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脚踏实地,勇敢担当;他们,心怀梦想,赢得荣光;他们,砥砺前行,奔向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不同行业无数的奋斗者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奋进。
2022年10月14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融媒体报道《追梦路上》,邀请一位位追梦人生动讲述他们在科技兴国、脱贫攻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担当作为、创新实践的亲身经历,展现神州大地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本期报道,让我们跟随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一同走进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听一听考古人申遗追梦的故事。
良渚文化,诞生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隅,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古老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之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考证,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化,距今已有约5300-4300年的历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更见证了以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为代表的几代考古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追梦之路。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右)向记者介绍良渚博物院陈设 (张大战 摄)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是收藏、研究和展示良渚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院正门,便能看到硕大照壁上镌刻着一行大字——“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这是习总书记给我们的批示里的一句话”,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说,“我们一直说中华有五千年文明史,但在良渚申遗成功之前,我们缺乏实在的考古证据。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考古学实证。”
良渚遗址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但发掘与保护工作未能深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反山王陵、瑶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等重要遗址的发现,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数量众多的遗址聚集一地,让考古工作者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这里,会不会是一个史前政治中心?
2006年,一段土城墙的发现,解开了这个千年之谜。在良渚遗址群中竟然沉睡着一座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本身有三重结构,外围外城郭,内城内城郭,里面还有个宫殿区,这是一个三重结构,这些构造对中国后来都城建设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良渚整个古城是在一片沼泽湿地上建立的都城,城里脚下的这些土都不是湿地的土,都是从山里运来的黄土。”面对良渚古城演示沙盘,马东峰介绍说。
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史前庞大都邑。伴随着一个个重要遗址的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在良渚博物院40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展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农具、陶器、漆木器和玉器等各类文物600多件(组)。马东峰说,“良渚出土的最重要的一种器物就是玉琮,反映了良渚人的天地宇宙观。根据现在的研究,玉琮可能是当时用来进行祭祀或者在重大仪式时用的器物。”
2015年,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考古工作者又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存在。整个水利系统以山体相连,目前发现并保护的有11条堤坝遗址。根据初步认定,这个水利系统兼具了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影响区域约100平方公里。这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和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右二)向记者介绍秋坞水坝遗址 (杨曦 摄)
从良渚博物院出发,车行十几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古城西北方向的秋坞水坝遗址。站在已经历经五千多年风雨的坝体上,马东峰格外感慨,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修筑的水坝,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作用,泽被子孙。
中华文明历史非常悠久,但要研究文字还没有出现的上古时期以前的历史,就只能依靠考古发现了。“这需要考古人一铲子一铲子挖出来,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然后,用实证一步一步地把它做实。”马东峰说。
在马东峰等无数考古人多年的努力下,良渚先民的生活图景,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5000多年前的这片太湖流域的土地之上,这里的先民以山为郭、泽水筑城,食有稻谷家畜、行则伐木为舟,社会运行遵循等级制度,亦会登高祭神、敬畏天地……
25年,一代考古人的申遗追梦路
“当时我们都在看转播,当主持人把锤敲下去的时候,我们亲身参与过的人,都在掉眼泪。”
“您也哭了?”
“对……非常开心!”
谈到良渚申遗成功的那一刻,马东峰记忆犹新,“想想良渚古城的申遗,如果从1994年算起,到2019年,整整走了25年,按我们说法就是一代人”。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现场(央广网发 良渚博物院供图)
2019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当时,外国专家的评价是,“良渚的发现,让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了1000多年。”这也就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展示最新考古成果,马东峰带领团队花了5年的时间修编申遗文本,全部资料20套、200多万字,加起来足有100斤重。2017年,他又一手推动了博物院的改造升级,大到展陈规划,小到展厅灯光的明暗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推敲。经过近一年的重建改造,2018年6月,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扎实的考古实证,加上博物院清晰完整的展示,为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工作打通了最后一道关卡。
“申遗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专家现场考察。良渚博物院是考察专家来的第一站,来之前,她给我们发了个函,说希望开个座谈会,但我们根本不知道座谈会他要问什么。”马东峰回忆,申遗的专家考察像极了一场没有圈定考试范围的期末大考。“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准备了几百个问题,当时定的一个原则就是,考古不知道的,我们就大大方方地告诉她还没做到。但如果她想问的问题我们已经掌握了,却没有全面、完整、准确地传递给他,就会非常的遗憾!”
然而,令马东峰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准备的几百个问题一个也没有用上。
“博物馆看完之后,坐下来开座谈会。我们问专家,谈点儿什么事情呢?她说,‘我看完博物馆,没问题了!你们博物馆把我的问题全都给我讲清楚了。’那一刻,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马东峰说。
△良渚瑶山遗址出土的玉琮(央广网发 良渚博物院供图)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我们的独特性,这样的独特性对世界和人类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在把良渚保护好、研究好的前提下,也让更多世界上不同的人来理解中国。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成为了现在的中国?”马东峰说,“入选世界遗产之后,不是能给我们多少资金、多少人员的支持,而是给我们背上了一个更大的责任——我不仅仅是为中国人保护文化遗产,我是替全人类保护文化遗产。”
讲好良渚故事,让历史“活”起来、传下去
申遗成功,只是良渚故事的开端。
如今的良渚,围绕遗址保护,已经形成了包括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等在内的完整展示体系。同时,良渚逐步实现了文物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互利共赢。
马东峰说:“现在瑶山、秋坞等这些良渚遗迹能展现出来,跟当地政府、百姓、考古人员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良渚申遗成功之后,我们也看到,遗址本身跟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突出。原来附近的村民很多都是去采石场上班,整天轰隆隆地响、漫天的灰尘。但现在,能听到蛙鸣,空气也好起来了,可以搞旅游、开发民宿、办农家乐。现在我们整个博物馆和公园里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
40年前,良渚还只是一个靠山吃山的普通浙北乡村。而40年后,良渚因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拥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绿水青山、鸟语蝉鸣……
“随着我们大环境越来越好,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很多人愿意到博物馆来。我觉得这对我们业内人士来说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同时也逼着我们去思考,要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产品给受众?”面对这个问题,马东峰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走进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和古城遗址公园,游客戴上AR眼镜,就能让展柜中的象牙权杖、鸟形刻符“活”起来,也可以在遗址上看到模拟复原的“远古建筑”……近几年,良渚博物院不仅引入新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还花大力气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有以良渚先民为原型的盲盒玩偶,也有以出土玉器为创作灵感的首饰配件,品类多达几百种。
马东峰说:“要想传播优秀文化,就一定要有有设计、有创新的好产品作为载体。我们不能拒绝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当然不是简单复刻一个文物仿品给你,我希望文物本身包含的内涵通过新的设计,让它和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小游客们在良渚博物院观看展览(央广网发 良渚博物院供图)
采访期间,我们看到博物院里有许多小游客在认真看展。马东峰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博物院的“二代粉丝”——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喜欢这里,如今孩子长大了,也成为了博物院的“新生代观众”。马院长说,这份传承让他们对脚下所走之路、心中所追之梦,充满信心。
“我们正在准备做良渚博物院的二期,我们会再建一个比现在大一倍的博物馆。在新馆里,我们想讲的内容就是从良渚的源头看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流变。我们希望在展览中,找到中国有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我们的血脉是怎么样流传到现在,我们的精神脉络在哪里?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但它不仅仅是5000多年前的,它是古代的,是现代的,也是未来的!”马东峰说。
采制:羚瑞、勤力、王莹、徐鑫
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在近年出镜率颇高,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就时间开始良渚上限在6000年左右,城的年代在5300年左右,在时代华夏文明也有城,而且就地域而言比良渚文化大的多的多!
华夏文明是主要是以中原河南为主,和山西,山东,河北,江苏一部分组成!共同是以始祖轩辕黄帝为认同的!黄帝就是郑州新郑人,黄帝姓公孙,轩辕氏 有熊(能下三点)国,少典之子!由于宅心仁厚,开疆拓土发展生产,平地聚土筑城保护民众,有土德,以土色为尚,后人上尊号为~黄帝!
华夏文明是最早东羌和东夷两大族群在10000年左右开始在中原郑州附近开始合流,最终在5000年左右的黄帝时代形成炎黄部落和华夏集团诸民族!中国官方说华夏文明5300年是以我们河南郑州西山遗址时间基点的!西山遗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城,没有之一!之所以叫华夏文明的城是有规律的,要:庙坛殿堂冢齐备,外有修筑环壕城墙,内有规划道路广场,才叫城!这样模式和文化内涵中国一直传承到20世纪!西山遗址不仅仅是一个城,周围同时代城邑遗址十几个,成环形围绕,推定为黄帝时代的都城或是国家中心城市!
在中原地带有8000年以上的裴里岗文化时期的贾湖遗址,就是出骨笛的那个,其实很牛逼的是已经有了文字,再到夏城二里头也有文字传承,再后在郑州3600年的商城出土过了甲骨文、金文、朱书陶文三种同时!
文字才是最高端的文物,至少在8000年前中原地带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不是那些蛮夷胡虏可以比的!中原地带6000多年的文化遗址多的有一火车,郑州随便也几百个!华夏民族其实超级牛逼,有极强扩张欲望和能力,在军事和文化双领先的条件下,以郑州为中心向外扩张,驱赶蛮夷三千年,追杀蛮夷三千里!最终成为霸主。
在欧亚大陆东翼,所有适合耕种的土地都在我们国土之内!华夏文明是以“夏”为认同的,国家夏商周断代史~华夏探源工程众多专们圈定六大都邑全部在中原地带!山西晋南陶寺遗址推定为尧之唐都,剩下五个全部在河南境内,三门峡一个推定是夏早期军事要塞,洛阳一个推定夏晚期晚期都城就是二里头,其余三个都在我们郑州,分别是,王城岗遗址推定为禹之阳城,新砦遗址推定为启之黄台,大师姑遗址推定为夏中期军事要塞。
夏的位置区域已经非常明确了!这么大的夏文化区域已经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出现了!这些众多的遗址和海量文物已经把夏代描绘十分清晰了!就是以郑州周边附近为核心地带的,夏在郑州这里毋庸置疑!所以华夏文明发源地在郑州毫无争议!东夷给华夏带来宝贵的文字,但也照样不能称为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无比辉煌,根本不需要良渚来增加时间长度!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