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写洛阳为什么能修建地铁的文章中提到,洛阳在修中州路时,挖出了东周墓,出土了青铜鼎、春秋战国玛瑙环、铜带钩;挖九都路时,挖出来了明代瓷器残片;挖纱厂路时,出土了青铜器、黑陶罐、大雁灯,西汉"飞仙酿"……因此,很多人担心,洛阳修建地铁会不会破化地下的文物。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华圣城,地下确实有很多的宝贝。最近,洛阳就又发现了13座古墓,只不过不是修地铁挖出来的,也不在洛阳市区,而是在洛宁县南洞村。
据了解,今年3月初,洛宁县文物钻探队在南洞村、洛宁海升建设项目工地进行钻探时发现了古墓,经统计,古墓共有13座,从周代延续到宋代,时间跨度近2000年。后报请洛阳市文物局批准,从5月2日开始,由市考古院进行抢救性发掘。
如今,这13座古墓已经发掘11座,但由于古墓有被盗的情况出现,因此,仅出土文物30余件。而根据出土器物和墓葬形体特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院初步判定,这13座古墓年代包含战国时期、汉代,以及唐宋。
其中,有1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保存相对较为完整,是近年来,洛宁县发现的规模较大、较为完整的汉墓葬。根据研究员介绍,该东汉墓葬由主墓室、侧室、甬道等部分构成,主墓室长5米、宽2.5米,侧室长3.5米、宽1.9米,甬道长1.9米、宽1.8米,墓葬结构为长方形砖室墓,面积比现在的一室一厅稍小,属于中型墓葬。
在该汉墓葬中,共清理出土文物13件,是目前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包括花纹繁复的铜镜、釉色鲜亮的陶器,以及一件汉晋时代民间焚香常用的陶器博山炉,呈梨形,下圆上尖,中间有镂空,造型很独特。对此,研究员解释称,博山炉造型表现的是山形重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对于该墓葬被盗的时间,有研究员则表示:该墓应该是下葬之后不久就被盗了。在挖掘清理墓葬时,发现一个长方形盗洞,但因盗洞填土中没有包含物,因此难以判断被盗年代。但是,根据一般情况,墓葬建好之后,水和淤土就会逐渐渗入,而在该墓葬中,虽有大量淤土,但没有被动的痕迹,因此判断,该墓葬是在下葬之后不久就被盗。
由于墓中没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物品,且该墓的规模并不大,墓主人应该是一般的富户,很难在历史上留下线索,因此,墓主人的身份也难以确定。但在主墓室靠近甬道的顶部,发现了一层灰白色颗粒状的物体,有研究员称,这或许是2000年前的小米!
部分出土文物图片↓
博山灯
铜镜
耳杯
器盖
双口罐
水舀子
陶盆
陶灶
釉陶罐(小)
釉陶罐(大)
釉陶壶
釉陶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洛阳金村大墓是考古史上的痛,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洛阳金村大墓之所以说是中国考古的痛,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八座东周王陵大墓被盗掘一空,文物绝大多数流失海外
1928年的一场大雨过后,洛阳金村附近的一片田地出现塌陷,随后赶来的村民,发现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墓,紧接着,另外七座大墓也相继被发现。
后来,经过学者考证,这八座大墓为东周王陵大墓。
当时的中国,宗教对外开放,凡较大的城市,都有外国人在传教。其中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住在省城开封,他和美国人华尔纳一听洛阳金村发现大型古墓,立刻兴冲冲地赶了过去。
到达金村,实地一看,发现地下全是宝贝,贪婪的怀履光立刻组织人手,对金村大墓进行盗掘。
由于那个年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并没有相关部门和法律法规制止这种大肆的盗墓行为。
他们荷枪守卫,搭棚立灶,花费6年时间,将八座大墓盗掘一空,出土文物数千件。为了将盗挖文物运出,怀履光和一些其他的外国同伙,勾结当地的文物贩子和黑心商人,陆陆续续将大部分文物运离了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金村大墓被盗文物流散于10多个国家,文物数量在8000件以上。
2、流失的文物件件精美绝伦,文化价值极高。它们的流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
金村大墓流失在外的文物,包括铜器、银器、漆器、玉器等,件件精美富丽,形制特殊,堪称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可以这么说,这批被掠夺的文物,代表着中国东周时期社会文明的最高成就。
如今,这批文物被收藏在欧美的一些博物馆里,再难回到祖国的怀抱。
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如今许多中国学者在研究金村大墓时,能够借助的研究资料只能是盗墓者怀履光编著的《洛阳故城古墓考》和日本人梅原末治的《增订洛阳金村古墓聚英》。这种尴尬的局面,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耻辱。
金村大墓的被盗,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散国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破坏。
除此之外,金村大墓还记录了中国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这段历史,没有血腥的盗墓记忆,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更是中国考古最大的痛。
金村大墓,不仅仅是一座墓,而是整整8座东周大墓!8座被帝国主义势力、被文物贩子盗掘一空的东周王陵。
洛阳金村现在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但是金村人可以自豪地说祖上也是厉害过。
这附近有着从东汉到北魏时期的城市遗址,这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帝国的统治中心。
再把时间往前推,这里曾经是东周时期历代周天子的埋葬之地。
金村为啥叫金村
金村为什么会叫金村,有一些老人说是因为他们之前在地里种地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金元宝和金鼎,所以村子下面有宝,就被称作了金村。
当时还有传说,每当雷电交加的时候,金村一带的地下也会发出阵阵隆隆的声音,像是在迎合天空中的雷电之声。
后来,本地人打井的时候,果然挖出来了东西,据说是一件青铜鼎。
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金村下面有宝贝,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当然不仅仅是好奇者,还有心怀不轨的盗墓人。
外国强盗来了。
金村下面有宝贝的消息,也吸引了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人的目光。
民国时期是中国珍贵文物外流相当严重的一段时期,那一段时间国家动乱,军阀混战,文物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各个军阀也多有盗墓现象存在,无数文物贩子称为和外国人之间的中间人参与到倒卖中国珍贵文物的农历中去。
对中国珍贵文物带来最严重破坏的要属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同时对中国文化有着一定了解的外国人,因为他们知道哪些对中国来说是珍贵的文物。
比如说曾经从王道士手中买走大量敦煌遗书的伯希和。伯希和熟读多种语言,中文就是其中一种,他在敦煌藏经洞呆了几天,一直在翻那些手绢,从中挑选了文物价值资料,价值最多的,一部分打包带走,直到现在我们的学者想要了解那一段历史,仍然要到外国去,去申请阅读原本属于我们的珍贵文物。
为什么说洛阳金村大墓是中国考古的痛?
其一:文物流失去海外
1920年开始,中国的盗墓、仿古之风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而带回到美国后,一件青铜器能卖好几十万美金。
当然,那时的中国古董商也学会了针对不同国家的客人,仿制不同的古玩,对美国人做仿铜器;对英国人做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对日本人做万历五彩;对法国人做清代的官窑粉彩瓷器等等。
据统计,金村大墓被盗文物流散于10多个国家,文物数量在8000件以上。
其二:价值难以估计
中华的历史很久远,中国的文物也非常多,中国人开始重视文物是在宋代时期,不过当时古人认为的文物和今天的有一定区别,当时古人觉得所谓的文物便是上古三代的“青铜器”。如今世人认为所谓的文物便是由人类创造,并且不可创造了人类遗物;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流传下来的文物非常之多,洛阳金村大墓出土的文物多的难以计算,可惜的是这些文物有不少已经流失海外。
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
邙山下的24位帝王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历史上洛阳13朝为都,邙山又是风水极佳之地,除了帝王,无数的文臣武将也埋藏在这里,曾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形容。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难以分辨的麻烦。尽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历史记载,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太容易。 严辉说,经过此次调查,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5帝葬于邙山。东汉陵区主要位于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汉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据文献记载,曹文帝首阳陵、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分布在这里。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市南蔡庄北的晋武帝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 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 和此前依靠文献文字记载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GPS卫星定位、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调查人员实地探查发现墓冢,然后利用卫星定位,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等。严辉说,这样的调查一劳永逸,陵墓在哪儿一目了然,不会再出现仅仅知道大致范围而难以确定具体位置的问题。 光武帝原陵的新发现 在已知晓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刘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了汉家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基业。长期以来,刘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认为在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那里有一座人称“刘秀坟”的陵墓,并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该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还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但事实上,考古界和史学界对光武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认为,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是在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间的古代墓冢不仅密集,而且大小冢结合,要件齐全。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个邙山地区别无第二个如此规模庞大而又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所以此即东汉帝陵核心区域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严辉说。 该陵区现存有5座独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线,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另外还有1座位于上述4座的西侧,即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从清代开始,人们虽然对它们的归属、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均认为是帝陵。5座大冢中无论封土直径还是规模,都要数大汉冢,因此严辉认为,大汉冢极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 严辉说:“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的祖陵,构建宏大的陵园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能与之匹配。我们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和建筑遗址群,另外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汉代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 如今的大汉冢前竖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写该陵墓为安帝恭陵。经过这一次的调查,这个碑刻可能要重写,光武帝原陵的字样要刻到这里。 邙山帝陵曾普遭盗毁 一般认为,帝王陵不但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价值连城,如秦始皇陵打开后出土的随葬品轰动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价值有多大呢? 严辉说,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样,一是这些帝王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倾全国之力来造陵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盗毁严重。 从历史上的记载看,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八月入洛阳,九月即趁丧葬之际,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扫而光。后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 唐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刮古物,洛阳首当其冲。1904年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欧美竞相购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胁迫当地村民的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后来大都流失海外。 洛阳数十年来曾发掘大量古墓,后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 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儿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浑肃穆,地下幽宫深邃,气象森森。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帝王生前的威仪与身后的排场。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盗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 严辉说,目前对帝陵的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状况和各个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该队先期对北魏孝文帝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清楚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机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2006年3月,他们还对孟津县东山头村的玉冢进行了调查和勘探,这个墓冢的直径94米,属于帝陵级别的墓冢,处于东汉陵区和北魏陵区的结合点,其性质对于解决邙山东汉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关重要。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发掘帝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严辉说。但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惊的新发现。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