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山东章丘市枣园镇一个村庄的土堆中,竟意外发现了规模堪比秦始皇陵的千年古墓!
其奢华程度令人震惊。
陪葬的马具均是黄金,还是一个罕见的青铜宝库。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墓中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千年鸡蛋。
那么,墓穴中的神秘主人究竟是谁?
为何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墓葬?这里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秘密?
图1
今天,就带您一起揭开洛庄汉墓的未解之谜。
村民卖文物1998年夏天,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文物商店,来了一位村民,经理崔明泉接待了他。
只见这位村民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金块,他将金块递给了经理。
崔经理拿到金块很意外,因为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的金块,很有可能是件珍贵的文物。
它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上面还有非常精美的怪兽图案。
在崔经理的仔细查看下,他发现,这竟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马具,名为节约。
简单来说,就是古代马具上的圆形配件,是马辔头上的一种连接器物。
有了它,马身上的绳带就不容易缠绕,马跑起来也不会被绳带勒到。
并且经过测量,发现金块的含金量为99.9%!
图2
这让经验丰富的崔先生,不由产生了一丝疑惑,这位村民是从哪里得来这种古代马具的呢?
这位村民告诉他,自己是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的。
他们村西头有个大土堆子,上面的土特别瓷实,村里的人都在那里取土盖房子。
他也不例外,昨天为了铺垫自己家新建的院子,就从大土堆上拉了两车土,而金块就是他在铺院子的土中发现的。
虽然其中透露着蹊跷,但崔经理还是出高价将这个金块买下了。
土堆是古墓一年后,也就是1999年的夏天,洛庄村附近要修一条乡级公路,急需用土。
村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闲置多年的大土堆。
工人开着推土机、铲车在大土堆上取土。
6月26日上午,一个取土的铲车在取土时,一铲子下去,一堆翠绿色的东西从断面上滚落下来。
现场的群众都围上前看热闹,发现是形状各异的青铜器。
于是,立即给当地枣园镇派出所拨打了电话,派出所民警随即赶来,封锁了现场。
这一消息也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很快,考古专家也赶了过来,查验出土的古代器物。
当时还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担任副教授的崔大庸博士,也被请到现场,参加对出土文物的鉴定和对现场的初步勘察。
专家们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原上,突兀地竖起这么大的土堆,似乎有些奇怪。
可他们发现当地的村民们早已习惯了。
据村里的老人描述,这个土堆本来有20多米高,后来村民们取得土多了,现在只剩下几米高了。
图3
崔教授和考古专家靠着专业的素养,很快判断出,这个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大土堆,很可能是一座古墓的封土。
那么,这是一座什么年代的墓呢?封土下面是否保存完好?
揭开墓葬一个月后,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考古研究所,和章丘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驻洛庄,任命崔教授为本次考古队的领队。
他们到达现场后,按照科学考古的程序,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一步步揭开古墓原本的面貌。
据考古简报记录,清理发掘工作进行了40多天,专家终于在封土的外围,发现了几个地下封穴。
但遗憾的是,里面已经被盗墓贼破坏,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发现。
只有一些散落的盾牌、兵器和一些彩绘的陶器等。
图4
唯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陶器上残留的彩色图案,依旧色泽靓丽,就像新的一样。
专家通过出土文物上的图案,一眼认定其具有汉代的特征。
考古专家们推测,这可能是汉代的墓葬。
王侯大厨房 2000年前的鸡蛋随着考古发掘一步步深入,旁边的陪葬坑也相继被发现。
其中一个方形木箱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他们走近查看,发现箱子早已腐烂,上面只剩下一些封泥。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发现箱子里摆放着满满一箱黄色的圆球,经过仔细辨认,让考古人员惊叹不已。
这竟然是一箱汉代的鸡蛋!
由于长埋于地下,绝大多数鸡蛋的蛋黄、蛋清早已不见了。
唯独有一颗是完好无损的。
接着,考古人员在箱子周围还发现了各种食物,有羊肉、猪肉、零食等。
图5
考古专家解释,因为古代贵族的陪葬非常讲究,不同类别的随葬品不会放在一起,还会有兵器坑、乐器坑、车马坑等。
这很有可能是食物坑,专门用来放一些肉类,牛羊猪之类的。
而鸡蛋在古代是很稀有的,如果古墓中出现了鸡蛋,就说明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可谓是有财有势。
实际上,墓穴中发现的陪葬食品并非个例。
在我国考古工作中,也曾在其他墓穴中发现存在食物的现象。
比如在河北宣化市的辽代大墓中,发现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其中包括葡萄、酒以及板栗;
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
还有河南洛阳的西汉大墓中,还曾出土过2000年前的美酒;
山东滕州春秋薛国墓出土了馄饨;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饺子等等。
图7 青海省喇家遗址出土的小米面条
这些食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饮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墓穴中放食物,其实与古人的思想观念有关。
古人认为死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外一段生活的开始。
因此会在古墓中放一些生前喜欢的食物,这也是会在墓穴中发掘出陪葬食品的原因之一。
豪华王家车队考古队的发掘工作仍在有序地进行着,他们沿着陪葬坑东面进行发掘。
当工作人员挖到距离东面50米,深度为2米左右时,一件金灿灿的东西的东西滚了出来。
考古队员凑近一看,发现竟然是一件汉代的金质马具。
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拿来更多的专业器材,对土坑进行仔细清理。
图8
清理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这是一个殉马坑,中间有七具姿势各异的马骸骨。
另外,考古人员在外围的祭祀坑内,还发现有一匹特别的马。
它躺在既深又规整的长方形坑内,坑顶还加了横梁。
让考古人员更为奇怪的是,这匹马的体型比其余七匹马都要大。既然同样是陪葬马匹,为什么它会享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考古专家认为,这匹马很可能是墓主人的坐骑,常年跟随主人征战四方。
墓主人死后,用坐骑陪葬,所以这匹马的待遇是比较高的。
一匹战马的陪葬坑都如此大费周章,可见马主人的身份就更加不同寻常了。
图9
在车马坑的周围散落着许多鎏金青铜当卢,纯金节约,纯金带扣等异常精美的马具,造型生动独特。
而我们开头说到的洛庄村农民挖到的金质节约,就来自这个陪葬坑。
坑内发现的各种马具共计300余件,十分罕见。
根据古代墓葬讲究对称的规律,考古队判断,既然南侧有殉马坑,那么,北侧会不会有车坑呢?
发掘结果果真证实了考古队员的推测。
北侧的车马坑全长超过30米,是所有已发现的陪葬坑中规模最大的。
木质的车早已腐烂,只留下轮廓的痕迹。
少许残存的漆皮上,还清晰地保留着彩绘的复杂图案,花纹纤细流畅,可以想象当年车上的装饰,有多么艳丽。
图10
车马坑一共清理出3辆大车,每辆车都有4匹马。
并且这三辆车都是彩绘的,车轮是红色的,车上的构件和马上的饰品都十分讲究,绝大多数都是镀金的,可见其规格之高。
各地的专家得到消息纷纷赶到现场,专门对这三辆车进行了检验。
但让他们疑惑的是,这三辆车的样式与山东地区,已发现的车的样式都不相同。
其中一位考古人员发现,这三辆车与陕西秦始皇陵墓,发现的秦代铜车马1号车如出一辙。
特别是车饵的造型几乎一样,连上面做支撑用的铁件数量都完全一致。
可什么人能使用这么豪华的车?
他难道比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还要奢侈和骄横吗?
他的车和秦始皇的车如此相像,会不会和秦始皇有着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图11
地下音乐厅当车马坑还在挖掘时,另一队的考古人员在墓区北侧的陪葬坑中,又有重大发现。
那里出土了一整坑的汉代乐器,有编钟、编磬、木瑟等,共计140余件。
可见墓主人生前还是个“音乐发烧友”,这也被称为乐器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套共计19件的编钟。
出土之后,轻轻擦拭便锃亮如新。它是所有汉代中发现最早、保存最好、音质最高的编钟,还被誉为“西汉第一编钟”。
由于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往往会随葬编钟,因此专家推断,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西汉的诸侯王。
紧接着,考古队在乐器坑中还相继出土了8个串在一起的铜铃铛。
专家们猜测,这些看起来和乒乓球大小差不多,摇起来叮铃响的东西,应该是与其他乐器配套使用的演奏乐器。
图12
但让专家疑惑的是,我国历史上并未出现过把铜铃作为乐器。
那么,它与这组乐器的关系,以及它有什么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墓穴形状经过一年多的探测和挖掘,考古人员才基本弄清了这个墓葬的总体布局。
这是一座有着东西两条墓道的“中”字形竖穴木椁墓,打通墓道之后,主墓室逐渐显现在人们眼前。
东西长37米,南北宽35米,总面积达1295平方米。
考古队员经过测量发现,东墓道长近100米,西墓道长约45米,整个墓葬总长约180米,深度估计在20米,如同一个大操场。
这个规模让考古队员们吃了一惊。
考古人员解释,在西汉,大部分皇帝陵的封土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而这么大的规模简直超过了某些帝王陵墓的面积。
图13
不过出于文物保护和现代挖掘技术等原因,主墓室至今未被打开。
考古专家从宏大的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的特点推测,墓葬属诸侯王一级无疑,并且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土坑竖穴墓中最大的一座。
因此将其命名为洛庄汉墓。
奇特格局洛庄汉墓最大的特色是陪葬坑、祭祀坑分层埋葬,并且数量众多。
从上方鸟瞰洛庄汉墓的沙盘模型,整体形制清晰分为三个层面。
整体布局像一个漏斗,由外向内阶梯式向下延伸。
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特格局呢?
考古学家分析认定,墓是在古人下葬后,由下往上一层层修建的,最底层是主墓室和陪葬坑。
而上面两层为祭祀坑,是后人祭祀墓主人时后来建成,所以才有多层坑穴墓葬遗迹的现象。
图14
也就是说,墓主人死于墓葬封土完成之前,墓葬刚刚开工不久后,墓主人就死了。
而西汉的王宫们,一般都是在继位当年开始修墓,由此推断,墓主人在位年月比较短。
任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寻常的村庄,一个普通的土堆,竟然埋葬着一个显赫的人物。
这位神秘主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推测墓主人考古人员在陪葬坑里的木箱上,发现了封箱用的封泥,它们成为揭开墓主人身世之谜的关键。
封泥印面内容为“吕大官印”。
专家根据印面内容,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是吕后的亲侄子吕台。
图15
吕后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名为吕雉。
刘邦死后吕雉篡位当政,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她大力封赏吕家亲戚,并将自己的亲侄子吕台封到山东济南一带,建立了吕国。
吕国先后共有吕台、吕佳、吕厂和吕大,四任国王。
而除了吕台其余三位都是被诛的,属于非正常死亡,而按当时的埋葬制度,这三个人是不会被厚葬的。
因此可以断定,洛庄汉墓极有可能属于吕台。
吕台生活在吕氏家族党权的鼎盛时期,拥有这样豪华的坟墓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让吕后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吕台就病逝了,这一点又正好和墓葬的某些特点吻合。
吕台的突然病逝,朝中又出现了,反对封异性王的言论。
图16 吕雉
专家认为,吕后是为了稳定自己朝中的地位,借给吕台修建陵墓的机会,来展示一番吕氏家族的力量。
因此洛庄汉墓有如此非凡的规模,可能和这个关系很大。
但是,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仍然存在谜团。
在墓葬的陪葬坑中,也发现了刻有“齐大官印”等铭文的青铜器。
有学者据此提出墓主人并不是吕台,而是齐国的一位诸侯王,也就是刘邦的长子刘肥。
首先是因为当时洛庄一带属于齐国管辖,并且刘肥与吕台的去世年代相近。
其次是出土的青铜器上面刻有齐国铭文。
还有历史上记录,齐国曾被分割后又被复原,刘肥的后人可能多次前来祭祀,因此出现了三层的陪葬坑。
图17
而且一些小陪葬坑,是在主墓封土夯实后又挖坑进行祭祀的。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墓葬也可能是这位汉代皇子的。
洛庄汉墓的主墓室,至今还没有发掘。
但大家对这个墓穴主人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答案也许还在隐秘的地下宫殿里……
墓葬的影响力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在2000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不仅如此,在2021年,洛庄汉墓入选了“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这座两汉时期异性诸侯王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以及丧葬礼仪制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8
几千年漫长的岁月模糊了历史的真相,但希望未来的某一天,终究能够揭开我们心中所有的谜团。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天啊!有盗洞!
黝黑的洞口,赫然现身在主墓室上方,让潜心发掘的考古队员心头一紧。
这是2004年的一天,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江苏无锡郊外的鸿山地区。
从这里前往无锡和苏州市区都不远,太湖的浩渺烟波静静躺在西南边,注视着这一片此起彼伏的土丘。
从2000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现多座墓葬,在当地人称作老虎墩、 秆稞墩、邹家墩之类的土堆里,出土了包括玉璧、玉龙、玉龟在内的一批珍贵器物,列入200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
在整理这些随葬品的过程中,这批墓葬的 历史 关键词也逐渐清晰: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贵族墓。
此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属于:越国。
奇怪!鸿山一带向来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统治腹心,距离吴国都城姑苏仅咫尺之遥。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数百年,越国的贵族墓为何会出现在吴国地盘上?
带着解开谜底的期待,发掘从小型墓、中型墓终于进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进入视野。
在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巨大,令人难以置信,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层楼。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征着高规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座大墓能一举解开所有谜底。
但后来的发掘成果证明,邱承墩像一团不见分明的浓雾,弥漫在 历史 深处,让人更生好奇:
盗洞现身的大墓,看似空空如也,一批珍贵的随葬品,如何历经曲折重现人间?
这些文物的出土,又如何颠覆了此前 历史 学界的一些认识?
与此同时,1件奇怪的随葬品,更让所有人对一件事困惑重重:
墓主人,究竟是谁?
今天,阿伦带您走进神秘邱承墩。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十年之久的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姑苏城外,越国霸业如一颗耀眼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
夜空千年未改,曾经的吴国故地上,邱承墩越国大墓,正如同那个写满了最多神秘的 星座 ,等待今人的解密。
让阿伦带您先来了解这座邱承墩。
首先地理位置上,邱承墩位于鸿山墓群最西面,东西走向,为长方覆斗形。
在鸿山连绵起伏的土丘里,邱承墩的体量最大。考古发掘更令人惊呼神奇:
邱成墩的 历史 构成非常丰富,埋藏着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说凝聚了半部江南地区的上古史。
比如在邱成墩地层的最下方,静静躺着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远古时期的文化层,清理出了碎陶片等遗物,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台。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墓,就巧妙利用了此前堆积的土墩,在此之上进行营造。
当时墓葬工匠的造法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形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不像北方地区的墓葬一样往地下挖掘,而是要地上先堆土再挖呢?
那是因为作为水乡泽国,江南地区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先民们别出一格,发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传统。
而整个墓坑平面为"中"字型,经过勘探,长度接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
长达近57米的墓坑!这意味着什么?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见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越王等级的墓葬,拥有约100米长度的惊人规模。
如此一来,从墓葬规格上来看,邱承墩凌驾于所有越国贵族,仅次于越王。
其次,作为一座土坑墓,虽然不同于印山越王陵凿山岩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达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却自成特色。
整体上,墓坑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
另外,并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贵族墓里常见的椁室。
而那个让考古学家心惊胆战的盗洞,令人悚然地贯穿到了墓底。
仿佛时光扫过,片甲不留。在邱承墩初期的发掘清理里,这座大墓不见棺椁、不见随葬,只见墓道之上空空如也。
难道真的被盗掘一空了吗?
正当人们为邱成墩的厄运遗憾,转机突然之间出现。
这天,在西墓道的末端,大量随葬忽然重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青瓷礼器和生活用品如一堆失落千年的宝藏,层叠在不起眼的角落。
经过整理,这批器物近1000件,让人兴奋不已!
原来,正因为邱承墩大墓没有椁室,与其他大墓不同,所以尽管盗洞深入墓穴,但盗墓贼很显然没有摸到方向。
与此同时,西墓道的后端竟然隐藏了一个后室,也就是一般存放随葬品的地方,藏身于此的宝藏因此躲过浩劫,幸存至今。
在这批宝藏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这些仿青铜器型的青瓷礼器和酒器。
相信你一定想问:青瓷?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里哪儿来瓷器?
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发展远比我们印象中久远。
瓷器的基本特征是瓷土器物外施釉,烧成温度在1210摄氏度以上,釉色常见泛青或泛黄,有着硬度和密度高、渗水率低等特点。
虽然在国内的一些西周墓葬里发现了青瓷豆,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学界曾普遍认为,到东汉时期中国瓷器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东汉之前算作"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很多更是达不到瓷器标准。
因此,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令学者惊讶的是,有多达200多件的器物已达到了"瓷器"的理化标准!
因此某种程度上,它们改写了中国瓷器的 历史 ,提前了600多年!
比如这件青瓷甗yǎn形鼎,瓷胎呈现出灰白色,釉色微微泛青。
器型十分别致,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侧有对称的半环耳,通高17厘米。
甗形鼎,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是甗的鼎。
鼎是周代传统的礼器,而甗yǎn则是厨房用品,功能近似于如今的蒸锅。
除了青瓷礼器,一些青瓷的生活用具同样令人惊喜。
比如这件青瓷温酒器。
口径近26厘米,通高约8厘米,同样是灰白的胎色和泛青的釉色,腹部微微倾斜,贴着4只装饰用的铺首,底部衬托着三只矮足。
粗看平平无奇,细看才发现,温酒器上方大有乾坤。
只见一片平坦的顶盖之上,密布着13个玲珑圆孔,同期还出土多个青瓷小酒杯。
遥想2000多年前,窗外细雪飘舞,高大的厅堂里暖意融融。
贪饮美酒的越国贵族生怕酒凉伤胃,便将温酒器的小孔里加注热水,盛满酒水的杯子放在里面。
温酒器下面可能还会衬上炉盘,点上炭火保温,就这样一口一杯热腾腾的小酒,饮完再斟,边温边饮。
驻足在这套温酒器之前,即便隔着千年的距离,今天的我们仍能闻到阵阵暖熏熏的酒香。
不知杯里温的可是绍兴黄酒呢?
除了这批现身的青瓷礼器,邱承墩还隐藏了更大的惊喜。
在清理墓道和礼器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星的青瓷悬铃和青瓷磬。
看来,墓里还随葬了乐器!
按照此前的发掘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里,随葬乐器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往往成套下葬,维护诸侯贵族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比如著名的曾侯乙墓,曾出土成套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
因此,如果出现了磬,墓里一定曾随葬与之配套的乐器,比如钟之类,甚至包括一些越国特色的乐器。
但是左右寻找都不见踪影,它们去了哪里?
埋葬时没准备?或是只随葬了一部分?从当时的礼制文化看,不大可能。
那么是被盗吗?
也不合情理,为什么盗墓贼放着精美的青瓷礼器和玉器不拿,专门盗取乐器呢?
正在徘徊之际,差不多10天之后,专家发现了端倪——秘密藏在墓道的南边墙壁里。
原来在这面普通的墓室墙壁上,竟暗藏着一个竖向挖进去的洞,赫然是一个壁龛。
而当打开这个壁龛,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摆放了90件青瓷乐器,保存之完好,仿佛昨天刚放进去的一般。
谜底真相大白。
经过清理,这90件乐器涵盖了10大类,基本都是打击乐器。
其中仿制中原系统的包括甬钟、镈bó和磬。
这些大家都不陌生。所谓的编钟音乐,即是在不同的身份等级之下,匹配对应数量的甬钟、编镈和编磬。
当钟声庄严典雅,磬音清脆悦耳,华夏雅音流淌在贵族的宴席,流传在 历史 的长河。
除此之外,其他的乐器大多属于本地文化,包括青瓷鼓座、錞于、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与仿制中原的乐器不同,绝大多数属于军乐器。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象征优雅的乐器如何与战场厮杀联系在一起?
所幸的是, 历史 留下了现场转播。
《国语·吴语》里,就忠实记载了一段越国死对头——吴王夫差的争霸场面:
当时面对晋国部队的穷追猛打,夫差杀红了眼,他亲自敲起战鼓,鸣起錞于。
于是高亢雄壮的战歌之下,吴国军士群情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
夫差奏响的鼓与錞于,虽然失落于 历史 ,但邱承墩里保存下了同款的青瓷乐器。
首先是这件青瓷鼓座。
胎色灰白,釉色泛黄,座身为覆钵状,中部是粗矮的插孔,用来安装战鼓。
整件鼓座不是白板一片,而是装饰着斜刻划"人"字纹和戳印的"S"形纹,座的边缘还点缀着4个铺首耳管,别出心裁。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鼓作气",这件文物就是其中"鼓"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这件青瓷錞(音同“纯”)于。
釉色泛黄,浅盘虎钮,除了钮的设计十分精巧,还装饰了戳印的"S"形纹。
如果说战鼓激励的是战队的前进,錞于则指挥战队的撤退。
事实上,成语里所谓的"鸣金收兵",其中的"金"就包括"錞于"这样的打击乐器,只不过成语里的錞于应当是青铜质地。
邱承墩里的青瓷錞于,则保留了錞于作为越国随葬品的珍贵形态。
试想2000多年前,当勾践率领的越军杀向吴国都城,军士高呼死战,另有鼓声高昂,錞于刺耳,战阵进退之间,压迫着所有人向着最后胜利发起总攻。
除此之外,另一件青瓷乐器的发现,则颠覆了人们对一段 历史 的理解:
那就是青瓷缶(fǒu,与"否"字同音)。
相信很多人认识这个字,是因为《史记》里赵国蔺相如的故事。
战国中晚期,在秦兵刀锋之下,东方六国挣扎着生死存亡,尤以赵国为甚。
公元前281年,秦国攻占赵国石城,随后杀尽2万赵国兵士,血腥弥漫之下,几年之后的渑池大会上,秦赵两国君王相逢了。
志得意满的秦昭王见到赵惠文王,故意请他鼓瑟,赵王听到只得演奏一曲,一旁秦国史官立刻写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弹瑟。
这是赤裸裸的侮辱!
电光火石之间,赵国臣子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秦王朗声道:还请秦王击缶!
秦王尴尬拒绝,但蔺相如以死相挟,誓要保存赵国颜面。
眼见他耿硬至此,秦王只能"为了赵王"敲了一下缶。
这段故事被收入了中学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人。
只是,虽然故事情节激动人心,但"缶"是什么乐器?长久以来并没有人确切了解。
在考古发掘里,此前也没发现过实物的乐器缶,所以很多人将"缶"简单理解成大瓦盆,或认为是一种容器。
但矛盾的是,从流传的文献记载来看,缶无疑是一种乐器。
比如《说文》里就有对乐器"缶"的解释:鼓之以节歌。也就是缶用来敲打出节奏,然后伴着唱歌。
听上去像是嘻哈音乐的老祖宗。
邱承墩大墓中出土的青瓷缶,揭开了乐器缶的千古之谜。
这件青瓷缶,口径接近43厘米,通高28厘米。在内外施釉,腹部深广,边沿外卷,器身上装饰着对称的宽兽面耳,缶之下还装饰着外撇的矮蹄足。
仿佛准备随时出列,等待主人叩击起声。
而且从这件珍贵实物能看出,与寻常的瓦盆相比,缶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缶在当时被视作乐器,出土的位置是存放编钟的乐器壁龛。
此外,缶的器型是为敲打发声而设计,腹部比一般的瓦盆深广,还有三个底足将器身悬空,制造足够的共鸣空间。
如此一来,即便轻轻敲打,也能发出响亮的回声。
与此同时,缶的花纹装饰更比一般的瓦盆要繁复考究。
消失千年的吴越清音,就这样重现人间。
至此,宝藏出土,越音重现,可笼罩在邱承墩之上的迷雾并没有散去,反而越发氤氲。
既没有发现任何棺椁,也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这座规格仅次于越王,拥有豪华陪葬的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又为何葬在吴国地盘?
正当考古学家苦苦思索之际,一件长相奇特,从未见过的稀世文物从墓室东部浮出水面。
这就是盘蛇玲珑球: 为中国考古史中第一次发现,一眼看去的斑斓色彩,隐隐透出远古的诡异气息,隐藏着千年前的墓主秘密。
玲珑球足径6.6、高6.4厘米,由8条首尾咬合在一起的蛇组成。
蛇身和蛇头上扬,圆目微张,盘成圆圈形状,形成了一个玲珑的球体。
仔细观察,只见玲珑球的蛇头和蛇身点缀着蓝色的琉璃釉,红蓝相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神秘感觉。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作为一件低温琉璃釉陶器,琉璃球的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虽历经千年沧桑,但毫不褪色。
这种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此前普遍认为到了隋唐时期才发展成熟,但玲珑球的出现颠覆了这种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许你会问,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能生产琉璃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中国生产瓷器,但从 历史 上看,中国的琉璃器发展同样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最初,本土的琉璃生产,很多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原材料,然后提炼加工形成,大多数以微型的珠、管状装饰品存世。
在春秋时代,因琉璃非常罕见,不管外来输入还是本地生产,琉璃往往被作为珍贵器物用于陪葬,比如鸿山墓群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琉璃珠。
因此像盘蛇玲珑球如此体积和工艺的琉璃器,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世所罕见。
而这件盘蛇玲珑球究竟用来做什么?
根据玲珑球奇特的器型和邱承墩大墓的高规格,尽管它不见于任何 历史 记载,具体功用难以复原,但一定 与越国王族的"蛇"图腾崇拜与祭祀有关,象征着越国的王权或神权 。
事实上,2000多年前的越国,作为南方诸侯,地处江南远离中原,很长时间以来被中原国家视作蛮夷之邦,讽刺越国"淫祠盛行",讥笑越国人走歪门邪道。
也正因为这种国族间的文化差异,越国崇拜的神灵很难被中原接受,祭祀和仪式在中原国家看来,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而玲珑球的出现,无疑印证了中原诸国眼里神秘莫测的越人神灵和祭祀。
与此同时,除了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玲珑球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
让判断墓主身份有了一条直接的线索,那就是越王之下,万民之上,兼有祭祀大权的国之重臣!
顺着这条线索,按当时越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研究深入,另一条更为直接的线索浮出水面:
根据对出土器物的碳14检测,以邱承墩、老虎墩等为代表的鸿山贵族墓群,推定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70年左右。
至此, 历史 与考古惊人地指向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灭吴国!
墓主身份似乎正在步步清晰:
这个人,既是勾践重臣,又可能为越国大夫,曾亲历灭吴大战,葬于吴国灭亡之时。
会是谁呢?
公元前473年,距今2400多年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想。
在他的指挥下,越军攻入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感走投无路,自杀谢世。
灭亡吴国后,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各路诸侯纷纷道贺。
勾践俨然已成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国霸业冉冉升起于战国前夜。
也许是经受过太多苦难,太想保护拥入怀里的霸权。功业既成,勾践环顾四周,让那些曾追随他的大夫重臣们,纷纷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踏上了人生最后一程。
根据《左传》、《史记》、《越绝书》等文献记载,勾践时期的越国大夫包括:文种、范蠡、计然、石买、苦成等等。
除了石买死于灭吴之前,其余基本都在灭吴后无疾而终。
比如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留恋权位犹豫不决,被勾践赐以属庐之剑,伏剑而亡。
范蠡的结局更有传奇性,《史记》记载他泛舟而去,不知所终,后世的戏曲里还加上了西施同行。
虽然听上去美好,但西汉初年贾谊却记录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
范蠡并没有携得美人归隐江湖,而是最后被勾践沉湖处死。
无论真相如何,他留下的一句千古警示,至今仍闪烁在中国的 历史 :
这句话道尽功臣心境: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做人要看清何时进取何时退让,何时兴起又何时灭亡啊!
死于非命的文种,看破真相的范蠡……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位吗?还是另有其人?
邱承墩的 历史 天空,注定将迷雾重重。
但与此同时,以邱承墩大墓为代表的鸿山越国墓群,又何尝不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邱承墩大墓丰富的青瓷宝藏,改变了学界对青瓷和乐器发展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改写了 历史 ,印证了华夏瓷器的源远流长。
邱承墩大墓独特的盘蛇玲珑球,是我国首次发现色彩亮丽、与陶器完美结合的低温琉璃陶器,既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更展示了中国在先秦时代非凡的陶瓷工艺。
最后,吴越争霸,烽火峥嵘,邱承墩大墓和鸿山墓群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藏,还留下了尚待 探索 的谜题:
比如墓主人究竟是谁?是否真的是越王勾践大夫中的一位?
以及:为什么在吴国灭亡前后,大批越国贵族墓葬会集中下葬于吴都附近呢?
相信后续的解密,将为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夏 历史 ,增添更多动人的宝藏发现。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连载分享进行中,点击可查看往期:
这座王陵不简单: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选国宝
赵卿墓陪葬品有哪些?
赵卿墓发现于山西省太原金胜村,是一座保存最好、获得资料最为丰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车马坑,也是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
西周时,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春秋初至晋文公称霸时,6个异姓贵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新兴势力,他们是赵、魏、韩、范、中行、知氏,即所谓的“六卿”。
赵卿墓的主人嬴姓,赵氏,名鞅,谥简,春秋时曾担任晋国执政卿达22年,叱咤疆场,雄霸于诸侯。也是他,在2500多年前命董安于修建晋阳古城,并开启了太原城的历史。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六卿,史称“六卿专权”。赵简子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
同时,赵简子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在其新的采邑地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赵简子派遣谋臣董安于治理晋阳。
公元前497年秋,赵简子因“邯郸午事件”被政敌范氏、中行氏攻伐,遂退保晋阳,借此渡过难关。稍后,赵简子多次主持盟誓活动,联盟魏、韩、知,孤立了范、中行二卿。
之后3年内,赵简子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伐卫国,围中牟,最后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为以后“三家分晋”吹响了前奏。
公元前477年,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赵简子故去了。赵简子功勋卓著,权重一朝,在其死后,晋人自然给予其隆重的厚葬。其墓葬为大型积石积炭大型木椁墓,仅随葬品即达3100件,其中青铜器1690件。青铜礼器是其核心,有一套七鼎,是墓主人显赫身份的重要见证。
赵卿墓墓圹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四壁光滑,无墓道。墓室正中,放置一椁和三层套棺。
椁室较高,面积近40平方米,没有支柱,椁四周、椁盖上及底部均积石积炭,椁室由柏木方搭制而成,与棺木皆腐朽,但可见刷漆修饰痕迹。因椁室坍塌,大多数随葬物品已破碎或变形。
墓主人仰身直肢卧于第三层木棺中,头向东,身下朱砂铺底,双手置于腰部,骨骼早已腐蚀。这位70岁左右的老者,身边陪葬有成对的戈、数以百计的镞等许多兵器,腰间还有4把青铜剑和4件纯金带钩,全身上下被瑞玉、佩玉、水晶及玛瑙制品所围。
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层层叠放于赵简子头的东部。在大棺的西、南两面分别安放有4位殉葬者的棺,他们可能是赵简子生前的侍妾、家臣和乐工。
赵卿墓全部随葬遗物除青铜器外,另有石磬、玉器、金器、陶器、木器、骨角器、玛瑙、水晶串珠、玻璃串珠、绿松石串珠、蚌器、海贝等。
赵卿墓随葬青铜器中,礼、乐、兵、舆器齐全。礼器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鼎是其中的核心,镬鼎、升鼎和羞鼎三类齐备,共有鼎27件,各式形状相同,纹饰一致,大小相次。
其中一件为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圆口,平折沿,附耳,束颈,深腹,圜底,兽蹄形三足;鼎耳、器腹饰夔纹和蟠螭纹,颈饰牛头双身蟠螭纹,鼎足跟部是高浮雕的兽面纹;形体硕大,为所见春秋时期最大鼎。
另外还有5件立耳凤螭纹蹄足羞鼎,7件附耳牛头螭纹蹄足升鼎,6件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5件铺首环耳螭纹蹄足升鼎,2件猪钮蹄足鼎,1件卧牛钮蹄足小鼎。
列鼎制度是以“升鼎”为核心的,此墓共出3套“升鼎”,分别为7件、6件、5件一套,属“七鼎”之礼。
豆是古代的盛食器,赵卿墓的青铜豆器有3种形式:方座豆4件、盘豆2件、盖豆8件。盖豆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细密繁缛的蟠虺纹,首尾相交且群虺缠绕;另一类是简洁生动的夔龙纹,首尾相接而身躯卷曲呈S状。
墓中发现有青铜壶8件,分方壶、扁壶、高柄小方壶、匏壶4种。方壶形制硕大,凝重古朴。高柄小方壶则小巧精致,盈顶,方口,腹隆鼓,长柄,喇叭形圈足,壶顶上二龙飞舞,器腹菱形纹交错,柄上饰三组神鸟,共16只。
匏壶尤其精美绝伦,壶体似一匏瓜,盖呈鸷鸟形,双目圆瞪,尖喙大张,细长颈,短尾,一双利爪紧紧抓住两条扭动的小龙,壶的肩腹部有一虎形捉手,从虎口衔环引出一条铰链,与壶盖的鸟尾相连。
赵卿墓的鸟尊造型是一只昂首挺立、羽翼丰满的鸷鸟。
鸷鸟鼓目圆睁,尖喙下勾,鸟喙上部在倒酒时可自由开启,鸟的背上附一虎形捉手,虎弓身伏首,后肢铰链与捉手之下的尊盖相连;鸟两足直立,与尾下的虎形支脚呈三足鼎立之势。构思之妙,可谓巧夺天工。
另外还有铜A两件,形制相同,浮雕夔纹,端庄稳重。大鉴4件,主纹饰为粗犷威武的夔纹,器耳为高浮雕的兽头,雄浑庄严。与鉴相配套的盥洗器还有盘和匝。
盘圆口平沿,浅盘平底。匝有两种类型,一种是3件虎头提梁匝,质较厚实;另一种是器尾衔环的线刻纹匝,笔画细如发丝,遒劲有力。
赵卿墓的青铜器约占所以陪葬遗物总数的40.9%。其品类全,形式多,器物纹样新颖,复杂多变,为晋国罕见的艺术瑰宝。由此,也可以看到赵简子奢华的生活场景,并嗅到了晋文化雄浑豪迈的文化气息。
除了大量的青铜器,赵卿墓玉器共297件。墓主人身下铺满朱砂,口含玉块,身上放玉璜、玉璧、玉瑗、玉璋、玉佩、玉琼、玉圭、玉管和玉片等大量玉器,还佩戴有晶莹圆润的玛瑙环与色彩斑斓的料珠,手腕、脚腕上都饰有成串的水晶珠。
经鉴定,大多数玉器质地为钙质角闪石类中的透闪石和阳起石,色泽淡白或淡黄,偶有褐色或黑褐色,器表光滑,少数为蛇纹石,色泽浅灰或间有黑褐、鸡血色斑点,器表粗糙。
赵卿墓玉器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切割、磨砺、抛光、钻孔、雕刻花纹等。绝大多数玉器制作精致,花纹精美,显示了当吋晋国高超的琢玉工艺。
古代贵族死后要把乐器作为随葬品置于墓主人身旁,希冀灵魂伴着美妙的音乐升天。赵卿墓中的乐器共有32件,包括青铜编铸与石磬各一套。
铸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一种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形制与纽钟相同,但形体特大,是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赵卿墓中的多件铸,形制相同,大小次减,应是成列的一套编铸,而按其纹饰、音调可分为夔龙夔凤纹铸和散虺纹两种。
铸体正视呈梯形,俯视如合瓦的椭圆状,钮作两只带角张翅的飞虎,衔梁对峙,研究证明,这套铸共可奏出由高到低38个音,较之春秋早期9钟奏出的18个音扩大了一倍多。
与铸相配的是石磬。磬一套13枚,多为灰白色石灰岩制成,形制相近,大小相次。除个别磬大致完整外,佘皆破碎,并伴有严重的溶蚀现象。
赵卿墓中的兵器共计779件,主要有6件剑、31件戈、20件矛、10件钺、9件戟,以及510件匕、刀、镞等。
虎鹰搏击透雕戈,在戈的骨和刃上透雕的猛虎雄鹰搏击图,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最重要的是在墓主人的内棺发现了一件带有铭文“赵孟之御戈”的戈,这是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实物。
在墓主内棺中出土的4把青铜剑,是春秋兵器中的瑰宝。剑身修长、单脊、宽从、锋刃。剑的格、鞘都饰有精致的玉雕。这些兵器也许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
兵器中还有杀伤力很强的扁体形铜刺、与矛配套的铺及数量众多的箭铜镞,其中很多兵器仍刃锋尖锐,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虎形灶和帐篷顶是行军作战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赵卿墓出土的虎形灶是一件形制比较奇特的青铜灶具,由灶体、烟筒、釜、甑4部分组合而成。灶体上前有虎头形火门,中间有放置釜、甑器皿的灶膛,后有可自由安放烟筒的烟道。此灶非常适用于行军作战,兼有了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众多的兵器,展示着墓主人英武的身姿,是墓主人生前戎马生涯的写照。
赵卿墓的车马坑位于该墓的东北侧,是赵卿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呈曲尺形,由车坑与马坑两部分垂直交汇组成。
马坑马共计44匹,由北向南依次排放。马属蒙古马系。马坑中还发现大量的马具。
车坑位于曲尺形平面西部。车坑底部先挖好轮槽,埋入时将车轮嵌入槽内,车轴紧贴坑底,此方法为国内首次发现。车坑中陪葬车至少16辆,分南北两列,依次由西向东整齐排列。
车为单辕,双轮车轴之上附车厢。车均为实用的木车,但木质都已腐朽。
根据车舆形制的差异,可分为圆形舆和方形舆两种。圆形舆仅一辆,位于北边一列车的队首,为国内首次发现。这些车,各有用途,如墓主人的专用车为“安车”,军官的指挥车“辂车”,田猎所用的“田车”以及其他公务用车。
赵卿墓车马坑有200余件车马器,如害、铎、铃、辕首饰、马衔、当卢等。
庞大的车马坑,众多的车马器,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战旗烈烈、战火熊熊、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和赵简子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
赵卿墓出土的扁壶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