫若求其道于此经”,体现了一代大儒“以学术求治道”的淑世情怀。
附:青铜器具简介
▲商代兽面纹簋(山西青铜博物馆藏)
▲兽面纹解析
?青铜鼎:古代炊器,煮鱼或盛鱼肉用。
?青铜钱:古代盛食器。一般是盛黍、稷、稻、梁之器。
?青铜镜:古代乐器。形似铃面较大,身体短宽,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
?青铜矛:古代兵器。矛体由身和骹两部分构成。
?青铜剑:古代兵器。为可以佩带的手持短兵器,可斩可刺。
?青铜弋:青铜弋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子主要的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
?玉玦: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玦”通“决”。
?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簋与簠都是盛黍稷的祭器,经常连用,如《周礼.舍人》曰“凡祭祀共簠簋”。
参考资料:
《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 /曹锦炎
《温州瓯海杨府山出土三件西周青铜鼎》/瓯海区博物馆
《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简报》/瓯海区博物馆
《孙诒让与周礼正义》/ 林存阳
《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多震撼》/星球研究所
编辑 陈 复
美编 薛 敏
我国考古遗存最多的是哪里?
肯定是河南,中原地带,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中原地带在古代是必争之地,也是人类居住最早的的地方,所以存在的遗址和文化最多。超级震撼!三星堆发现罕见铜人顶尊青铜器!这个青铜器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三星堆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震惊国内国际,这一发现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古遗址距今四五千年。,然而从文化的推测也许会更远一些。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密切相关。
从目前所出的器物来看,三星堆文化的面貌比较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三星堆绝非是一个完全独立出现的青铜文明,更不可能像某些哗众取宠的人宣扬的“由外星人建立”,而是一个和中原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的青铜文明进行过密切交流的青铜文明。
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检测,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未发现锌的存在。自然界中单一的铅矿很少,铅和锌往往是伴生在一起的,冶炼铅常用的矿石也称铅锌矿。因此在使用了铅的合金中,往往都会发现微量锌的存在。三星堆青铜器的成分分析结果是:微量锌是不存在的。
从地图上看,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呈直线排列,像一条线上的三颗金星,但据推测,这里原本是条状的城墙,很可能是晚期人类活动挖开了两个缺口,形成三个孤堆。
在三号坑发现的两件青铜方尊可以明显看到,在青铜尊肩部饰有羊头,站立小鸟,腹部有鸟纹,在尊座上也装饰了兽面纹,这两件青铜礼器体型较大、装饰复杂繁琐,显然有重要地位。可以看出古代人有些比较精湛的技艺。
而黄金面具是将金皮捶煅成箔后铺在人像上,用软质工具在金箔上捶拓出铜人像轮廓,再用质地细腻的工具将人像的面貌在金面具上完全蹭拭出来,最后用金属工具剔除双目双眼处的金箔,由此看出三星堆时期金器制作业已相当成熟。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