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7月13日讯7月12日,记者从青海省文物局了解到,为深入挖掘青海历史文化价值,青海省文物局全面推进2022年度考古发掘工作,强化发现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讲好青海故事。
202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热水墓群、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乌兰县陶海墓地、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共和县江西沟遗址五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批准发掘面积达2740平方米。6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青海省文物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进入发掘地点,五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全面启动,考古发掘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为全力配合好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工程,青海省文物局组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羊曲水电站建设淹没区10处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计划,发掘面积达28000平方米。此次发掘工作是近年来青海省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发掘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的一项发掘项目。目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优势专业考古团队,进入羊曲水电站建设涉及的六处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现阶段揭露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占总体发掘计划的30%,发掘发现多处宗日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灰坑、柱洞、活动面等古代遗存。
记者 郭靓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青海古墓葬被盗了哪些文物?
经查,自去年1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夏某某太、张某、索某某吉等人预谋在都兰县盗掘古墓。确定地点后,张某、韩万里、王建韬等人对都兰县热水乡血渭一号墓东侧的羊圈墓两次实施盗掘,均未盗得文物。后来,该团伙转移至血渭一号墓东侧一平台处进行盗掘,两晚共盗掘文物646件
在文物专家眼中,盗墓案一旦发生,一些损失永远无可挽回。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蔡林海说,盗掘行为破坏了该古墓葬的完整性,改变了墓葬内文物的原有保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物一旦改变原有状态,其位置、时间和相互的关系等重要信息将无法复原,文物的研究价值会大打折扣。”
作为曾经的古丝绸之路南路重镇,这里曾是吐谷浑古国、吐蕃王朝的统辖地,县境内的热水乡血渭草场共有封土墓300余座,其中,热水血渭一号大墓结构独特,被民间称为“九层妖塔”,其封土堆高大雄伟,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这里曾出土的金银器、玉器、丝织品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实物例证,一度引起轰动效应,也吸引了不法之徒的贪婪目光。
按照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青海省公安机关在河南、山西、浙江、云南等地公安机关全力配合下,近日成功侦破都兰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抓获涉及实施盗掘、幕后出资、联系销赃、倒卖文物等环节的犯罪嫌疑人26名,追缴被盗掘出土的各类文物646件,实现对文物犯罪的全链条打击,是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取得的又一重要战果。
去年年底,青海省文物部门向公安机关提供了都兰县被盗掘出土的文物将被倒卖的线索。接报后,青海省公安机关立即开展侦办工作,经循线追踪,发现该案可能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水墓群。鉴于案情重大,青海省公安厅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经细致侦查和摸排,专案组初步查明该案涉及的犯罪人员情况,掌握了大量犯罪事实和证据,并在西宁市、都兰县、乌兰县以及河南、山西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追缴一批涉案文物。
案情上报后,公安部将该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部署青海省公安机关深挖彻查,全力侦破案件,其他涉案地公安机关全力协助配合。今年6月11日,公安部将该案主要在逃犯罪嫌疑人王建韬、韩万里列为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的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随后,王建韬、韩万里相继在浙江天台、河南郑州落网,其他涉案人员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至此,2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归案,646件涉案文物被追回。经鉴定,其中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77件,三级文物132件,一般文物421件。
经查,自去年1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夏某某太、张某、索某某吉等人预谋在青海省都兰县盗掘古墓。确定地点后,张某纠集了韩万里等人,对都兰县热水乡血渭一号墓东侧的羊圈墓实施盗掘,但未盗得文物。此后,该犯罪团伙又纠集王建韬等人再次对羊圈墓进行盗掘。在仍未盗得文物的情况下,该团伙转移至血渭一号墓东侧一平台处进行盗掘,两晚共盗掘文物646件,并商定各自找买主销赃,直至案发被公安机关抓获。
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副总队长马永明介绍,2017年底,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向公安机关提供了都兰县被盗掘出土的文物将被倒卖的线索。警方立即安排专人核查,确定线索真实可靠。2018年3月15日,青海省公安厅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公安部将此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并于6月11日发布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第三批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其中包括该案中实施盗掘的犯罪嫌疑人王建韬、韩万里。
从3月到7月,涉及实施盗掘、幕后出资、联系销赃、倒卖文物等各个环节的26名犯罪嫌疑人被“一网打尽”,646件被盗文物也陆续追回。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蔡林海表示,这批文物以器具、饰品两大类为主,一些文物上的纹样反映都兰地区当时的社会风貌,传递文化生活信息,精美绝伦。
公安机关介绍,这一系列案件中,山东、河南等外省人出资、出“技术”、找销路,青海本地人出力、保障“后勤”。他们彼此勾结又相对独立,形成了盗贩文物的黑色链条。
在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东侧一平台处,记者看到了被盗掘的探坑。海西州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卢成章说,盗墓坑现已被填埋,盗墓分子曾在这里“忙活”了2个晚上,盗洞开口长120厘米,宽65厘米,盗洞深度达9.2米。
“出资人”孙某林交代,这个大坑就是他看着挖掘的,挖到“货”后就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做个隔挡,上部用土将盗洞回填,探坑填埋。周边都是无人区,大墓被盗后很难被人发现。
盗墓分子之间用绰号联系,反侦查能力也越来越强。“外省的犯罪嫌疑人来青海作案时,先到西宁租车再到都兰,互相不知道姓名,以绰号相称。”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侵财案件侦查支队支队长吴延帮说,为避免警方追踪,他们不断变更交易地点,在都兰活动时吃住均在同伙家中,尽量不用身份证登记酒店,以免留下线索,引起警方注意。
记者了解到,这些犯罪嫌疑人大多家庭不富裕,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要想富,就挖墓,一夜变成万元户。”在看守所里,被抓获的A级通缉犯罪嫌疑人韩万里说,在家乡,盗墓曾被视为发财致富的捷径。“我知道盗墓是犯法的,但没想到这么严重。”他懊悔地说。
国家文物局督察司负责人表示,此案的发生,暴露出在案发前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尚需强化。
点多、线长、面广——这是都兰县文物保护依然面临的严峻形势。“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健全田野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夯实田野文物安全基础条件,加强文物执法队伍和文保员队伍的建设,加大田野文物安全巡查督察,不断提高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局长牛军认为,除了重视人防、物防,正在继续加大科技手段的应用,通过技防手段的支撑和覆盖,提升田野文物安全防范能力。都兰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范增智表示,“雪亮工程”等视频监控安全防范设施已向热水墓群重点区域延伸,将会更好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公安机关将主动加强与文物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据介绍,青海省考古部门将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被盗的古墓葬开展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工作。
都兰古墓的历史见证
吐谷浑人是辽东鲜卑族的一支, 公元四世纪迁移到青海南部草原。公元329年,吐谷浑人以青海为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王国,并将都兰作为都城。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
青海省从1982年开始就对都兰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出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证明了这个地区曾经的繁荣。
在都兰吐谷浑古墓的发掘中,血渭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葬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谷浑墓葬。
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 提起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学术界过去普遍认为河西走廊是其主要路线,“唐蕃古道”——青海路只是由于河西走廊因战争原因不通时才存在的一条辅助线路。都兰大量丝绸制品和其他文物的出土证明,从青海西宁经都兰,穿越柴达木盆地,至甘肃的敦煌,是公元6世纪到9世纪前半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线。青海丝绸之路在1500年前的繁荣程度不亚于人们熟知的新疆-河西走廊-长安丝绸之路,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
作为“1996年度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在青海都兰吐谷浑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以丝织品最重要,是唐代丝织品一次难得的集中发现。
都兰吐谷浑墓出土的丝绸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在国内考古发现中均居榜首。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这里发现丝绸350多件,130余种。在这些丝绸残片中,有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所制造。其中一块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确认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 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给人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荒凉,但是考古发掘却发现,在一千多年前,这里也曾遍布柏木,是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
都兰在蒙古语里是“温暖”的意思。从1982年起至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累计发掘墓葬近百座,但除了数量众多的丝织品,考古学家最为惊叹的还是吐谷浑人用于修建墓葬的大量柏木。古墓众多的热水沟,是一个没有多少绿色可言的荒凉山沟,周围看不到一棵树。然而在一座座古墓中,大大小小的柏木却随处可见。
吐谷浑人修建坟墓时,讲究用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然后层层叠起,如同盖楼一般。柏树生长是极其缓慢的,一棵碗口粗的柏树要长200年,一人合抱的柏树至少生长上千年。但吐谷浑人墓葬中的柏木,最粗的直径达50厘米,最细的也有碗口大小。一般的小型墓葬要用去二三十根柏木,稍大一点的则要上百根。
这些柏木应该都是就地取材,如今的柴达木盆地,仍有不少叫柏树林、柏树山的地方,在德令哈、都兰都能听到这样的名字。同时,作为吐谷浑王国的都城,这里在当时应当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考古人员还发现,墓葬年代越往后,使用的柏木也就越细,说明粗壮的树木在不断减少,树木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都是吐谷浑人建设都城,修建墓地大量砍伐的结果。
从发掘的墓葬来看,一千多年前,柴达木盆地,尤其是都兰一带的气候和植被都好得多。因此,可以说都兰古墓也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演变。 考古学家虽然对都兰古墓葬群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但是对于上千座历史久远的宝藏来说,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考古学家建议应抓紧时间对这一地区墓葬的分布进行一次详细普查,为今后的发掘工作做准备。
这些年墓葬群遭到了盗墓分子的频繁“光顾”。一段时间内,盗墓分子甚至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经过青海省多次专项行动打击后,盗墓分子虽有所收敛,但受经济利益驱动,盗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由于人力和资金有限,这里上千座古墓正惨遭盗墓分子洗劫,面临着灭顶之灾。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都兰县境内已有近一半的古墓遭到盗掘。
从1982年至今,古墓的考古始终是抢救性发掘,等于是收拾盗墓后的残局,尽管如此,考古人员还是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证明了这里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缺少经费,考古人员还从来没有完整地发掘过一座墓葬,这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是一大缺憾。
同时,有关专家也建议,要使古墓得到最好的保护,就应借鉴国内许多成功的做法,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