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秦始皇陵 发现,秦始皇陵考古照片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秦始皇陵 发现,秦始皇陵考古照片

历史趣闻2023-7-31阅读:501

640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2021年度发掘新收获,考古人员对秦陵西侧陪葬大墓(QLCM1)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清理。

从2013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西侧的陪葬墓“1号墓葬”进行了持续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以及金舞袖俑、金银骆驼、银猎犬等金银铜俑。2021年,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葬的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进行了发掘,并对部分出土文物进行了修复。

640

“一号墓葬”的陪葬坑有3个,南边一个(P1),位于南墓道的西侧,以前已经完成发掘。整体的结构是厢板式结构。埋有四匹马和一辆木车以及一只狗。出土有盖弓帽、箭镞、金节约、金银络饰管等,这些和秦陵周围出土的几乎完全一致。

北边两个陪葬坑(P2、P3)位于北墓道的东侧,均有盗洞,其中一个陪葬坑内堆积着大量陶片,另一个陪葬坑里发现了盖弓帽等物。

考古工作者目前已经修复完整的器物有:金骆驼、银骆驼、金舞袖俑、镶嵌琉璃的铜扁壶、玉鼎、银猎犬等。其中有一件小动物,造型生动,貌似小鹿,呈卧姿状,大耳上扬,一副警觉的样子。另有一件小型铜俑,跽姿状,头戴冠,双手捧物,表情肃穆。

640

作为秦始皇帝陵近旁的大型陪葬墓,对这座墓葬的一系列考古成果证明了,“1号墓葬”的墓主身份尊贵、地位很高。另外,所有的出土物都向我们昭示出,这是一幅贵族生前声色犬马的生活场景。高级别墓葬、有三个车马陪葬坑、有15个一组的编钟、有许许多多的小型乐舞百戏、动物等形象的金银铜俑等等。

在“随便一挖都是文物”的西安,这一发现成果显然是锦上添花,尤其对于秦始皇陵区的考古而言,依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埋于数十米高的封土之下,囿于技术、金钱等考虑,秦始皇陵的地宫始终没能被发掘,因而网上也一直流传着很多版本的“千古之谜”:比如地宫中存在着神秘机关、秦始皇的遗体是否在地宫中完好无损、地宫中埋藏有难以计数的珍宝……

640

很多传言加剧了人们对秦始皇的误解,比如简单将他视作横征暴敛、贪图享乐的暴君,而忽视了他本人的精神文化追求。

对于秦始皇帝陵园的数十年现代考古历程,已经足以使得我们对十五年风云际会、令人荡气回肠的秦代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得我们对秦始皇帝本人有更加合乎历史事实的认识。

01 秦始皇陵你知道多少

我们大多数人听到秦始皇陵,第一反应可能是兵马俑以及令人震撼的封土,然而,对于秦始皇陵相关的丰富遗存、秦始皇陵园与陵区的分别,我们可能都不太熟悉,故而加以解释是必要的。

秦始皇陵(秦始皇帝陵)特指秦始皇帝陵墓,包括地上的封土和地下的墓圹。

秦始皇陵园(秦始皇帝陵园)指以秦始皇帝陵墓为中心、由内外两重城垣围成的陵园范围,外城垣西墙长2188.378米,东墙长2185.914米,北墙长971.112米,南墙长976.186米,面积为2.135平方公里,包括陵墓、城门、陵寝建筑、园寺吏舍及陵园内的陪葬墓等。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史称“丽山园”。

秦始皇陵区(秦始皇帝陵区、陵区)指秦始皇帝陵园之外,包括已探明的属于陵园制度内容的遗存和与陵园建设有关的文物遗存区域以及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区域。和陵园建设有关的内容包括陶窑、秦井、修陵人墓地、五岭遗址、建筑遗址、作坊遗址等,面积约60平方公里。

640

秦始皇陵区遗迹分布

陪葬坑秦陵陪葬坑指埋藏在陵墓墓圹以外的地下建筑物,该类建筑物内以陶俑等为主要埋藏内容,由此构成了秦始皇帝陵园的外藏系统,从用词上讲,采用“从葬坑”似乎更为合理些,但考虑到学术界约定俗成的原因,本文依旧采用“陪葬坑”这一概念。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数百万平方米的建、构筑物基址,184座各类陪葬坑以及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发掘出土了包括兵马俑、铜车马、石铠甲、青铜水禽、百戏俑、文官俑、各类青铜兵器等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5万余件。

秦始皇帝陵园核心区为陵园,陵园整体布局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有内外相套的两重南北向的长方形城垣,面积2.13平方公里。陵园内地上、地下的遗迹、遗物分布密集,已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帝陵封土、地宫、寝殿、便殿、陪葬墓区、飤官遗址、园寺吏舍遗址、陵墙、东西门阙、廊房、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等。

640

陵园以外已经发掘和探明的重要遗址有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禽坑,马厩坑,五砂厂修陵人墓地,赵背户村修陵人墓地,姚池头村修陵人墓地,鱼池建筑遗址,丽邑遗址,五岭遗址,郑庄石料加工场和陶窑等遗址。

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始皇帝陵经2200余年的自然变迁和人为扰动,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内、外城垣的基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封土本身未见大规模破坏迹象,预计地上、地下仍保留和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

正是由于秦始皇帝陵区文物遗存分布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双重因素,决定秦陵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必然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工作。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面世,对一些观点进行修正就成为必然;而随着学术研究方法的进步,许多旧有的观点也会被推翻。

02 它的阻排水系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考验?

秦始皇帝陵区位于临潼区东约5公里骊山北麓,骊山河流短促,每当山洪暴发,沙石泥土俱下,就会在谷口形成一个个冲积锥、洪积扇。秦始皇帝陵园文物遗址的主体就分布在这一洪积带上。这意味着秦始皇陵园地势北高南低。

就秦始皇帝陵园南侧的地表径流而言,对陵园构成最大隐患的莫过于大水沟的水患。而骊山山前水系属洪积扇孔隙潜水及下部承压水类型,它们对地宫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地表的排水和地下的阻水就成为陵园建设中不得不首要考虑的问题。考古发现的排水、阻水系统,也令我们感叹秦朝工艺之强大。

考古资料证实,陵园的防水设施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其中地上部分由陵园内和陵园外两部分工程组成,陵园内由一整套纵横交错、排列有序的地表径流排水设施构成,陵园外的防水工程即骊山山麓前筑就的五岭防洪大堤。而在地下,则分别设置了浅层和深层排水设施,以排导地下潜水对陵园建筑的施工和长期保存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

640

五岭防洪堤遗址平面剖面图

1.耕土层2.沙土层3.砂石层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始皇帝陵的建设和规模有如下简短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丽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汉书·刘向传》说“下锢三泉”。史料记载不虚,但仍需考古还原秦代的地学知识与工程技艺。

我们由秦陵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可知,该区域存在多层地下潜水层,因此,在修筑地宫时,工匠必然遇到排导地下水的困难。考古已经发现的陵园地下阻排水系统由前、后两段组成,前段为排、阻水设施,由原应位于封土之下、平面略呈“U”形的地下水渠组成;后段为排水设施,由位于陵墓封土西侧以外的明井暗渠组成。

640

阻排、水渠平、剖面图

勘探资料表明,地下阻排水系统确属人为工程无疑,其作用当是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阻挡、疏导地下水,使其不能进入地宫范围内,从而保持地宫的干燥。阻水设施完成后,人们再利用枯水时节外围来水稀少的有利时机,将人为加工过的青膏泥逐层夯填起来,经过夯实,质地细密的青膏泥有效地阻挡了地下潜水由此进入地宫范围,达到隔绝来水的目的。

地宫周围发现的深层阻排水系统,是秦人在充分了解了秦陵区域环境的前提下修筑完成的一个庞大的深层排水系统。其功能有二:其一,在地宫建筑过程中起到排导水的作用,利于地宫的施工顺利进行,即所谓“穿三泉”、“下彻三泉”。其二,地宫建成后起到阻水的作用,这有利于地宫在建成后的安全,即所谓的“下锢三泉”的作用。

从秦始皇帝陵周围发现的深层阻排水系统的排水渠走向、排水效果、阻水成效几方面的结果来看,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陵区地质状况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不仅对地宫底层以上的地层了如指掌,对地宫范围内来自骊山地下泉水、地下潜水的流量、方向等问题的了解也已胸有成竹。

勘探成果表明,阻排水渠的高差在1米左右,这样则保证了汇入渠中的水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流向一处,排出陵园;当地宫建设基本完成后,选用青膏泥这种质地细密、隔水性强的物质,做阻排水渠下层的封堵材料,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青膏泥夯层之厚,确乎超出想象。

经过科学测试,这一系统的功效令人十分满意。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2002年,我们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侧(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03 秦始皇帝陵封土中的“九级建筑”

自先秦时期的“不封不树”到战国后期王陵封土墓的出现,帝王陵墓上的封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观。秦始皇帝陵封土无疑是秦代以前封土墓中最为辉煌彰显的一座。

640

在前期考古工作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启动了“863”计划“秦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技术”工程项目,经过物探、考古专家的共同努力,秦陵封土建筑形式的相关问题逐步得到解译。我们发现在陵墓墓圹边缘即封土的表层之下的中部位置,有一组匪夷所思的高出地面、台阶式墙状夯土木构建筑。

墓圹周围围就的高出地面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上窄下宽,内外均呈台阶状;东、西、北墙的外侧均为九级台阶,南墙尚未勘探,外侧台阶高3米,宽2米;东墙、北墙内侧现已发现六级台阶,南墙西墙尚不清楚。

依据考古勘探资料,我们分析这组体量恢弘、高出地面30米左右的建筑覆压在墓圹周边,夯土基础一部分在墓圹外,一部分伸进墓圹内。

这样我们从远处观察,陵墓上除却中心部位外,其实是一座高达九级的高台木构建筑,但九级高台木构建筑最终却被覆压在封土之下。

我们分析这一组高台建筑在秦始皇未死前就已建成,只是在最后堆筑封土前其上的木构瓦覆屋面建筑被拆毁,封土覆盖的时间可能在埋葬秦始皇之后。

640

台阶式墙状夯土台平、剖面图

秦始皇帝陵封土上木构建筑的形制是从地面享堂墓、台阶状享堂墓发展到汉代冢墓之间的过渡形态,而且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形式。我们认为秦始皇帝陵封土上的木构建筑不具备祭祀的功能,这种建筑形式不属于享堂类的祭祀性建筑,不仅因为它没有顶层的堂式中心建筑,还因为它在下葬完死者后会被覆埋在厚厚的封土之下,人们无法在此举行祭祀性的典礼。

另外,从陵寝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秦国自东陵开始,便将原来设在封土上的祭祀性木构建筑移到封土之外,秦始皇帝陵园也发现了位于封土之外祭祀性的陵寝建筑,表明祭祀的场所已从封土上转移到封土之外。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勘探时的地层资料,我们推测陵墓地上、地下工程的施工顺序是:开挖墓圹(“穿三泉”)—构筑墓室(“下铜而致椁”)—回填墓室至地面—夯建九级台阶—建造台阶上木构建筑—回填墓室上部至台阶顶面—下葬秦始皇(“葬乎丽山”)—覆盖封土(“覆土”、“丽山之作”)。

既然秦始皇帝陵封土上台阶式墙状夯土建筑不属于祭祀性的享堂,那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建筑呢?

《汉书·贾山传》记载了贾山向汉文帝上《至言》的奏章,“(秦始皇)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640

历史上各家注《汉书》时均未涉及“中成观游”,仔细研读该条文献,我以为该文献记述的是秦始皇帝陵地下及地上的下、中、上三层空间分布形态。另建“观游”这一高台式建筑满足的是皇帝灵魂登观出游娱乐的愿望。

秦始皇帝陵封土之下、地面之上围绕墓圹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木构建筑,符合高台建筑“观”的外形特征,九级台阶的规模也与秦始皇帝的身份吻合,可以想象皇帝的灵魂登上九层台观俯瞰宇内众生时,能极大地满足他继续管理帝国的愿望。

无与伦比的九级高台豪华建筑是供皇帝灵魂出游使用的,满足的是地下灵魂世界的期许,而不是满足现世“非壮丽无以壮威”的心理需求。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座旷日持久建就的建筑,最终会被表面的封土完全覆盖了。

04 地宫水银的传说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也使得地宫中的水银成为流传甚广的传说,很多人误传秦陵埋藏了百吨的水银,并以此制造“神秘”之说。

尽管我们还无法发掘地宫,核实古人对秦陵地宫景象的描述,但经现代科技勘测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区域发现强汞异常区,这足以说明地宫中确含水银,且水银的含量与水银的意义,是考古所能够考证出来的。

根据历代文献,可以看出它们都接受司马迁的记载,并不时加入民间传说,比如舟楫、凫雁、鱼龟、鲸鱼等。不过当代学者均深信地宫确实有模造的“百川江河大海”地理版图,但进一步的推断,比如“估计陵墓内储有水银百吨左右”,多是一些随意的看法,其实并没有多少依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地质矿产部物探化探研究所就对秦始皇帝陵进行了首次土壤汞量测量,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区域,发现一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

时隔二十年后,2003年在实施秦陵物探考古的863计划时,通过土壤汞量测量和壤中气汞量测量两种方法,又一次对秦陵封土的含汞量进行了测量。探测再次测量到封土中心部位强度较高且连片分布的汞异常,根据地宫内汞异常的变化规律,我们发现地宫内部汞异常分布状况和秦帝国版图内水系的分布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

640

骊山至鱼池测汞点土壤中含汞量变化图

然而,关于地宫中水银的意义,仍然需要考证,很多人传言,秦始皇利用水银,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毒杀可能的盗墓者,而且水银也是制造不老丹药的原材料。但是,我们不能犯历时性错误,根据考古与历史研究,现有的很多传说都是以讹传讹。

水银的原料即化合态的硫化汞,也即辰砂,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利用史,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就曾发现储存丹砂的灰坑,说明早在夏代辰砂已经被人们利用,而且很可能是被当作颜色来使用的。

水银的炼制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的水银主要用在黄白术上,即用于制造鎏金、鎏银器物,纯粹的水银是类似于贵金属的财富;另外水银还被用在医疗上面。“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而五毒之一便有辰砂,我们从《周礼》中简略的记载中,可以得出此时已经将辰砂用到治病上这一判断。这一知识被中医药界长期传承至今。

486

辰砂

外丹黄白术发展历史说明,外丹术形成于汉武帝时期,秦代晚期方士们在寻找长生不老仙药无果的情况下,才开始设想人工制造这种仙药。人们得出水银具有剧毒性质的认识不早于西汉,以水银处理尸体的设想可能是金缕玉衣退出贵族埋葬领域后的新实践,防腐的设想出现的更晚,宋代才大行其道。

我国汞矿本身贫矿多富矿少,而且即便到了宋仁宗时期,水银年产量仅一顿,秦朝的水银制造技术为低温焙烧法,效率低而产量小,故而秦陵地宫中的水银不可能有百吨之多。

457

宋代蒸馏法炼水银

因为政治需求,西汉前期掌握话语权的一些儒生们发起了一场妖化秦始皇的运动,加上司马迁对秦始皇影射式的描述,为后代留下一个被歪曲了的政治人物标本,这一过程又被历代层层地叠加。对秦始皇脸谱化的历代文献记载,误导了我们对秦始皇的判读。

秦始皇帝陵墓中以水银来演示江河湖海的水系,是将秦帝国的版图模造在墓室中,这一构想决然有别于历史上所有在墓葬中使用水银的现象,它既不是财富的象征,也不是用于医疗,更不是出自所谓防盗、防腐的考虑。

它不仅开发出关于水银的别种用途,更彰显出秦始皇帝“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的追求,是将帝国最辉煌的历史以物化的形式载录下来,表现的不仅仅是皇帝个人史诗般的英雄经历,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深深挂牵,这是秦始皇帝心系天下的表征,也是作为帝国皇帝对国家长久传承的企盼。

##20220206

本期活动

你对秦始了解多少又有哪些猜想和推测?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送出本期主题图书《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361秦陵体现的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万世考虑,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及统治模式,兼顾对个人权势地位、未来的思索。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北京冬奥会最新“剧透”!这些体育法治知识点都get了吗?

1分钟笑60次!这部神剧太适合跟家人一起看了

这个过时好久的美德,是时候捡起来了

437

走近秦始皇陵的真相

秦始皇陵 发现,秦始皇陵考古照片

秦始皇的陵墓有多神奇?

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谜案: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赡苁呛嵯蛳馇对诹奖诘募胁壑校且坏牢薹60舻拇笫拧D谙勖趴赡苡胫邢勖畔嗨啤H老勖藕芸赡茉谝惶踔毕呱稀?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陵 发现,秦始皇陵考古照片

科学家都赞叹非“神力”建造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

秦始皇陵的位置与大小。首先我们需要对秦始皇陵做一个定义。秦始皇陵是一个概称。广义的就包括陵区在内,狭义就是墓室。大致说来,秦始皇陵可以分为六重。863主要是想找到地宫的位置。

一是陵区,包括临潼、骊山等地,面积56平方千米多些。相当于78个故宫。但是这只是陵园范围。(1992年,保护范围是4平方千米多点,2010年,陕西省政府制定了《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确定保护范围为36平方公里)

二是外城,东西971m,南北2188m。面积约2.13平方千米。

三是内城,东西580m,南北1355m。面积约0.79平方千米。

四是陵园封土(下图)。东西345m,南北355m,高55m。

五是地宫东西170m,南北145m,矩形。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六是墓室。位于地宫中央。东西80m,南北50m,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2、墓室未坍塌未进水。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完全坍塌。墓中可能存在金属制品。“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所以不用担心宫墙坍塌进水造成文物损坏。

3、宫内水银防腐防盗。《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863计划探测表明这个记载是真实的,现在地宫中的水银还没有干涸。。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

作为始皇帝,又留下那么大一座墓冢

可以肯定的说,有很多随葬品在秦朝当时都已经是无价之宝,参见海昏侯随葬的马蹄金、玉璧历经岁月,到2000多年后的现在,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在此欢迎大家说出自己的见解!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奇闻异事教科书在线阅读,奇闻异事教科书

    奇闻异事教科书在线阅读,奇闻异事教科书

    网上有很多关于奇闻异事教科书在线阅读,奇闻异事教科书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奇闻异事教科书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奇闻异事教科书奇闻异事教科
    滁阳历史博物馆,贾湖考古遗址公园

    滁阳历史博物馆,贾湖考古遗址公园

    “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LOGO最新动画来了下面就让凤凤和阳阳为您解说吧!设计说明更多中都城美图 安徽省滁州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滁州好玩的地方有哪些如下:一、狼巷迷
    台湾原住民是什么人种,台湾最早的人类

    台湾原住民是什么人种,台湾最早的人类

    编辑:每日速谈考古学家证实了台湾的一个传说:岛上曾经居住着身材矮小的黑皮肤人。科学家证实了这种“未知种族”的传说,在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上发现了矮人头骨 。科学家们指出,从西伯利亚到不列颠群岛,到处
    奇闻轶事的英文名,奇闻轶事的英文

    奇闻轶事的英文名,奇闻轶事的英文

    网上有很多关于奇闻轶事的英文名,奇闻轶事的英文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奇闻轶事的英文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奇闻轶事的英文2、急求英语的5个
    印度男子身怀孪生兄弟36年

    印度男子身怀孪生兄弟36年

    据美国各大媒体昨天报道,印度那格浦尔市男子桑朱·哈吉特的肚子曾经肿得像怀了9个月身孕。7年前,当医生准备通过手术去掉他的“将军肚”时,却从中意外的取出了一个“胎儿”。这个“胎儿”和他同岁,在他腹内住了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