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曲阜鲁国故城,是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
面积:曲阜鲁国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城墙周长约11.9千米,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东、西、北各3座城门。曲阜鲁国故城分外城和内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千米,南北最宽处2.7千米,周长11.5千米;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
现今曲阜城区的位置上共有故城三座,里面最小的一座是明故城,建于明初。明城墙外面的一圈是汉鲁国故城,建于西汉时期,面积比周朝的小了三分之一。最外面的就是周鲁国故城了。图中的周公庙附近就是当年鲁国国君的宫城,鲁故城东面还有一个古城,那是宋朝时的曲阜城,当时叫“仙源县”。
布局:
外城环绕内城的回字形平面结构,城墙残垣至今犹存。外城为郭城,东、西、北三面城垣变曲,南面较直,东、西、北三面各有三门,南面有两门。城内有几条干道与城门相连。各城门间都有东西、南北向的干道相连。
内城为宫城,位于鲁城中部,其平面近方形,东西约550米,南北约500米。城垣呈直线方向,前有大道直通南墙东门,并与城南的郊坛相连,构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在鲁故城内城的中部偏东,发现有大片夯土建筑的宫殿遗址。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曲阜鲁国故城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大到曲阜鲁国故城的东北部。东周遗存则遍布曲阜鲁国故城全城。其中,曲阜鲁国故城西、北部有西周制陶、冶铜址,西部有东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东有东周炼铁遗址,西北部有东周制骨遗址。
曲阜鲁国故城大城西部分布6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发掘墓葬200余座,墓葬可分甲、乙2组。甲组墓几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铜器墓。大型东周墓,墓室面积达100-200平方米。
城墙:曲阜鲁国故城北城墙现残高约3米-4米、残宽约27米-33米;东南角城墙残高约7米、残宽45米-60米;东城墙中段地面破坏殆尽;西北角城墙压在孔林南墙之上。城墙实际宽约25米-50米,未见明显基槽。外城壕宽度在40米-60米,开口距地表1.0米-2.1米,距城墙多3米-5米。部分晚期城墙叠压早期城壕。城壕粗分可分3期,时代为春秋、战国、汉代。内城壕沿城墙内侧一周,深1.5米-3.5米,宽约11米-25米,距城墙约5米。推测为汉代加筑城墙取土导致,与城内水系相连。南东门、北东门遗址保存较好,北东门路土分四期,深0.4米-2.4米。早期路土推测为周代,并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他门均被占压或破坏。
价值:曲阜鲁国故城的城市布局是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有关城市形制规定所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结构,体现了它所具有的礼制秩序,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实例。
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重要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国内一个贯串两周始终的国都,考古发现两类不同的墓葬(土著居民墓葬和周移民墓葬)长期共存于一个都城之内,曲阜鲁国故城的历史延续之长久、历史遗存丰富,在周代同类都城遗址中显得尤为突出,对研究周代的历史、社会风尚、族属和鲁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布局等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鲁国都城在哪里呢?
鲁国都城在曲阜。
曲阜古为鲁国的国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拥有3A级以上景区14个,“三孔”景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鲁国都城历史
西周初年周公先是辅佐周武王,后又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垣四角呈圆角,城墙断断续续残存于地面。
曲阜鲁国故城的规模特征是什么?
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周成王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鲁,并建都于曲阜,至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先后传25世34君,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中很强盛的番国,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曲阜鱼国故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城的四周围有城壕;东、西、北三面各辟城门3座,南面辟有城门2座,门道宽7至15米。
而南面两座门的外侧有夹门的墩台,应该就是《左传》记载的雉门及其两观。
内城在外城的西南角,平面近方形,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内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是春秋至西汉的鲁王宫殿区和太庙的所在地,宋代在高地建立的周公庙,保存至今。高地的四周分布着衙署、商业区和住宅区。
城内已探出东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条,皆与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宫城南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墙东门,直指城南的夯筑台基。宫城、南东门、“舞云台”成直线排列。道路北段两侧各有3处大致对称的建筑基址,形成鲁城内一条由最重要建筑物构成的中轴线。
这和《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国都规划相类,而与其他东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设计思想。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大到东北部。东周遗存则遍布全城。故城的北部和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排列十分密集。
大城西部分布6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有墓葬200余座,墓葬可分甲、乙两组,甲组墓几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铜器墓。
曲阜故城墓葬中的大型东周墓的墓室面积达一两百平方米。西周、春秋墓的铜器组合和器形与中原地区一致。可能乙组墓是周人墓,甲组墓是土著墓。这两组墓葬和遗址出土的陶器表明鲁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东商代文化等形成的。
墓区内存有许多的青铜、陶、骨、蚌等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鬲、甑、盆、豆、罐、瓮、钵、盂、盘、鼎、釜、洗、折腹盘等。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鼎、釜;战国时期出现洗和折腹盘。
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饰绳纹,流行凹弦纹,春秋时出现暗纹。战国时期,绳纹逐渐衰退,暗纹、瓦纹流行。此外发现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东周、汉代瓦。汉代瓦当多为卷云纹图瓦当。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的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痒痒挠”。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痒痒挠”了。
这两件“痒痒挠”都用象牙雕刻而成,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正好用来挠痒,其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
这两件“痒痒挠”雕刻得如此精细,既实用又美观,说明“痒痒挠”绝不会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
曲阜故城遗址中的这些随葬品带有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也证明了周代鲁文化是综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
曲阜鲁国故城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