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闻网讯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市博物馆联合进行的南昌象南中心古墓群考古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昌首次发现了六棺合葬墓。
2017年7月15日,南昌市绿地象南中心项目开工建设中发现砖室古墓1座。接到通知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市博物馆、西湖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赶至现场查看,初步判断其为汉晋时期古墓,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做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次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市文广新局、市博物馆等单位召开文物保护协调会,确定该墓葬的文物保护方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昌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8月8日至1017年11月5日,考古队对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
墓葬所在施工地块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北靠孺子路,东邻象山南路,南接南浦路,西边为船山路。此处为南昌老城区核心区域,地下堆积埋藏丰厚。考古人员在发掘之前,按1x1米规格,用全站仪对发掘区域内地形进行测绘。其后,按10x10米规格进行布方,共布方 12个。发掘期间,考古人员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规程》要求,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逐层向下发掘。发掘期间对墓葬发掘过程进行录像、拍照、全站仪测绘、三维扫描等。
本次发掘墓葬11座,时代从东汉早期到东吴时期。墓葬主要有四种类型,砖室墓、土坑墓、土砖混合结构墓、砖木混合结构墓。共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铅饼及样本等各类器物450余件。
1号墓为砖室墓,单室,墓圹长4.4米,宽1.38米,深0.57米。共计出土器物36件,其中发现“大泉五百”(嘉禾五年—赤乌九年)、“建康元年”铭文砖;
2号墓为平顶砖室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中间有砖墙分为东、西两室,砖墙北部有门连通两室。东室放置木棺。墓圹长3.92米,宽2.12米,深1.35米,共计出土30件器物,其中发现“赤乌四年”买地券;
3号墓为土砖混合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墓穴中部有一道砖墙隔开,分别放置一具木棺。墓圹长2.65米,宽1.5米,深0.53米。共计16件器物,其中发现“建安十七年”铜镜;
4号墓为平顶砖室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墓圹长2.64米,宽1.05米,深0.59米;
5号墓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残深5~15厘米。长2.28米,宽0.81米,深0.07米,破坏较为严重,仅在墓穴南部发现一面铜镜;
6号墓为砖室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1.24米,宽0.63米,深0.1米破坏严重,仅存数块铺地砖;
7号墓为土砖混合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2.12米,宽0.63米,深0.11米。 破坏严重,仅存棺底部分;
8号墓为土砖混合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2.83米,宽0.53米,深0.1米,破坏严重,仅存棺底部分;
9号墓为平顶砖室墓,平面形状为L形,耳室位于东面。墓圹长4.65米,宽1.9米,深0.45米,共计出土文物42件其中发现“太平百钱”铜钱(蜀国221年发行)、“永元二年”“永元三年”墓砖;
10号墓为平顶砖室墓,平面形状为L形,有一耳室,耳室在东墓圹长4.7米,宽1.91米,深0.4米;共计35件器物。
11号墓形制最为特殊,为砖木混合墓,并且该墓为六棺合葬墓,这在南昌地区为首次发现。平面形状为方形,长、宽均为4米。东部被M10打破至椁顶板。墓顶为平顶,由砖在椁顶板上面平砌而成。椁板共8块,均为东西向,自南向北依次摆放。墓室分为东西两室,隔墙南部有门联通。墓室内共放置6具木棺,东室4具(1大3小),西室2具。东室4具木棺内情况。大棺保存稍差,前和板与后挡板均已与棺身脱离,棺内浸满淤泥。其余3具木棺保存较好,打开棺盖后,发现其内尸骨保存完好,并发现有漆木器与纺织品。共计出土各类器物100余件。其中发现“货泉”、五铢钱。
据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墓葬属于东汉至东吴时期,位于明清时期城区范围内,本次发现的墓葬说明在汉晋时期此处应属于郊外,为我们研究汉晋时期南昌城的发展与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次也是南昌首次发掘砖木混合结构墓葬,为研究南昌地区竖穴土坑墓向砖室墓转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所发掘的墓葬多数具有明确纪年,为我们研究汉晋时期器物演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记者 徐蕾)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