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官方宣称“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并且,还有学者认为陶寺延续时间较长,正对应了唐尧虞舜时代。
但是,考古学真的已经证明了尧舜的存在吗?我看未必。
考古学家所说的证据链如下:
年代陶寺的碳14测年:
早期:距今4300-4100年
中期:距今4100-4000年
晚期:距今4000-3900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的起始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70年。尧舜生活的时代在夏之前,因此,尧生活的时间至少在距今4100-4300年左右吧。
地理位置陶寺位于山西南部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
“尧都平阳”的说法来自《水经注》。平阳在哪呢?按照汉以后的一种说法,平阳在今临汾盆地一带。
陶寺还发现了啥?
城址。陶寺中期的城址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为“回”字形双城制都城,后世都城的布局基本都是这种形制。
观象祭祀台。复原图如下:
陶寺中期的元首墓出土了一件带有彩绘刻度的木杆,很可能是测日影仪器圭尺。圭尺上标记了一处特殊的刻度,这个刻度是1.6尺。而《尧典》中有:“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出土物中的陶龙盘、鼍鼓、石磬也都有所指向。
陶寺内发现的几件陶龙盘皆出自大墓,一般墓葬中并没有。由此可见陶龙盘的非比寻常。作为龙的传人,似乎只要见到带有龙图形的器物就格外的激动。我们也乐于去寻找龙的起源。陶寺陶龙盘上的“龙”似龙非龙,很像是鳄鱼。联系遗址内出土的另一种重要文物“鼍鼓”,或许,陶寺的龙的原型真是鳄鱼也说不准。有学者考证到鼍鼓与“陶唐氏”有关,而“陶唐氏”正是尧。
再说“石磬”。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石磬。而《说文解字》里说“无句作磬”,即无句发明了石磬,而“无句”是尧的臣子。
文字。可以肯定这件扁壶上的符号是文字,但是究竟是什么字,还有待验证。有考古学家说这是“文尧”二字,因此更加肯定了陶寺就是尧都。
多方面来看,陶寺遗址确实具有“王气”。说它是比二里头更早的“中国”,也不为过。但若说它是尧都,就有点证据不足了。除非在某个遗址发现了文字说:“这里是尧(舜、禹)的都城”。否则,无论怎么发掘,怎么去论证,信(尧舜禹的存在)的人始终相信,不信的人始终不信。
我相信尧舜禹的时代是真实存在过的,与此有关的信物也是很多的,尤其是与大禹有关的考古证据不胜枚举。但若要考证出具体是多少年,太难了。何况碳14测年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几点思考:
探讨商朝以前的文明,文字真得有那么重要吗?想要找到像殷墟甲骨文那样的文字材料太难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甲骨文不过是商朝贵族占卜的记录,倘若夏人并没有类似的习惯呢?
为什么一定要用“考古学”去证明尧、舜、禹的存在呢?或许这是“考古学”存在的一部分意义吧。但是,大可不必勉强去与文献所讲“对号入座”。良渚不是谁的城,但谁又能否定良渚城的文明程度?以历史文献为参考,勉强去对号入座,很容易先入为主。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否足够科学,尤其是夏的起始年代,真的能以此作为依据吗?
尧舜禹那个年代的历史是瞎编的还是有依据的??
尧舜禹是古代汉族传说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们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因禹治水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
华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治水的重要人物是共工,他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曾经跟五帝之一的颛顼争夺帝位,但失败了,关于共工的记载多是治水的故事,但是由于共工曾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此被称为恶人。
尧帝时期有个叫讙兜的人推荐共工来治水,但尧帝不愿意用,然后四岳推荐了禹的父亲鲧来治水,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只好让鲧来试试,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于是被流放到羽山。这些事迹被记载在《尚书》中。
《尚书 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从这里来看,华夏大地在尧帝时期就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主要在黄河流域,尧帝在位的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86年,距今4300多年,洪水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从尧帝时期开始,然后经历舜帝统治时期,一直持续到大禹时期。
舜帝时期,四岳推荐鲧的儿子禹来治水,他们父子俩一直被推荐治水,可见禹的家族是个治水世家,禹治水13年,将天下分为九州,同时开发了九州的土地,开辟了九州的道路,修筑九州的湖泽堤岸,测量了九州的山川,终于将大水治好了。
从时间上看,这场规模庞大的洪水持续时间至少也有二三十年,不低于21年(鲧治水9年+禹治水13年),最多可能有上百年(尧舜禹在位时间相加),总有人怀疑这场洪水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是存在,那么事实真相如何?
以下内容将从四个方面来印证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一、史书记载首先是看史书记载:
《史记 五帝本纪》: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尧帝时期已经发生了大洪水,尧向四岳问询天下有谁能够治理大水的话,四岳推荐了鲧。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这是《山海经》记载的洪水,说鲧为了治水,偷走了帝的息壤来治水,没有经过帝的同意, 于是帝命令祝融在羽山杀死了鲧。
《诗经 商颂 长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这是《诗经》中记载的大洪水,意思是:英明睿智的大商始祖,永久兴发福泽祯祥。上古的时候洪水茫茫,大禹平治天下四方。
像这类史书的记载太多了,还包括《尚书》、《孟子》、《左传》、《吕氏春秋》都有记载这场大洪水,所以关于这场大洪水的记载不是孤证,是普遍存在的,应该是属实的。
当时之所以发生洪水,这与天气原因是密切相关的,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多年对中国气候的研究,写了一篇学术论著,名字叫《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刊号为:考古学报 1972(1)中国科学 1973.16(2)。
竺可桢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分成了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第一个温暖期就是五帝时期到夏、商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合计1900年,在半坡遗址和殷墟出土了河麂与竹鼠的遗骸,这两种动物是生活在亚热带的,而现在已经没有了,这说明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
除此之外,还在甲骨文上发现了当时的安阳人种植水稻在阳历三月份就开始,比现在早了一个月左右,甲骨文还记载在当时在河南一带是有大象的,大象可是生活在热带的动物,根据种种资料推断出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度左右,其中1月份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度,处于温暖期。
不仅温度比现在高,而湿度也比现在大,也就意味着雨水偏多,水量充沛,温度就算是高出1~2度,气候的差异就会很大,比如很多冰川就会融化,海平面也会上升,同时雨水很多,就容易引发洪水灾害,竺可桢认定的温暖期就包括了尧舜禹生活的时期,这从科学上证明了当时的气候是容易引发大洪水的。
三、出土文物2002年春天,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了一件带有铭文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名字叫遂公盨(xǔ),于是花钱将其购回中国,盨是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遂公是这件文物的主人,盨内刻有10行98个字的金文,其中开头的第一句是这样说的: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禹)亲自举行祭祀,民称其如父母。
经过考证,这个遂公盨存在于西周中后期,距今约2900年,这是出土文物中关于夏朝与大禹治水的最早的记载,不仅仅证明了大禹曾经治过水,而且也能有力地证明夏朝的存在,这与史书的记载共同构成了有力的证据链。
四、考古研究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进行正式挖掘,喇家遗址的存在时间距今约4000年前,是考古史上完全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一处大型遗址。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喇家遗址属于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所有人都是非正常死亡,呈现出死亡前夕那一刻的姿势,其中最为震撼的是有一位母亲怀抱婴儿就这样突然去世,没有人是正常死亡的,这说明当时的事件一定是突然发生的重大灾害,大量的家用陶器中积满了泥土,遗址中还有大量的红色黏土,还发现了一些大洪水沉积物的碎屑。
其中还有一个红陶碗倒扣在地上,碗里装满了泥土,碗下还有一些面条形状的食物,已经风化,只能看到风化后如面条形状一样薄皮,这是中国出山最早的面条遗物,一切都显得那么突然。
考古学家认为是喇家遗址发生的原因是:地震引发了泥石流,堵塞了黄河,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导致了溃堤,进而引发了大洪水,由于水量巨大,很快淹没了黄河岸边的喇家遗址,并引发黄河流域的大洪水,这也被部分考古还家解读为大洪水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了喇家遗址之外,还有王城岗遗址也被证明有过洪水,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属于中原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经考古研究,王城岗遗址存在于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距今3564年~4490年,正好包括尧舜禹时期。
河南文物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所考古部联合出具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的报告中提到了遗址的东城大部分被洪水冲毁掉,引发了考古学家对大禹治水真实性的确定,考古学家俞伟超认为4000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大禹治水的事迹应该是属实的。
除此之外,1979年开始发掘的新砦遗址,也被认为有大洪水的证据,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存在于公元前2107年,距今4128年左右,新砦遗址也被怀疑是夏朝的都城之一。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砦遗址中的古河道,并发现了洪水的沉积物,被认为是大洪水所淹没,这一时期也是大禹治水的时期,时间上大致也能对上。
根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魏继印先生发表的论文,《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中的内容,也可证明新砦遗址存续期发生了大洪水,而且持续时间还比较长,从新砦二期早期一直持续到二期晚期。
此外,还有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属于龙山文化,距今4100~4800年左右,此处遗址经过考古研究也确定为毁于大洪水。
喇家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孟庄遗址经过考古都被证明有过大洪水侵袭的证据,在时间上也对得上,这构建了一条从黄河上流到中流的洪水泛滥区,有力地证明了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