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揪说”。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为大家非常浅显地介绍了考古学的两大基本理论之一的考古地层学,本期节目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另一大基本理论——类型学。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并称为考古学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大家一般对地层学还能直观地理解一些,但是对于类型学可能只会觉得这理论太玄幻了,我们设想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初入考古之门的单纯的孩子,满怀憧憬与期望的打开了一本“传说中”的考古报告,本来指望着里面都是国宝文物、精彩故事,可以以此来领略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结果映入眼帘的却是大把的器物图,或是陶器、或是青铜器,他们被堆放在一起,没完没了的分型定式,旁边附了一堆符号数字,标准还那么主观。这时候,学生心头都会有一个疑问,就这?我洛阳铲都拿出来了,你就给我看这个,这东西到底靠不靠谱啊,果然小说里都是骗人的,我怕是学了个假的考古学。
苏秉琦的类型学研究
《考古学通论》一书中类型学谱系图示
二里头遗址考古报告中类型学描述
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什么是考古类型学,我们又为什么需要考古类型学。中国的考古类型学主要来源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他在1903年的著作《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的第一卷《方法论》中详细介绍类型学方法。其实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原理:一是进化论;二是相似性原理。即人类制造各种物品,其形态是沿着一定的的轨道演化,而不是变化不定,不可捉摸的。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
接下来,我们假设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几百年后,有一批未来考古学家,发掘到了我,小揪家的地下室,地下室里堆满了小揪家三十年来保存的东西。那这个地下室我们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遗迹单位,从地层学上来讲这个地下室和地下室里保存的东西具有共存关系,属于同一时期。可是这个地下室小揪家用了三十年啊,里面保存的大量遗物时间上也是有先有后的,地层学却无法进一步分辨出它们的相对早晚关系。
这个时候,未来考古学家们用到了类型学,他们注意到了堆在墙角的一大堆旧手机,手机更新换代频率快,人们生活中又用得多,用来做分期的典型器物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这批手机里有大哥大、诺基亚、华为、苹果等等不同型号的,他们就会想,这四个功能上都能打电话,形态上都是个四方块,原材料几乎都有塑料、液晶、合金,好,基于他们的功能、形态和原材料等方面上的相似性,他们认为这是一类器物,就把它们叫做方形通话器吧,这是第一层划分:同一类器物。
接下来他们进一步发现,这些方形通话器除了共性还有不同,比如在屏幕上,大哥大屏幕非常小、诺基亚的屏幕是翻盖的,苹果的屏幕上有个园按钮,华为则基本只有个屏幕。基于这一要素,他们在方形通话器这一类器物的基础上,可以划分出不同型,分别是大哥大型、诺基亚型、苹果型和华为型。这是第二层划分:同一类但不同型器物,在型这一级别他们的年代关系依然是同时的,彼此之间是兄弟关系。有朋友可能就要问了,大哥大和苹果手机明显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怎么能是同时的呢,兄弟俩还有前后脚呢。这里要注意,我们说的是考古学上的同时,不同型之间当然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早晚关系,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比如我们这个存在了30年的地下室里,它算是同时的。
未来考古学家还进一步发现这家人的这些方形通话器还有不同系列,比如华为有mate2到mate50、苹果有4到14,它们在系统版本上就存在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致这样一个演进过程。所以可以排出一个从早到晚的序列,他们将其称之为“式”,苹果4就是苹果1式,苹果5就是苹果2式,依此类推直到苹果14,可以划分出11式。这就有了早晚关系,诺基亚、华为系列同理。这就是第三层划分:不同型器物中,进一步划分出不同式。这里要注意,式的差别,是具有年代学意义的,彼此之间是父子关系,是可以排出相对年代的早晚的。
到这里,未来考古学家们就根据类型学原理,将在我们家地下室里发现的这一对手机进行了归类和划分。根据这三十年里,苹果和华为手机式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出了早晚关系。比如苹果1式-5式,属于前十年,苹果6式-8式,属于中间十年,苹果9式-11式,属于最后十年,将这三十年进一步分成了早中晚三个阶段,并以这个为标准,来推算其他遗物的年代。比如在地下室的两个箱子里分别看到了诺基亚和小浣熊方便面包装袋在一块,而苹果14和琳娜贝儿玩偶放在一起,说明诺基亚和小浣熊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属于偏早阶段;苹果14和琳娜贝儿就属于这批遗物中时代最晚的一个阶段。以此为标准,这些人再发掘张三李四无论谁家的属于这一时期的地下室时,只要发现了类似的遗物,就都可以将其进行时间上的早晚划分。而且在我们小区这一片,发现的所有地下室里都多多少少有这些东西,那我们这些地下室就都是同一时期的,由此我们这个小区因为有这批具有特色的遗迹遗物,从而形成了一个考古遗址,因为最早是在小揪家地下室发现的,就可以称为“小揪遗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古学文化,就可以称为“小揪文化”啦。
好了,到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例子讲解了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当然了,考古类型学的内容十分重要且复杂,分期断代也只是考古类型学的功能之一,本期节目只是十分简单的介绍,九牛一毛而已。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考古类型学的知识,我们推荐一些文章和书籍供大家参考阅读。顺着考古类型学,我们之后的“小揪说”节目,将为大家讲述“小揪遗址”和“小揪文化”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考古学中又一个重要理论——考古学文化理论啦。
最后,衷心感谢在本期视频文案制作过程中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诸位师友,也期待广大网友们能多多提出批评与建议,不吝指教
考古类型学部分参考文献:
1. 蒙特留斯著,滕固译:《先史考古学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1月。
2. 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第4期。
3. 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
4.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5. 严文明:《考古类型学》,《考古学初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12月。
6. 赵辉:《关于考古类型学的几点思考》,《考古学研究》,1992年。
7. 孙祖初:《考古类型学的中国化历程》,《文物季刊》。1998年第4期。
文案:袁博
编辑:江江、Fiona
审核:江江
下期预告:夏鼐考古之路(六)
我们的这期视频会在微博、微信视频号、今日头条和抖音“叽咕揪”、B站名:“考古萌新小揪”上同步发布,欢迎大家关注点赞。如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这里是叽咕揪,为您带来专业又有趣的考古知识。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考古类型学的介绍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其反映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大量用于研究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考古类型学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是受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又称标型学或者器物形态学。通过对考古遗存形态的排比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凡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并且延续了一定时间的考古遗存,都可以进行类型学研究。
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也叫器物形态学,是通过对遗迹遗物形态演变规律及谱系的认识,去推断有关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进而探讨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序列。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