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
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的茶叶样品
备受瞩目的“世界最早茶叶遗存”,是2018年8月—12月,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领衔的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在对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的。11月27日,新黄河记者专访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
王青教授
邾国国君夫人墓中惊现战国早期茶叶
王青告诉新黄河记者,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早就已经开始。2014年,山大考古系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承担了该遗址的为期12年的田野考古项目,包括制定考古计划书和进行具体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这个项目将持续10多年的时间,到2026年前后才能正式结束。“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我们按照考古计划书的内容,在2015年春天正式启动了这个项目,开始对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到现在已经发掘了五次,累计发掘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了,应该说发掘规模是非常大的。”
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平面图
此次备受关注的茶叶遗存,发现于2018年。王青教授说,经过勘探,考古人员在邾国故城遗址城址的北边,也就是峄山南麓紧贴山脚下的区域发现了高等级墓葬,表明这里应是东周邾国高级贵族的墓地。“2018年—2019年我们在这里发掘了两座大墓,但是由于被盗严重,随葬品比较少,从残留的玉器判断,年代应该在战国早期。其中一号墓应该是邾国的国君夫人,二号墓是邾国的国君,两座墓是位置紧邻的合葬墓,主墓室都是面积达几百平方米的方形,都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墓道,应该说规模是很大的。这两座墓的盗洞很多(可能在汉代已遭盗掘),被盗严重,随葬品残留不多。其中一号墓残留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较多,研究价值较大。”
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发掘场景,红圈为茶叶出土位置
王青说,考古人员是在一号墓一个倒扣的原始瓷碗中发现了朽坏的植物叶子,“当时在现场主持发掘的是山大考古系路国权副教授,发现后及时取样送检,请北京科技大学蒋建荣老师的团队进行专业分析和研究,结果今年刚刚出来,证明是茶叶。目前所知,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是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具是在三国至晋代,邾国故城遗址这次发现的茶叶明确是属于战国早期的,这就把茶叶的历史提早了300多年。大家知道,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邾国故城遗址发现的茶叶现在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对研究茶叶史和丝绸之路将有重要价值。”
茶叶和陶瓷器来自邾国国君夫人的娘家越国
王青表示,一号墓残留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之所以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是因为它们来自南方的越国,“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东周时期北方地区还不能生产这些高质量的陶瓷器,反而是南方江浙一带的吴越两国能生产,近年在江苏无锡和浙江安吉等地连续发掘了吴越大墓,随葬的陶瓷器与邾城一号墓出土的这些陶瓷器在形制和大小上都基本一样,说明这些陶瓷器应来自吴越地区。”
装茶叶的瓷碗(红圈内)出土场景
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陶瓷器,红圈者为装有茶叶的瓷碗
王青说,根据《左传》等文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越国的势力很强,曾经北上称霸中原,并把鲁南地区鲁国和邾国等国纳入了势力范围,而政治联姻是常见的势力控制手段,越国很可能是把国君女儿嫁给邾国国君,以此来控制邾国。“所以我们进一步推测,邾城一号墓的墓主很可能是来自越国的,她死后娘家越国送来了这批陶瓷器作为‘赗賻’(音fèng fù),就是给死人的助葬品。山东的饮茶习惯很晚才开始,而且茶叶发现时就在瓷碗之中。因此可以肯定,此次发现的茶叶也是来自越国。”
六年考古发掘成果丰硕
除了茶叶,其实邾国故城的考古发掘可谓成果极为丰硕,王青介绍,通过六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可以说基本掌握了这个城址的布局特点——城址的中部偏北“皇台”这个位置应是宫城所在,“因为我们2019年在皇台的边缘发现了城墙,皇台外围到整个城址的四边城墙应是郭城”;皇台北边应该是“公墓地”,就是邾国国君和一些高级贵族埋葬的墓地。2018年—2019年在这里发掘了两座大墓;宫城的下边偏西这个地方应是仓储区,“我们2015年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批窖穴,表明是邾国以及后来邹县由官府设立的粮仓”;郭城的其他地方主要是居民区及手工业作坊区等,“今年我们正在皇台南边靠近金水河的位置做发掘,发现了一些冶铸遗存,表明用水量较大的金属冶铸区就在河边上,当时的金水河可能与现在变动并不大”。
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龙形玉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考古队在邾国故城遗址“皇台”核心区域,发现了8件有铭文的硕大而精美的青铜器:包括2件诏版、1件货版、1件衡杆、4件环权。其中,2件诏版正面中央还刻有81字篆书铭文。这批青铜器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权威研究机构的10余位专家学者鉴定,认为这是新莽王朝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制造的度量衡器,是“理想主义改革家”王莽的“重器”。这是我国首次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此类铜器,其中那件“货版”更是首次出现,重要性无可置疑。王青表示,王莽托古改制虽然最后失败,但这套度量衡却延续下来,影响所及,直至明清,因此对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史意义重大。
邾国历史,风云激荡
丰硕的考古成果对研究邾国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王青介绍,邹城邾国故城城址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战国晚期邾国被楚国所灭,沿用到秦汉时期是邹县的县城,一直到北齐的时候才彻底废弃了。“因为北齐时期有土匪作乱,土匪聚集的峄山上有很多乱石堆成的深洞,官兵来清剿时土匪就躲到石洞里,很难剿灭,所以就把邹县县城迁走了,迁到现在的邹城市区一带,邹城三十年以前一直叫邹县,它最早的县治就是邾国故城遗址。从东周以来到北齐时期,这个城址作为都城和县城的时间长达1100多年,应该说历史非常长了。”
邹城邾国故城遗址仓储区出土邾字陶量,提取出完整邾字的拓片
邾国的历史也非常有意思。王青告诉新黄河记者,首先一点,它跟北边的鲁国距离很近,两国都城相距只有二十公里,《左传》就有记载,说“鲁击柝闻于邾”,柝(音tuò)是古代城里打更报时用的木梆子,“击柝相闻”就是形容他们两国非常近,两家晚上打更的梆子声音都能互相听到。第二点,正是由于两国距离非常近,就造成他们两国的关系也非常复杂,而鲁国的国力要比邾国强大,所以鲁国长期把邾国作为一个附庸国看待,经常欺负它,这就造成邾国向它的宗主国晋国来告状,说“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邾国被鲁国欺负得快要亡国了。第三点,正是由于鲁国的经常攻伐,邾国就在公元前614年迁都到了峄山脚下,提出迁都的是邾文公,他事先让史官去峄山“卜居”,史官占卜后回来对他说,迁到峄山“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所以还是坚持迁都了。我们现在看来,邾文公这种“重民”思想与后来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应该是很有渊源关系的。
(照片均由山东大学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提供)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编辑:邢志彬
校对:王菲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