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人员借助显微镜观察标本。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2月23日 电题: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鉴证”五千年文明开启“上帝视角”
良渚的石料、玉料来自哪里?姬翔现在在做这个研究。毕业于地质专业的他,如今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领域的重要力量。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设备,是他除洛阳铲、小刷子外常备的“考古利器”。
科技考古即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分为数字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领域。
姬翔介绍卫星图上的良渚古城。童笑雨 摄
在浙江,科技考古已不是一个“新兴”词汇。考古工作者借助相关设备,或“鉴证”良渚五千年文明,或开启“上帝视角”。
“浙江的科技考古门类在中国各级考古所中是比较健全的。”良渚第四代考古人姬翔说。
此前,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如今,走进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可以看到这里设立了多个科技实验室,考古工作人员从事着植物、动物、玉石器科技考古等研究。
实验室中摆放的大大小小的石头。童笑雨 摄
除了下工地,姬翔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质考古实验室度过。这里摆放着无数藏品柜,地上还垒着无数塑料筐,里面放着大小、形态各异的石材,它们大多来自良渚遗址。
他的工作,是对这些石料进行鉴定,搞清楚良渚人是从哪里采石、怎么运输的。“若用肉眼看,只能判断个大概。但在设备之下,能够分析出石料的矿物结构,是哪种石料。”
研究发现,石料来自不同地区,距离良渚古城有一两百公里,甚至更远。这一发现,为研究良渚古城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提供了证据。
除了“鉴证”历史,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员张依欣看来,科技考古的作用还在于辅助传统考古,并不断拓宽考古工作的研究领域。
她的办公室和普通上班族没什么区别,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但细看,就能发现不同之处:电脑上打开的不是文档,而是等高线图;墙上挂的不是书画作品,而是卫星影像。
张依欣说,自己的工作就像是为田野考古“导航”。现在,她就在用测绘所得的等高线图制作数字高程模型,同时结合历史遥感影像,希望为浙江宁波施岙古稻田遗址排水口和水渠的寻找提供依据。
张依欣正在绘制的数字高程模型。童笑雨 摄
数字高程模型,就是把地图上位于同一高度的物体涂上相同颜色,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高度,考古工作者可以用这个特征来识别遗址。“这就像打开了‘上帝视角’,让考古调查和发掘更有针对性。”张依欣说。
遥感技术早已在浙江考古中运用。十多年前,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王宁远就利用遥感影像发现了良渚水利系统的低坝和良渚古城的外城郭,从而逐步形成了对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的整体认识。
张依欣说,当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收齐了浙江1940—1970年间的早期航片,目前正在做一些基础的配准工作,浙江的几十个遗址调查已经采用了这些影像。
同时,考古队员还利用部分影像制作了三维模型,并导入到可移动设备中。一旦出去做遗址调查,在手机或平板上点一点,立马就能再现不同年代的地貌是什么样子。
科技考古对于传统考古来说是如虎添翼,但姬翔还是保持着“冷思考”。“科技是辅助,设备再精细,也就是个工具。最重要的还是有这样一支团队,有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