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请关注 西安城记
发现身边你这座城
前言 | Preface
最新公布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陕西以近775万件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成为陕西在世界的名片。
2019年9月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正式开工。从筹备之始至今历时六年,对于一座将永久传承下去的文化殿堂,它值得期待。作为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它占地两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河流、森林、唐塔……它究竟还有什么不同?
诞生 | 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之一。六十多年来,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的各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18万余件(组),是我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标本库。
这些标本,在常见的艺术历史类博物馆无法展出。如何让收藏的文物标本和科研成果更好地发挥作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建设陕西考古博物馆。
把专业研究和公众考古结合起来,帮助公众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陕西历史文化内涵,达到强化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多重效果,同时也丰富国内博物馆的类型。从定位上看,陕西考古博物馆将与我省历史类、遗址类专题博物馆构成互补效应。
陕西考古博物馆
地址丨城南香积寺西
占地丨250亩
建筑面积丨36051㎡
投资丨5.49亿
建设周期丨720天
选址位于长安区,集考古科研、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是重点展示中华古代文明追溯过程的专题性博物馆。
作为陕西省政府投资建设的国有大型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定位建成“全国乃至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学科本身发展的专题博物馆。”
概念提出以来,先后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化工程、陕西文物事业“十三五”重点项目。2013年,建议书获批进入筹备阶段。2017年,《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进入设计阶段。2019年5月,获得省发改委《初步设计批复》,进入报建审批阶段。
2019年9月8日上午,陕西考古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根据工期,预计202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设计,采取世界先进的生态理念。馆舍建筑采用唐风建筑、园林化风格,与香积寺和秦岭生态区融为一体。
整体地形呈三角形,布局分为开放区和内部区,馆院一体,前馆后院。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结合的原则,分设“一馆五中心”。“一馆”:考古博物馆;“五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公众考古中心、后勤动力中心及科研中心等。
考古博物馆▼
游客中心▼
公共考古中心▼
考古廊桥▼
室内陈列,将通过多种手段集中展示考古学家如何通过丰富的地下物质遗存来解读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技术与手段、成果与认识。
室外展览将与景观融为一体,以真实的古代人类遗迹、模拟考古及考古标本展示来解读古代文明的探索方法及过程,鼓励公众参与,让“小众的知识变为大众的文化”。
解读 | 两河湾畔的香积寺
看到名字和效果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没错,『陕西考古博物馆』现场施工标牌显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为张锦秋。
张锦秋——这座长安城可能唯一被称为“先生”的女士。她创造出的“新唐风”,成为古都西安建筑的“灵魂”。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代表,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建筑物”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当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建议“馆址可选在大雁塔附近”。
陕西考古博物馆与香积寺唐塔地理图
◎制图/城记智库
“汉冢唐塔猪(朱)打圈”,这是史家对西安名胜古迹的戏称。史学界公认的中华文明两个历史高峰——大汉盛唐,皆在其中。
汉冢,指十二座西汉帝王陵,皆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塔,唐大小雁塔,佛教盛行时留给西安的唐时建筑,包括大小雁塔和香积寺塔等;猪(朱)打圈,西安是明时代修筑1000多座城墙中罕有保留完整的大城。
建筑,是文化的印记。如今,陕西考古博物馆选址城南神禾塬上,距离香积寺及其唐塔不过一公里。不远处,就是“八水绕长安”的滈河与潏河。
陕西考古博物馆与香积寺唐塔效果图◎NEWS
长安,佛教第二故乡。汉传佛教八大祖庭,六个位于西安。秦岭、御宿川、樊川、神禾塬、少陵塬、滈河、潏河等……这些,堪称西安最丰厚的沃土。
香积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净土宗”祖庭。公元六八一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至此,香积寺成为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唐诗人王维有《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从香积寺唐塔南望两河湾及秦岭◎NEWS
目前,陕西省已登记注册博物馆三百多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博物馆9家、三级博物馆18家。平均举办展览近800个、接待观众3600余万人次。
守护好我们的文物,并让历史和文化以“活化”方式得以传递。这不仅仅是使命和责任,也是美学和知识的传承。相比陕西历史博物馆100余亩占地,『陕西考古博物馆』为250亩,两倍于前者。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陕西考古博物馆』成为西安大城南片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等博物馆。但愿,“陕西考古博物馆 香积寺 两河湾林带 大学城”,让城南更加钟灵毓秀。
文=雨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公开网络,转载请注明
投稿及联系:150 336879(微信)
与西安城记一起,见证西安新未来
?专题?:政策解读这几十年来,西安城为何一直都“城运不济”
王永康“经济遗产”:这两年,西安发生什么
“后王永康时代”的西安经济:浙商何去何从
?专题?:发展建言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独家,背后更有深意
写给西安“一把手谈规划”:我们有这些建议
再谈“秦岭保卫战”:如何来拯救“伤疤”乡村
?专题?:区域解读一把手力争为大西安新设之区,已正式获批
高新南拓战略:城市重心,至少南移六公里
西咸新区最新规划出炉:我们为你划出重点
张锦秋的代表作品
张锦秋的代表作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她来到西安之后接受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在70年代,周恩来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了西北设计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的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当时的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而建筑本身也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崇楼内就是一个报告厅。曲径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亲切感。而陕博在设计上最大特色还在于,它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历时四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对外开放。它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重点建筑设计如下:
1.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981年国家建工总局优秀工程奖
2.陕西省体育馆
1986年陕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3.法门寺工程
1990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1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
4.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
1992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二等奖
5.三唐工程
1990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2年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6.陕西历史博物馆
1992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3年中国建筑学会首届建筑创作奖
1993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7.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
2000年建设部优秀规划二等奖
8.慈恩寺玄奘纪念院
2001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2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2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9.群贤庄小区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10.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
11.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曲江宾馆
2003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12.黄帝陵祭祀大殿(院)工程
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07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13.大唐芙蓉园
2006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6年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7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14.延安革命纪念馆
2011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15.西安博物院
2007年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16.长安塔
2011年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建筑之一 《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选用大量的精彩图照,创作手记,平、立面图,以及彩色表现图,生动地再现了大唐芙蓉园的规划设计与风貌。
张锦秋的人物简介
张锦秋,女,汉族,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196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古建园林研究生。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87年任该院总建筑师,1991年获得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荣获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0年荣获梁思成建筑奖,同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张锦秋颁发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她成为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
张锦秋于196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以对党的事业忠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科学与艺术的执著追求,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建筑设计工作;无论是在一般工作岗位还是在领导岗位,她都主动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回地方后认真传达和宣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1966年作为首都研究生代表,张锦秋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毕业赠言报告。“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她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当时被视为荒僻之地的西安,从此落地生根,在中建西北院一干就是44年,其间曾有多次机会返京或“东南飞”,她为了信念和追求一次次地选择了坚守。如今张锦秋的作品作为标志性建筑,装点着三秦大地,而这一座座建筑又都承载了她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创新的记忆,西安成了她不能释怀的第二故乡。
2006年10月举行的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上,张锦秋由衷的感慨:“到陕西、来西安的选择对了。清华培养了我,三秦大地滋养了我”,“能设计出这样规模的一批建筑作品与陕西省、西安市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勇气。张锦秋同志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作道路,开创了新时期唐风建筑风格。近半个世纪以来,她孜孜以求地在“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在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并努力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创新实践,因地制宜,因题而异,通过对建筑环境、意境、尺度的把握,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她创作的七卷本《〈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为从事建筑的年青学子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宝典;从公用到民用、从纪念性殿堂到宾馆及现代民居、从博物馆到宗教建筑、从建筑单体到大型园林及城市设计,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建筑美景和相连的园林点靓了陕西,让世人为之惊叹。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品质。早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张锦秋就参与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1976年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来到中建西北院后,在“华清池”大门设计中建立了唐文化概念,从阿培仲麻吕纪念碑设计开始确立了新唐风建筑的风格。为了探寻传统建筑与现代工艺、材料相结合的融合之路,张锦秋同志付出了艰辛努力。为精确把握唐代建筑尺寸、掌握第一手资料,八十年代初期她克服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等困难,东去山西考察我国仅存的两处唐代建筑,南下扬州、西赴敦煌、东渡扶桑,如饥似渴地速写、测绘、摄像。设计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时,张锦秋头顶酷暑带着设计小组踏堪地形,实现新图书馆历史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功能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和南湖的创作是对陕西生态的复兴和环境的重建。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实施了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陕西历史博物馆从总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均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的需求,预留了发展余地,收到了预期效果。学习张锦秋同志,就要学习她虚怀若谷、桃李争妍的胸怀。张锦秋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奋斗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笔不离手,她在出差、开会途中、候机间隙总是手不释卷。社会活动、接待来访挤占了大部分的上班时间,构思、创作、研究、审图、解决工程出现的问题大都在休息日和晚上进行。在讨论问题时她总是凝神倾听完每一位青年人的发言,对年轻人的提议耐心细致进行点评,对好的见解总是大声称赞,让年轻技术人员在每一次工作探讨都能多一份收获,提升技能,增强工作信心。除了技术上悉心指导,她还将自己的工作体验倾心传授,让自己的学子们要自信,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2010年10月20日,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她满怀深情地说“我深感这个大奖并不属于我个人,这是我们团队的光荣,同时也是献身于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建筑人共同的荣誉。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同时,我也代表今年全体获奖人向祖国承诺:我们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探索、努力创新,为祖国的发展、富强贡献自己一生的力量”。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