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顶峰,因时代久远,商朝身上始终萦绕着诸多谜团和未解之谜,而今天我要说的谜团之一就是商朝武丁时期的一个主要军事对手:鬼方。
据《易经》和《竹书纪年》记载:“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而出土的甲骨文也有很多关于商朝大军征伐鬼方的记载,如“贞王勿乎妇好往伐鬼方”,“己酉卜宾鬼方昜亡祸五月”。
武丁时期,商朝国力强盛,而殷人好战的本性,开疆拓土征伐不听王命的方国本无可厚非。而受夷夏观影响,殷人将王畿之外的区域划分为北狄、南蛮、西戎、东夷。
但这个鬼方究竟在哪里,究竟属于北狄还是南蛮,又为何以“鬼”命名呢?学者对鬼方这个方国所在地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其在殷墟西北的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另一种则认为应当在西南,理由是《竹书纪年》曾记载:“武丁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
当然,现代考古已经基本证实,鬼方的活动区域是在西北,《竹书纪年》所载的“荆”指的应该是陕西荆山,而非荆楚。此外,新疆、宁夏的考古发现也支持了西北说,这个我下文再详述。
那这个“鬼”字又作何解释呢?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从字义出发,认为“鬼”者,乃有“异种”之意,即鬼方这个方国很可能是外来种族建立的。的确,如果从文化传承来讲,中国人的确有将域外之人称作“鬼”的传统,如近代对欧美人的称呼—“洋鬼”,对日本的称呼等等。
不过,这仅仅是猜测,暂无法证实。但随着殷墟考古的发掘,人们在殷墟侯家庄墓区一处祭祀坑内发现了398个头骨(只有头骨而无体骨也证实这里的确是祭祀坑而非墓葬),生物学家杨希枚对这些头骨进行人种分析后发现:
其中有35.6%为蒙古人种(欧洲对人种的划分,并不是指蒙古人的意思),0.9%居然属于欧洲人种,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相似,属于印欧种群。
而此前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商朝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均与现代东亚人种高度接近,线粒体DNA也验证了殷人为中国土生土长这一结论,否决了商朝人是印欧后裔或多种群混合的可能性。
这一发现让学者陷入了巨大争议。一派认为商朝人有将作战后俘虏的敌国战俘杀掉祭祀的传统,祭祀坑中发现的欧罗巴人种,与武丁王后妇好曾征伐鬼方的记载相吻合,与王国维的猜想—鬼方是异种人所建刚好形成了证据串联。
而另一派则认为殷墟出土的欧罗巴人种头骨,与现代华北人头骨存在共同点,应当属于蒙古人种东亚支系,而非印欧种群。
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呢?中亚对青铜时代的考古证实,公元前1600年之前,原始印欧人(现代欧洲人和印度人祖先)沿欧亚草原向东迁徙,在中亚建立了颜那亚文化、奥库涅沃文化、辛塔什塔文化、安德罗诺沃等,体现了强烈的游牧或半游牧属性。
此后,我国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也发现了安德罗诺沃文化,与中亚呈现传承相近关系。而对多处经碳十四测定属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新疆地区古墓人骨人种研究,结果显示原始欧洲人种占优。
线粒体DNA检测也显示,在汉代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欧洲谱系在新疆一带呈东进活跃状态,后来在汉朝时期活跃在新疆、中亚一带的大月氏(属欧罗巴人种)也反向佐证了印欧人曾东进的论点。
这也就意味着,最晚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我国商朝时期),印欧人就已经开始了东进。而在宁夏中卫汉墓中也发现了一具60岁左右男性,经检测为欧罗巴人种(可能是汉朝丝绸之路上的印欧人,也有可能是东进印欧人的后裔),与新疆古墓沟组印欧人种关系接近。汉墓人骨虽然距商朝已过去千年,但却也梳理出了印欧人东进的路线脉络:新疆—宁夏—陕甘。
那么,这些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进入我国西北的印欧种群殷人发生过哪些关联呢?
有学者将商朝时期陕甘一带发现的头骨和牙齿与殷墟祭祀坑中出土的进行了对比,发现锶同位素比值非常接近。而妇好墓中出土的产自新疆的玉石,也佐证了商朝大军曾与东进的印欧人发生过战争。
那么,上述一连串考古学证据,也最终证实了关于商朝的千年传闻:公元前1500年前后,古印欧人开始了漫长的东侵(殷人称其为鬼),他们先后灭掉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但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进入殷商疆域时,遭遇了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征伐阻击,最终停下了脚步,华夏文明得以延续。
参考资料:《竹书纪年》《考古发掘简报》《甲骨文释读》
殷墟中为什么会发现黑人、白人的头骨?
先秦时期的君主虽然占领着王位,但其他地方王侯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再加上各个地盘自治,因此很容易就能率兵谋得天下,商朝就是因为武王伐纣而亡,东周开始周天子的地位也不断下降,礼乐崩坏使得诸侯王进入争霸天下的阶段。
直到秦国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从苦寒之地训练出了一支雄武之师,最终一统天下,中国才正式进入到封建社会,也是因着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流派思想互相交融,华夏文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之后的各种史料才逐渐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尽管我们都知道华夏的世袭制王朝来自夏朝,但世界上却并不承认,甚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适还发出了“东周之前无历史”的声音。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先秦时期距现在时间太过久远,且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很多真实的史料都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使得我们的溯源之路困难无比。
但在20世纪初,这样的情况悄悄发生了转变。
最开始是一些散落的甲骨文残片,被当时百姓们无意捡到,百姓们不知何为甲骨文,还以为是神龙之骨,于是悄悄藏起来磨水喝,使得不少珍贵的甲骨文就此消失;等有关专家发现了这乃是先秦文明中所使用的甲骨文后,这些残片也没有保住。
当时我国风雨飘摇,很多外国人以及团队趁着国内此时自顾不暇之境,开始利用各种借口理由从我国掠夺大量珍宝,这些甲骨文就在其中。这是一项暴利的行业,只用在土里随便挖掘,就能得到珍贵的文物,那些商人们将挖掘地址掩埋的死死的,不愿让更多人“分一杯羹”。
直到1917年,王国维(就是写《人间词话》的那位)才根据那些甲骨文残片进行考据,整理出了殷商王朝帝王世系表,彻底证实了这些甲骨文来自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并且这个小屯村附近正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盘庚这个名字估计大家没听说过,但殷商这个概念应该不陌生。为何商朝又称为殷商?因为盘庚在位的时候将都城迁到了殷,因此才有了殷商之名。
商朝是一个迁都很频繁的国家,《尚书》中的《盘庚》就有记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这里“前后”的分界线是啥?是盘庚迁殷,不论是之前的八次迁都还是之后的五次迁都,其实都是小范围的调整。
解释过了这个殷都的概念后,我们再回到甲骨文本身。
既然找到了小屯村附近就是盘庚迁都后的地址,也就是传说中的殷都,那肯定是要进行考古挖掘的,毕竟这意味着我国历史是否真实存在。在1928年的时候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找出了大量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彻底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这里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殷墟遗址。
殷墟考古离不开一个人名,那就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家,李济,这次的考古正是由他主持的。
但是随着考古的深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1928年至1937年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殷墟遗址挖掘的李济,根据殷墟出土的文物提出了几个疑问,从此引发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讨论,甚至得出了殷墟遗址或许不是华夏文明的结论。
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这就要说到当地附近的另外个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是新石器时代非常著名的彩陶文化,从殷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可以看出,形制是根据仰韶文化的陶器而来的,但仰韶文化中却没有任何青铜器存在的影子,反而是同一时期的国外有同等形制。
此外在殷墟发掘时发现的大量的黑人跟白人的头骨,则更是有力地说明。我们都知道,这哪怕怎么解释,不同人种的头骨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只能解释为当时印欧人有大量军队迁来,结果折戟在此,但留下了灿烂的文明,从而有了殷商的诞生,毕竟西方历史中也有记载3000多年前的印欧人东迁。
印欧人是指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的原始民族,诞生自公元前6000多年。
头颅的确存在,但这就能够证明殷墟遗址证明了殷商非华夏古文明吗?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洛阳盆地发现的古代都城遗址彻底打破了这一说法,这就是如今著名的二里头遗址。根据出土文物证明,这一时期乃是夏朝晚期以及商朝早期的都城,且此处出土的青铜器也证实了当时国内已有青铜器出现。
殷墟中的白人头骨真的被俘虏的白人侵略者吗?
中国考古学之父和安阳殷墟主要发掘者李济,在《安阳》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殷墟中出土了一些黑人、白人头骨。
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还有高加索人(白人)的头骨,但是这些人的头骨都是在殉葬坑里出土的,头骨的主人都被残酷的处决了。
在李济看来,这些白人地位极其低下,属于“牺牲品”。那么,这些白人头骨究竟有何来历,背后隐藏了中华文明一段怎样的事迹?
关于白人头骨的来历,此前有不少猜测:一者夏商时期,中国是多人种国家,黄白黑都有,只是后来中国人融合或驱逐了其他;二者白人黑人入侵商朝,最终被商朝将士击败俘虏;三者商朝时期的国际奴隶贸易等。
现代科学研究,首先排除掉第一种可能,因为商朝的古人线粒体DNA,和现代东亚人种比较相似,这说明在殷商时期,中国不是多人种共存的国家。
既然如此,这些白人头骨从何而来?甲骨文或许解答了这一疑问,答案只有二个字:战俘!
1980年,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古专家穆舜英女士挖出一具女性干尸,距今有3800余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楼兰美女。尽管现代DNA研究发现,楼兰美女是中西混血儿,但从相貌、体型等方面上看,更偏向于白人。
后来,对新疆、宁夏多个古代遗址中遗骸的研究,也发现偏向于白人。其实直到汉朝,文献记载中的大月氏、楼兰、康居等国,相貌也和白人极为相似。
这一发现极为重要,因为中亚各国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一点:早在公元前1600年前,白人(雅利安人)就沿着欧亚草原东迁。
因此,可以大致描述这么一副场景:早在夏商时期,白人一直强势东进,至少是来到了如今新疆、宁夏等地区。既然一直东进的白人,为何不再继续向东前进了呢?东方更为富饶,这一批强大的白人没有理由止步不前!
其实很简单,因为商朝可能打败了这一批东进的白人,并俘虏了一批白人!
在甲骨文中,有“己酉卜宾鬼方昜亡祸五月”、“贞王勿乎妇好往伐鬼方”等记载,就是商朝武丁(见下图,清人绘)妻子妇好征伐鬼方。问题在于,“鬼方”究竟是哪一个国家?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对于“方国”,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判断:就是夏商时期的部落国家,多数方国规模较小,属于原始部落,少数规模较大,能够与商朝抗衡,比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其中,与商朝敌对的国家,就会使用贬义字眼,友好的国家,往往会使用中性词。
显然,“鬼方国”的“鬼”字,肯定是贬义词,属于和商朝敌对的国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此解释是:“鬼”有“异种”之意,鬼方国可能是外族建立的。即便后世,我们还常说“洋鬼子”之类,与之一脉相承。对于商朝来说,白人属于外族,且又不时入侵商朝,将之定义为“鬼”,合情合理。
而且,现代考古已经基本证实,鬼方国就在西北,位于如今的新疆、宁夏、陕甘等地区。
关于妇好率领大军阻击白人东进,还有一个证据:在妇好墓里,出土了很多新疆玉石。
1976年,考古专家在殷墟附近,发现了妇好墓。在妇好随葬品中,出土了很多玉器。专家研究之后确认: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
新疆离河南相隔数千里,这些玉石如何来到河南?这一反常现象,反而说明妇好可能打到了新疆,击败了东进的白人,顺便在新疆采集了大量玉石。
妇好击败鬼方之后,将一批白人俘虏,作为战利品带回朝歌,最终这一批俘虏,或被用于祭祀的牺牲品,或被用于殉葬,或被用于奴隶劳工。或许,这就是后人在殷墟中发现白人头骨的原因所在。至于黑人头骨,可能是这一批白人征服非洲时的俘虏。
上文所述的李济先生,在研究了甲骨文和相关史料之后,认为妇好率领大军,艰难的打败了东进的白人,赢得了一场自卫反击战,奠定了殷商时代200年的文化生活,更保卫了华夏文明。
这些最为可靠的原始资料(甲骨文),透露了中华民族在形成时代艰苦奋斗的真相,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的一连串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说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东进的白人,拥有先进的武器,先后灭掉了三个古文明,进入印度制定出种族隔离(种姓制度)或种族灭绝制度。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一旦商朝打败,中华文明就危险了,差点就可能沦为古印度一样。正因如此,妇好也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保卫者、拯救者。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