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三方签约。 孙自法 摄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三方签约。 孙自法 摄
中新网河南三门峡4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 王登峰)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全国数十家考古科研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代表,当天相聚于有中国“考古圣地”之誉、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遗址,共同见证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以盛大的“鎏金飞砂”方式启动。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后,专家学者代表参观考察仰韶遗址最新发掘出土的遗存遗物。 孙自法 摄
以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于1921年发现、发掘研究和命名为发端,中国考古学2021年迎来诞生百年。为回顾中国考古百年历程,致敬中国考古先贤前辈,鼓舞广大考古工作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发起并主办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后,专家学者代表参观考察仰韶遗址一处正在考古发掘研究的探方。 孙自法 摄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包括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百大考古遗址遴选推介及其衍生的百件(组)国宝、百年考古成就大展等活动,以及中国考古百年相关文章、实物、影像、书画等征集展示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线上线下结合,可参与度高。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三方签约。 孙自法 摄
启动仪式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分别致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河南省文物局则三方签约,承诺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开展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在仰韶遗址举行启动仪式,一位少年在会场认真阅读《仰韶文化》图书。 孙自法 摄
曾德亚说,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仰韶文化发祥地、中国考古学发源地举办,这对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步伐、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致敬仰韶、致敬中国考古百年,就是致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也是致敬伟大的中华民族。
柳士发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是全行业的共同使命,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应当是全行业的共同行动。他希望全国各地文物部门、考古学会、考古院所积极支持和参与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后,专家学者代表参观考察仰韶遗址。 孙自法 摄
王巍指出,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也是中国考古学全面发展的新起点。希望通过仰韶发掘百年、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的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激发考古人的壮志豪情,促进中国考古学发展,扩大国际影响,进一步宣传普及中国考古成果,全面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专家学者代表在启动仪式结束后,实地参观考察仰韶遗址。当天下午移师三门峡市区,围绕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与中国考古百年等主题,进行座谈研讨。
据了解,1921年10月,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袁复礼等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史前遗址,开展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并按考古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首个考古学文化名称,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在仰韶遗址举行“鎏金飞砂”启动仪式。 孙自法 摄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种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百年来,仰韶文化在全国有统计的遗址迄今已发现5200多处,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分布范围覆盖9省区。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仰韶村遗址与中国考古百年座谈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三门峡市文物局、渑池县人民政府协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仰韶村遗址的遗址保护
渑池是仰韶文化首次发现地。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渑池县城之北的韶山南麓,距县城9公里处。1920年秋,原中国地质研究所刘长山等在仰韶村采集许多出土实物资料。1921年10月,瑞典学者安特生,中国学者袁复礼、陈德光等对仰韶村遗址进行首次发掘,证实该处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依据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为“仰韶文化”。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珍贵文物,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仰韶村遗址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1985年,全国首届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渑池召开,与会专家150余人。1993年10月,在渑池召开了“仰韶村遗址保护规划研讨会”,中外著名地质学家、考古专家3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仰韶村遗址的保护规划方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仰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1998年,仰韶村文化遗址修建了长50米、宽3米的断壁保护长廊等建筑。2000年,搬迁了清代洋湖村古民居。2001年,三门峡市邀请中外专家召开“仰韶文化发现80周年纪念大会”,进一步就该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开发进行探讨。
1961年 8月,建立了仰韶村文物保护小组,并收集文物,建立了文物陈列室。1966年 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测量和全面钻探,划出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1973年渑池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检查仰韶村遗址文物保护情况,整顿保护小组,指定取土场地。1980年树立保护标志碑。1986年,由上级拨款和群众集资,在仰韶村建立了文物陈列室和纪念性碑亭。
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
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距县城9公里。遗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从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4米,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地过着定居生活。1921年10月,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报经中国政府批准,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札、陈德广等人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及发掘,并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资料,从而证实该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按照考古学的惯例,一般将首次发现古文化遗存的地名命名为该文化的名称,因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故称为“仰韶文化”。自此开创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滥觞,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也使仰部村古文化遗址举世瞩目,驰名中外,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占学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有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
第一次的发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4月间进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渑池县文化馆共同主持发掘,这次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内涵,证实了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二期文化属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第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四期文化为河南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仰韶村遗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二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遗迹、遗物,从而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