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流沙河考古廓垣甚物存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流沙河考古廓垣甚物存

历史趣闻2023-8-5阅读:388

640

640

老成都能老到哪一年?答曰难说。

2002年扩展新巷子,深掘到七公尺时,下面一层全是卵石。我很兴奋,原来这条巷子七千年前是河床。自此日日必去察看,发现向东延去的四圣祠街与向西延去的岳府街,深掘到七公尺,都同样是卵石,心想这里曾经有一条河,直流出水东门。我把我的看法告诉现场的施工长。他冷淡回答说:“成都任何一处,挖到七八公尺,都是卵石。”一言提醒,我才明白,原来七千年前,这一片小小的平原上,到处都是河滩地啊!补说一句:我假设一千年堆积一公尺厚,所以七公尺深就是七千年前。这是老成都的上限,再老也老不过七千年。

640

▲灌县上游岷江的一段。两旁青山对峙,岷江水浩浩荡荡。

广汉三星堆古文化遗址有灿烂的青铜文化,还有古蜀国城址,建造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商朝初期,距今已三千七百年了。那个城址虽有可能是古蜀国国都,但不能视之为老成都,因为成都的“成”有其特殊含义。“成”字从戊,丁声。成的古音读丁,不读“chéng”。成即巅,高地也。川、青、甘三省交界处有古羌族的一支,沿着岷江河谷逐渐南下,自称“成人”,即从高地下来的人。这些“成人”聚居之地就叫“成都”。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小小村落,在今成都市区之内。南下的这些羌人与古蜀人通婚融合,民族特色消失,而地名却保留下来。到了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第九代迁都到成都。开明第一代是治水的鳖灵,国都郫邑(今郫县)。从鳖灵起,到第九代,三百年间,国都三迁。一迁新都。二迁广都(今成都市中兴场)。三迁成都。频繁迁都,原因是闹水患。这一片平原上,虽然已非七千年前“到处都是河滩地”,但是沮洳潦泽仍多。大约又过百年,传到开明第十二代,蜀国亡于强秦,时在公元前316年。公元前310年张仪筑成都新城。旧城是蜀国的故都,保留下来。新城又叫大城,旧城又叫少城。文翁石室背后曾有一段土墙,就是大城南垣,残址清末还在。可以推测,大城位于今城之西南隅。少城在大城西,清代满城之内。

640

▲俯瞰老成都城区,能捕捉到历史的痕迹。

大城南垣内新修居民区,名日赤里(今南大街)。秦国移民老陕万家,住在赤里。郡守以秦人作依靠,统治蜀人。秦皇鲸吞六国,刘邦灭杀项羽,多亏蜀地提供军粮、车材、兵铁、战士。西汉景帝时,文翁做太守,修水利办学堂,蜀人始见一线光明。“文翁”是蜀人对他的敬称。他姓文,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安徽舒城)人。考虑到蜀地百姓尚处在蒙昧状态,他从长安聘请教师,成都城南办起学堂。学生就是各县吏员。等他们毕业了,都留堂当教师,再教百姓人家子弟读书。读书还有优惠,一是免服劳役,二是可做吏员。而成绩特优者,还能公费送长安入太学。蜀中学风由此丕振,追比儒学先进的齐鲁地区,成都遂被视为文化城市,迄今不改。

640

▲一百多年前的成都槐树街,路面平整,绿树成荫。

所谓石室,原系学堂的藏书室,也属文翁时的旧筑。东汉中平年间,学堂毁于火,唯石室犹存,乃成为文化的象征体。兴平元年(194年)重修学堂,增筑礼殿一座,供奉周公孔子等先贤。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有《文翁讲堂》一首: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640

▲民国初成都西北郊郫县西城门

宋代李石到此瞻仰,发现千年前张仪所筑城墙还存留一段在学堂背后,“虽颓圮,所存如崖壁峭立,亦学舍之奇观也”。作诗一首,以记其事:“泮林堂后面峥嵘,不道诗书恨未平。瓜蔓沉坑余鬼哭,此间学校倚秦城。”谴责焚书坑儒,诗题《府学》。实在说来,张仪筑城是在战国时期,早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整整九十年,不好扯在一起说吧。

640

▲成都西去百里的灌县索桥

东汉增筑的那座礼殿,为木结构,低檐方柱,柱体上小下大,乃汉代的建筑格式。代代保护,竟维持千余年。元代曾毁坏,又重修。最后彻底毁于张献忠之纵火。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再重修学堂。礼殿虽已不存,但其旧址正是清代成都府文庙大成殿之所在。历代先人用心良苦,务使文化遗踪不至泯灭,令人感动。清代锦江书院设此。光绪末年改为成都府中学堂,今为石室中学。小小一地,两千一百余年以来,弦歌至今不辍,真是奇迹。

本文节选自

《老成都·芙蓉秋梦》

600

流沙河,1931年生于成都。汉族,蒙古裔。小时习《诗经》、《孟子》,诵古文,背古诗,做文言。青年时做新诗。1957年为《星星诗刊》编辑人员,因诗诖误,以致劳作达二十年。终被改正,回原单位四川省文联,仍做该刊编辑工作。七年后遣去做专业文学创作,美称“一级作家”。1989年后著有《Y语录》、《庄子现代版》、《书鱼知小》多种。此前尚有诗集五种,诗话一种,随笔一种。近年攻古文字,著有《白鱼解字》和《文字侦探》。现年八十三了,还在工作。

散花.成都文化书籍推荐

564

天府文化书系

从2017年起,持续推出的“天府文化?成都故事”系列原创精品图书,一是深度挖掘成都历史丰厚底蕴,精心提炼成都文化创意元素,精彩展现成都文脉独特内涵,发挥图书出版在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中的服务和支撑。二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以丝路书香为主题,输出四川文化、成都故事精品图书版权;组织开发、引进“一带一路”国家特色文化产品;配套开展图书对外交流活动。三是助推全民阅读,让市民在图书阅读服务中自觉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文/《老成都·芙蓉秋梦》 图/《老成都·芙蓉秋梦》 编辑/肆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妥之处,请微信留言告知,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640

640

流沙河考古廓垣甚物存

流沙河的简介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诗人流沙河。
  近况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10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
  外貌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
  著作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1月11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
  笔名来由
  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点评著作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老才子的表现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养树的爱好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他家布满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对家乡菜的爱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先生还在《Y先生语录》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独特”的行为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

流沙河考古廓垣甚物存

沙漠中的流沙河是怎么形成的

流沙,简单地说就是沙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出现在地基不稳的沙漠,当有重物置于沙体之上,就像沉底一样,沉到底部。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