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的制度,手工业,以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从1972年起,考古人员先后对墓葬进行了考古挖掘。在这3座墓中,除了出土那具保存完好,震惊世界的辛追女尸外,还出土了丝织品,帛书,中草药等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一个特殊的遣策。这个遣策上,记录了两样即使在今天,都很难见到的“神秘”的东西。这两样神秘的东西是什么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遣策,是古人在丧葬活动中,用简牍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根据考古发现,这个东西自古就有,但它的名字“遣策”二字,却是在1954年,长沙仰天湖25号墓出土的竹简在北京展出时,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叶恭绰先生提出的。古人用遣策随葬的历史十分久远。通过考古挖掘,已经发现了从战国起的各类遣策类简牍60多批。这些遣策上记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记录随葬物品和葬仪用物的,有专门记录随葬衣物的,有专门记录葬仪所用的车马兵甲的等等。
这样重要的东西,马王堆汉墓中当然也不能少,而且还不只一套。其中,有一套上记载了五样东西:鱼魫一资,内魫一资,鱼脂一资,肉酱一资,爵(雀)酱一资。这道遣策记录的是啥东西?先说这个“一资”。根据研究,目前认为“资”是一种古代人们使用的容器。是一种印纹硬陶,器形有罐,壶和瓿。据专业分析,这种陶器的烧成温度约在1250度左右,硬度类似于“瓷”。
这五种各“一资”的东西都是啥东西呢?肉酱,雀酱即便不是吃货也能懂,不用解释了。鱼魫是什么呢?
鱼魫,也可以叫鱼枕。本是一种鱼的头内的骨头,但是,这块骨头却很稀少,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在《尔雅·释鱼》中有记载:“鱼枕谓之丁。”意思就是说,不是啥鱼骨头都能叫鱼魫的。必须是一种枕在鱼头骨中,形状类似‘丁’字形的,才能称得上鱼魫。
那么,古人用这块奇怪的鱼骨头做什么呢?用来给妇女做一种类似于簪子的头饰。根据不同的鱼骨头的形状,纯手工加工出来的,拥有精美花纹的头饰。这样的头饰,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因为材质的原因,色彩上还晶莹如琥珀,金玉和它相比都要逊色。因此,作为一种极难得的精美头饰,鱼魫历来是深得古代贵族妇女们的珍爱。
再说鱼脂。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炼的,日常食用的鱼油。鱼油在今天仍然十分珍贵,科学研究表明,鱼油中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尤其是后者,被俗称为脑黄金。今天,我们能接触到的鱼油,多是被包装成制剂,用来当作补品销售和使用的。在我国的古代,古人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其中的动物油脂,基本上只有牛油,羊油和猪油,鱼油不要说用了,能看到的人都少之又少。
鱼魫和鱼脂,这两样即使放在今天,都是绝对难得的珍品。可是,在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在马王堆辛追夫人这里,竟然 能用“资”来装,甚至还要带到墓里,死后继续享用。仅从这一点,足以证明,当年的辛追夫人过着的,曾经是一种怎样富足,甚至是奢侈的生活。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考古就是发现镜子的重要手段。期待着考古人员,为我们找到更多的镜子,让我们懂兴衰,知荣辱。
2022年农村清坟,全面落实“三拆一平一迁”,哪些坟墓会被处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必然有着一些长期以来都坚持着的习惯,比如说墓葬文化。我国的墓葬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认为土地是人们最终的归宿,只有入土为安的人,才能够重新投胎转世。
因此我国多年来都一直坚持土葬。但是近几年,由于我国其他行业对于土地资源的大量占据,耕地面积一再下降,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处于严重的短缺局面,出现了活人与死人争土地的情况。2022年,农村丧葬又有“新调整”?村干部:老坟可按“规定”处理。
关于我国墓葬文化的改革,目前政府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首先就是迁坟。在民间迁坟是一件非常令人忌讳的事情。不少人认为,将祖先的坟迁移是对风水的破坏,会影响自己家的运势和风水。但是近几年由于我国土地规划,不少地区的坟墓已经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迁坟也就成为了唯一的一种方法。
其次就是对无主坟的集中处理。在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超过三代的的坟墓就不需要再祭拜,长时间无人祭拜的坟墓,自然也就成为无主坟。对于这种坟墓的处理方法,相关人员会走访当地居民,确定无主坟之后,再集中进行处理。
最后在不少地区,由于墓葬文化的深厚,改革无法进行,毕竟迁坟是一件大事,所以说,有很多地区,依旧是保持着封建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对于政府来说,也不能一家一户的去做思想工作,因此只能够维持现状,让当地继续采用土葬的方法。
除了素纱襌衣,辛追墓中还有哪两样“神秘”的文物?
1972年,中国考古界有一件大事震惊世界, 就是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区发现了西汉初期大墓,马王堆汉墓。这座墓落成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考证,墓主是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夫人。此墓之所以影响巨大,不仅因为墓中文物丰富,出土了帛书、丝织品、中草药等珍贵文物3000多件,而且还有保存完好,被誉“东方睡美人”的辛追女尸。
有人说马王堆汉墓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地下文化宝库,而辛追夫人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和医学价值,够我们现代人研究几辈子。文物既是文明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载体,每一件文物身上都有着特殊的待现代人去解锁的密码。其实关于马王堆汉墓,除了众人熟悉的素纱襌衣,还有两件特殊的文物,奢侈到令人汗颜。
这两样东西属于辛追夫人的陪葬品,秦汉时期的贵族都流行厚葬,作为贵族夫人,辛追及其夫君的墓葬修建得十分豪华,里面的陪葬品无比丰富,以至于记载陪葬品清单的遣策竹简都有好几套。遣策这个词来源于现代,是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叶恭绰先生提出来的,马王堆汉墓中有记载随葬衣物的遣策,有记载车马兵甲的,还有记载金银辎重的,通过研究这些遣策,后辈历史学家可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生前的生活状态。
在研究辛追夫人一套遣策时,专家译读出来以下一组陪葬物品:“鱼魫一资,内魫一资,鱼脂一资,肉酱一资,爵(雀)酱一资。”肉酱和雀酱比较好理解,它们都是指的是食物一类的东西,但鱼魫和鱼脂是什么,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而这两样东西最能说明问题。
先来说说鱼魫,其实它指的是鱼身上的一片骨头,在《尔雅·释鱼》中有关于它的记载:“鱼枕谓之丁”,都清楚每条鱼都会有骨头,但是,只有鱼骨的形状类似“丁”的才能算是鱼魫,这块骨头往往位于鱼的头内,在千万条鱼中都难得寻觅出这样的佳品。
古人拿这个干嘛用呢?原来古代的妇女对发饰非常讲究,特别是贵族的妇女,从头到脚都打扮得很华丽,特别是对发饰情有独钟。鱼魫,就是上等人家的仕女才能使用到的头饰,纯手工将鱼魫加工出来,再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其质地的成色犹如琥珀,黄金珠玉跟它比起来,都要逊色许多。这种头饰因为非常之稀有,它既是贵族女子的最爱又是她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鱼脂也非常之难得,其实它指的就是鱼油。众所周知,鱼油放在今天也十分珍贵,作为保养品出现在市面上售卖的价格不菲,现代科学证明鱼油中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尤其是后者号称“脑黄金”,对身体大有裨益。远在两千多年的古代,在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普通老百姓不要说鱼油,连普通的动物油可能都很难吃得上。然而在辛追夫人的墓中,这样奢侈的东西竟然还用“资”来装,这足以证明堂堂辛追夫人生前过得十分奢侈。
古人“视死如生”,在去世后会将很多生前使用的物品带入墓中,然而,也正是因为有着异常丰富的陪葬品,他们的墓室往往在安葬后不久就会被盗墓贼们破坏,反而落得个不得安宁的下场,马王堆汉墓,在经历两千多年后还能够出土如此多珍贵的文物,也实属一件幸事。
马王堆女尸头发当年让日本出重金购买、美国不惜用月球土壤交换,它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马王堆女尸头发当年让日本出重金购买、美国不惜用月球土壤交换,因为历史悠久比较神秘。
相信大家对“马王堆千年女尸”并不陌生,正是鼎鼎大名的“辛追夫人”,于1972年被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墓之中,经考古发现,此位辛追夫人,正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考古发现,曾一度震惊中外。
就算退一万步说,假设月球土壤的研究价值,和女尸头发的研究价值真是相等的,但网上流传的“美国人想用月壤换女尸头发”的惊天秘闻,却是人为制造的谣言。
我想如果日本共同社,的确在1972年报道过“马王堆千年女尸出土”,这一举世瞩目的大新闻,必定会在历年报道文库中有所显示,但当我确定了“文化-历史:世界遗产”的搜索范围后,出现的页面中却显示,在1972年全年范围内,日本共同社只针对一件具备历史性质,且同时具备历史意义的新闻进行了报道。
我想,将“马王堆千年女尸”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认定为文化历史领域的新闻,以及属于“世界遗产”类目中的一部分,应该并无不妥。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