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精美绝伦的文物,无一不让人惊叹”……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一张张文物图片、一段段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丰富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越深厚。这些年,从海昏侯墓考古引发观展热潮,到《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热播,再到云端博物馆蓬勃发展,考古成果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着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进一步讲好文物故事,让考古更好走近大众,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原标题: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故宫跑”说明了啥
●只有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文物才能摆脱仅仅作为宝物的狭隘“身份”,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世代传承
●运用市场经济思维、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传播文化遗产承载的内涵,既是我们作为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我们作为文化继承者的责任
10月11日,国宝《清明上河图》撤展的前一天,上千群众在故宫彻夜排队,次日凌晨四点,最后一位参观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此次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庆《石渠宝笈》特展,不仅有十年一现的《清明上河图》,还有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五牛图》等国宝级展品。由于群众观展热情高涨,曾出现过早晨午门一开就有千人跑步冲向武英殿的情形,被网友戏称“故宫跑”。
笔者也为一睹国宝真容排队7小时,在漫长的等待中我发现,队伍中有拉着行李箱刚下火车的“国宝粉”:“在电视上看了新闻马上就从扬州过来了。”有一大家人特地从香港来看展览:“国宝嘛,很难得、很自豪!”有行动迟缓的八旬老人:“能活着看见国宝,很激动!”也有五岁的小娃娃:“跟着爸爸妈妈来看最美的中国画。”
这长长的队伍,是国人消费转型升级的小小缩影。已不必再为柴米油盐烦恼的中国百姓,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日益增长。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我国人均GDP 2008年已超过3000美元,2014年已超过7000美元,文化消费走强正逢其时且势不可挡。拿电影来说,去年全国总票房达296.39亿元,进口大片、国产大片的票房纪录仍在不断被刷新。
有人提出,国内文化消费增势虽然迅猛,但缺少“内涵”。比如:文化快餐多,大餐、套餐少;作为物质消费附属品的流行色,大路货多,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等“精品消费”依旧曲高和寡。然而此次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大热说明,市场并未疏远精品。你看,故宫长队旁边的小货车中,热销商品不是面包、矿泉水,而是《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宫画谱》等书籍。苦站了大半天的人们,仍饶有兴味地讨论《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是什么意思,“上河”是哪条河。参观时,有老者一边看着《伯远帖》,一边用手指在腿上比划笔画,甚至有人凝视着千年古画热泪盈眶……
无论是“故宫跑”,还是彻夜坚守,都说明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一张张故宫参观门票,散发着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渴求的热度,承载着“取之于民,反哺文物、弘扬传统”的责任,也印证着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时代课题。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品质,使更多国宝通过多种形式接近大众,时不我待。
让“精品”走近大众,首先要有市场意识,研究供需形势。比如,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提供珍品文物展出的环境、安全等条件的情况下,各路国宝能否多出来亮相些时日呢?真迹无法经常展,复制品能否更靠谱,印刷品能否更清晰,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精品的审美需求呢?
让“精品”大胆走向市场,还需要加强产权保护。目前,文化产品盗版现象仍然存在,许多普通消费者仍缺乏尊重原创的意识,“精品”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从立法实施到管理监督,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
让“精品”更好地服务大众,还要善于借力 “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和营销手段。如今,走进博物馆看展,手机扫描展品二维码即可听到讲解; “来自故宫的礼物”等文化创意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远销海内外;网络众筹可以拍出“大圣归来”这样制作精良的动画电影……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只有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文物才能摆脱仅仅作为宝物的狭隘“身份”,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世代传承。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拥有世人羡慕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幸运。而运用市场经济思维、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传播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的内涵,既是我们作为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我们作为文化继承者的责任。
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主要讲了什么?
《国家宝藏》主要讲述每件宝藏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次特展,每个博物馆只选出一件宝藏入驻特展。
每集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民众甄选。 每件宝藏都拥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他们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27位“国宝守护人”透过节目的核心元素能够看出《国家宝藏》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
扩展资料
《国家宝藏》节目特色:
1,节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2,从博物馆“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宝藏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