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尧舜禹是奠定华夏文明基础的三位圣人,他们的言行与思想是华夏文明的思想基石。没有尧舜禹奠定的华夏文化,就没有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没有尧舜禹的历史,中国历史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尧舜禹与中国、夏朝、华夏文明是相依相存、水乳交融的关系。
但在中国历史与考古研究中,尧舜禹的历史与尧舜禹之中国、夏朝,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困扰着中国历史与中国历史研究。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史学界受几千年来中国统治阶级文化蒙蔽太深,掩盖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尧舜禹的历史与华夏文明的来源信息被早期商周统治阶级人为抹去,历史叠加形成黄河流域华夏文明中心说。但大量的历史研究与考古证明,在黄河流域寻找夏文化已经不可能实现。
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明确记载在中国文献中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寻找到大禹治水的历史痕迹,找出关于大洪水描述情景的地理位置,也就证实了尧舜禹历史与尧舜禹之中国的明确位置。
《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史记·五帝本纪》“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怀山襄陵”“洪水横流”“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是尧舜禹之中国发生洪水的情景,找到产生这种情景的地区,也就找到了古中国,也就找到了尧舜禹的存在证据,也就会发现大禹的治水遗迹。
位于淮河中游的荆山涂山,当地县志记载:“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所凿处有遗迹,冬月可见。”,可以确认,淮河穿越荆涂二山的现有河道东流入海,正是大禹凿山导淮的历史遗迹。荆山与涂山、淮河是大禹治水故事的历史真实位置。当地县志还记载“按名胜志谓,淮水初从荆山西麓迂回入涡,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涨,淮每由此入涡,意即迂回入涡旧迹也。”因此,当淮河发生洪水时,淮河洪水即将荆山环绕包围,荆山四周皆为洪水,形成史料记载中的“怀山”情景。
在荆山正南30公里处,东流的淮河之水因受到前方丘陵地势的影响,被迫北流。当洪水发生时,漫涨的淮河之水将丘陵地区淹没,就形成了“襄陵”的洪水情景。因此,史料记载中的“怀山襄陵”情景,正是对荆山涂山以及荆山南部这段淮河发生洪水情景的描述。
因为荆山涂山对淮河洪水的阻挡,导致淮河中游之上水位的抬高,使得淮河干流洪水倒灌淮河支流,形成“洪水横流”“水逆行”的淮河洪水情景。这再一次证实了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正是发生在淮河中游的荆山涂山淮河区域,这一段区域也是“水逆行,泛滥于中国”的古中国中心地区。大禹治水成功,也使得这一“中国可得而食也。”
因此,尧舜禹时期的中国,正是以荆山涂山淮河为显著标志的地区,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中心区域,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正是诞生在这一地区。
既然如此,那么这一古中国的中心地区,必然包含了尧、舜、禹三位中华圣人的生活痕迹与文化遗迹。这在当地的古地图、传说中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实证。
在淮河发生洪水时“襄陵”情景的不远处,淮河南岸,有一“上窑”村,旁边的支流称为上窑河,也称为洛河。尧帝以推广制陶而闻名,制作陶器的陶窑是尧的地理标志;上,尚也,是尊崇的意思;尧与窑同音,上窑与上尧,在字音与字意上,上窑与尧帝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上窑地名、洛河地名与尧帝、上尧,不能说毫无联系。
在洛河西有一座山,名舜耕山,是舜帝生活于此的历史遗存。在洛河的上游,有名为历山的山峰。这些与舜帝的生活存在,不能说没有关系。
涂山南麓的禹村岗,也就是现在的禹会遗址,发现了4100年前禹会诸侯的遗迹,大量的各类陶器,证明了禹会诸侯在这里的真实存在。在荆涂二山南的淮河岸边,存在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鲧庙遗址。涂山之巅的启母石,也是涂山氏与启在此生活的证明。
因此,以荆山涂山淮河为地理标志的尧舜禹之中国,同样存在尧、舜、禹的历史痕迹,是以尧舜禹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形成的发源地、核心地区。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位于荆山涂山北15公里处的四方湖古城,处于夏河北淝河之阳。笔者可以确定其为夏朝的唯一国都是由许多因素综合而得出。荆山涂山以南为尧舜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的话,那么,“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的四方湖古城,舜帝的都城中心在荆山涂山之南。大禹在诸侯的拥戴下,在北部的四方湖古城即天子位,为示尊重舜帝、尧帝,面南祭拜天子尧帝舜帝所在地的荆山涂山之南。这也印证了“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的“怀山襄陵”洪水情景。
综合各种史料、文献、历史遗迹、洪水情景,以荆山涂山为中心淮河沿线,为尧舜禹时期的中国中心地区。这里是史料记载中的尧舜禹的主要活动场所,存在有大量的尧舜禹活动痕迹。以荆山涂山北的四方湖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地区,是大禹建立的夏朝国都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得以高速发展的基础,其优越的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发展地理环境,是华夏文明长期稳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作者:赵辉)
尧舜禹真的存在吗?
存在。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
意思是: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
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
尧舜之时,发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为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大禹也因其显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1、尧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2、舜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
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
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3、禹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尧舜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
夏朝真的存在吗?有什么证据?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的年代,因为其历史久远并且留下的历史文物景象过少,始终蒙着一层纱。甚至一些国外学者不以承认中国的夏商周年代。然而,经过代代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发现,确定了夏朝的存在性。如今就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发现了夏文化遗址。
二里头文化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大禹因治水有功而成为夏朝的开创者,然而事实上,研究者对于那个年代的大洪水以及夏朝真正存在的时间多持怀疑态度,并且历史上也缺乏准确的历史记录。大多数人对于夏朝的了解都很浅薄,甚至对于夏朝存在的真实性都持怀疑态度。终于在河南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从年代上推算,“二里头文化"便当属夏朝。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文化"而不是“文明",是因为其规模宏大,涉及人口众多,而并非像地中海文明所拥有的人口规模仅仅有几千人,而二里头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人口。但是中国的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们至今都没有宣布“二里头文化"所在地就是瞎夏朝的都城,最重要的原因是二里头中发现的文物有限,没有发现大量贵金属等生活必需品。
关于夏朝的其他发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学家徐旭生就在河南西部的“夏墟"中发现了超大型的聚落遗址,规模之宏大,通过研究发现,这里的遗址很有可能是因为人口的大量涌入,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庞大的聚落。在历史记载上,孔孟文化就成为破解夏朝历史上最为原始的历史资料,从中也获取了大量对夏文化的有价值资料。考古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对夏朝的考古研究,认为只有破解了夏朝首都的文化,才能真正找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以及中国历史悠久的客观事实。而经过层层前辈的综合研究,目前较为认可的夏朝国都所在地是位于淮河流域在徐山以北20公里处的四方湖畔,这一认识对于我们研究夏朝及其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