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收到88个地块(项目)的考古勘探工作委托,在完成的考古勘探项目中有12处考古新发现,是沈阳考古史上取得成果非常丰硕的一年。”11月2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丛丽莉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创下了建所近20年的历史纪录,极大丰富了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与底蕴。
12处考古新发现
丛丽莉介绍,今年沈阳考古新发现创造历史新高。完成的考古勘探项目中有12处考古新发现,包含一处青铜时代遗址、一处汉魏至辽金遗址、一处辽金遗址、一处清代遗存及八处清代墓葬。而去年,全年共有五处考古新发现。
截至10月30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完成7项配合性及抢救性考古发掘,包括中心里遗址、上马遗址、东乱泥墓葬、班家寨西清代遗存、侯家村墓地、麦子屯墓葬、秋皮沟墓葬。正在实施三项配合性考古发掘,分别为小张尔南遗址、杨官屯遗址及孝信汉墓群,实施一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北崴遗址。
通过发掘,揭示了上马遗址、中心里遗址等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
首次发现汉代院落式高台建筑在今年已经完成的考古遗址发掘中,有很多重要发现。其中,上马遗址的发现就包含了多个“首次”。
上马遗址位于浑南区高坎街道上马社区,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现了汉代院落式高台建筑一处,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该遗址是在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沿线首次发现的高台建筑遗址,也是沈阳市开展考古工作以来出土“千秋万岁”瓦当数量最多的一处汉代遗址。
“上马遗址出土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物,其中就包括‘千秋万岁’瓦当,这些瓦当以不同的方式书写,各有特点,而‘千秋万岁’瓦当一般在级别较高的建筑中才有,可见上马遗址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树义介绍。
深入研究张家窑辽墓群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创新模式,推动公众考古活动,让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在辽宁省文物局专项经费支持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9至10月推出了系列公众考古活动,首次将公众考古活动搬上云端进行直播,有87万人次的线上观看直播点击量。
丛丽莉介绍,下一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依托考古勘探前置政策的背景,开展基建考古、主动性考古、实验室考古、公众考古等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今年10月至2022年6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对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出土木棺及银丝网络开展实验室考古项目;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2019年浑南水家村清代墓群出土的金属文物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海搏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
近日沈阳故宫北侧挖出“宝贝”,都有哪些文物看点?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于 2020 年 3 月底至 8 月中旬对中心里遗址进行了 1000 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发掘收获。经过发掘,从地层发展序列上揭示了沈阳城自汉魏至民国时期的演变关系,发现了 34 座房址、104 个灰坑、7 条灰沟、1 条道路及 1 眼水井,遗迹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多。近期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 1 条南北向路面及 1 眼水井。
发现的 1 眼砖砌水井,保存状况较好,青砖砌筑,井口圆形,井口直径 1.1 米,井底六边形,通高 5 米,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白瓷片等,有陶盆、陶罐、瓷碗等,也有少量铁器、铜钱出土,水井年代可早至辽代。水井是城市聚集生活的重要物证,此前沈阳市域范围内并没有保存早于明代的水井,这眼水井具有保护利用的价值。
位于汉魏时期宫后里城址北侧、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城、清代盛京城城内,还出土了大量青花瓷,这里地处沈阳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中心里遗址在清代被称为 " 铜行胡同 ",1988 年命名为 " 铜行巷 ",因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而得名,在清代是沈阳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它还具备汉魏至民国时期连续的地层叠压关系,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 " 铜行胡同 " 相关的经营性建筑和铜加工环节中的木构结构建筑设施,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活用器,有铜制品、陶器、瓷器,尤其以青花瓷器居多。
8 月 18 日,考古发掘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这是位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里面藏着很多宝贝。专家结项得出结论:发掘区西侧的路面需尽快回填,因为砖砌水井遗迹对于勾勒沈阳城市文化肌理脉络、庚续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愁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沈阳发现古代遗址,将其命名“六层塔”,最底下一层为何会关乎全城命运?
1996年3月份。沈阳市文物考古钻探队,来到沈河区正阳街大舞台地区进行勘探调查。因为当年大舞台某处建筑工地,需要事先报备沈阳市文物局才能获得施工许可。没想到,考古队员于这片建筑工地发现6层古代遗址,沈阳市文物局将这片古代遗址命名为"六层塔",这"六层塔"中最底下一层,甚至关系整个沈阳命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沈阳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古都,7000多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先祖于沈阳创造出了"新乐文化"。春秋与战国时期,沈阳被划为燕国领地,直至西汉、唐、五代,沈阳和其他东三省地区被划为关外沃土。由于东三省一直未能受到中原文化全面影响,所以整个沈阳出土的古墓是以辽代、金代等少数部族为主,很少出现唐宋以及西汉时期王公贵族的大墓。1996年3月份,沈河区正阳街这处建筑工地,却一下被勘探出有6层古代遗址,也是让当地考古队员非常兴奋。这6层古代遗址属于文化层堆积,建筑工地的东区比西区要稍高一点,形成年代几乎一致。
第1层是近50年来,沈阳当地人的大坟地,第2层,将年代延伸到晚清时期。第3层、第4层、第5层,分别是清代中期、明末清初还有辽末元初。第6层以下是生土层,生土层就是没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地下层。前5层古代遗址出土不少具有价值的陪葬品,还有古人生活的详细信息。可是这第6层深土层,才是让考古专家欣喜若狂的。原来"六层塔"中最底下一层,竟然是炭化谷物堆积层。按照笔者的理解,炭化谷物堆积层和深土层并不相冲突。所谓炭化谷物堆积层,就是指千百年前,这片区域曾经储存大量粮食。可不知怎么回事,这些粮食突然遇上明火被烧焦了,于是这些被烧焦的古代农作物一直埋在最底下。
根据1997年1月份沈阳市发布的:古代遗址考古简报,我们能明确得知,第6层炭化谷物堆积层,其炭化程度较高,且十分纯净。同时第6层是地下深土层,含水量较大,所以这片古代遗址保存十分完好。该炭化谷物遗存面积大约有240平方米,炭化谷堆积的厚度为0.3米~0.5米,且存放大量经过火烧的谷物,并没有遭到地下渗水的破坏。可能有不少朋友会觉得奇怪:为何专家看到这炭化谷物堆积层,比那些有用的陪葬品还要高兴?其实根据不少古文典籍记载,辽代时期,沈阳应该是一个大的粮仓,这座粮仓是供应整个皇宫贵族,以及平民百姓的大粮库。考古队员虽从古书记载上看到这个细节,但是并没有在沈阳当地发掘出有用的实物佐证。
那么,这"六层塔"当中最底下一层的炭化谷物堆积层,或许就是辽代时期,沈阳作为粮仓最重要的物证。后来考古队员将这些被烧焦的谷物拿去碳元素分析已经明确断定,这些农作物其出产时间就是辽代中期。加上第6层古代遗址还有已经炭化的木柱,从其整体建筑架构来看,是辽代典型泥灰布纹瓦以及灰砖形制。
所以考古队员由此断定,沈阳(古称沈州城)是辽代非常重要的大量存储粮食的仓库。如此大规模的粮仓,肯定不是居民所拥有,应该是辽代沈州城内官署储粮仓库。所以笔者才会说:这处遗址关系到沈阳全城百姓的命运。大家可以这样想,一旦这个粮仓遭到损毁,或者被敌人破坏,粮食被付之一炬,对于整个辽国还有沈州城的百姓将会有极大的影响。
老人常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沈州城这么大的一个粮仓却被人用火烧毁,这也成了一桩悬案。总之,沈阳大舞台地区发现的这处"六层塔",前5层是非常普通的古代墓葬。第6层虽没有人类活动遗迹,但当地考古队员此处古代遗址,与古书上的记载,也印证了沈阳是辽代地区最重要的粮仓。根据笔者得到的最新消息,1998年,沈河区正阳街一带盖起了高楼大厦,以及著名的沈阳大舞台,这片"六层塔",被当地文物局很好的收纳保管。
参考文献:元史、沈河区考古简报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