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以上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榜”“北京销量超越同级别BBA电车”“单周新势力品牌销量”……
造车新势力崛起之时,“销量榜新势力”也悄然出现。与传统的轿车销量榜、SUV销量榜、MPV销量榜不同,造车新势力品牌公布的销量数据,前提条件非常多,往往只涉及单一细分市场,甚至还有价格、地区等限制,经过一番设定后,自己旗下的车型往往都能进入销量榜前三名,甚至获得销冠。
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销量数据更亮眼,相关车企会使出一些“小心机”。比如把销量较高的部分车型“不予展示”、只和销量较低的竞品对比等。此外,品牌方公布的销量数据,部分并未明确备注数量来源,真实性和权威性均存疑。
(相关资料图)
因此,各大车企与其费尽心思玩“数字游戏”,公布“捧一踩一”的销量榜,对消费者选购汽车造成误导。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车企自行公布的各种榜单,也需要多留一个心眼,不要被营销手段“套路”。
解决不了销量,就解决销量高的对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车企自行公布的销量榜单,本质上是营销手段。因此,为了突出自身和旗下车型的表现,各大车企可谓各出奇招。
第一招,让对手“消失”。
对于理想汽车每周公布的造车新势力销量榜,外界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埃安为何没有出现在榜单中?
可能有人会说,埃安并非造车新势力。然而,在理想公布的销量榜中,深蓝、腾势、魏牌赫然在列。同样脱胎于传统车企,如果深蓝、腾势和魏牌是造车新势力,那么埃安也应该是造车新势力的一员。
与此同时,进入2023年以来,埃安的销量持续走高。埃安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7月的月销量分别为30086辆、40016辆、41012辆、45003辆、45013辆和45025辆。换言之,从5月份开始,按照每月有五周计算,埃安的周销量就已经超过0.9万辆。
理想最新公布的2023年第34周(8.14-8.20)的销量显示,理想在此周期内的销量为0.80万辆。按照最近几个月埃安的销量发展势头,如果销量榜中出现埃安,理想能否排在第一位便成未知之数。
第二招,增加前提条件。
乘联会定期公布的销量数据,主要按照车型类别来分类,包括轿车、SUV、MPV、豪华车以及新能源车型等。然而,有车企公布的销量数据,却设置了非常多的前提条件,以此顺利让自己成为销冠。
近期,网络上流传一张蔚来ES6销量的图片。该图名为“蔚来全新ES6王者归来北京销量超越同级别BBA车型”。该销量榜中,蔚来ES6力压奥迪Q5、宝马X3和奔驰GLC成为销量冠军。
然而,此销量数据对比情况是在多个前提条件之下产生的,包括仅限于北京地区的销量、仅与BBA车型对比,而特斯拉Model Y等销量更好的同级别豪华SUV则并未出现在其中,给人一种蔚来ES6已经在豪华车型中遥遥领先的错觉。
第三招,把前提条件“隐藏”起来。
有光明正大地增加前提条件的销量榜,也有将销量条件隐藏起来的销量榜。
一份2023年前七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排名榜中,长安汽车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吉利和奇瑞。然而,近期月销量多次突破20万辆的比亚迪却未出现在榜单中。另一份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SUV销量排名榜中,长安CS75同样排名第一,比亚迪宋系列、理想L8等热销车型均未出现在该榜单中。
仔细看上述两份榜单标题的结尾处,均有一个字体很小的“ICE”字样。实际上,此处的“ICE”是内燃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的英文缩写。因此,上述两份榜单公布的仅是传统燃油车的销量,不过却给人长安汽车及其SUV车型傲视群雄的错觉。
总结下来,“销量榜新势力”的核心在于田忌赛马,只保留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同时增加各种前提条件让自己表现“优秀”。
消费者如何避雷奇葩销量榜?
目前,电动化方兴未艾,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级别、能源类型、功能类型的多种汽车产品,轿车、SUV、MPV已经难以满足市面上产品的分类需求。比如,轿车里面有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此外还要区分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里面又要区分是纯电、插混还是增程式。
于是,各种聚焦细分市场的销量排行榜变开始出现。比如,“20万元以上中大型纯电轿车”包含哪些车型,就容易成为一笔糊涂账。零跑C01在售的车型中,官方指导价为14.98~28.68万元,作为中大型车,也有车型售价售价在20万元以上。
然而,飞凡汽车公布的2023年6月20万元以上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数据中,零跑C01并未出现其中。与此同时,官方指导在18.98~34.18万元的哪吒S却出现在该榜单之中。
在车企自行公布的销量榜中,由于添加前提条件过多,加上市面上汽车产品种类繁多,车型分类也容易自说自话。
如果车型级别、能源类型还有相对客观的定义标准,那么车型背后的品牌定位则更容易模糊不清。如前文所述,埃安是否属于造车新势力的一员?判断造车新势力的标准是什么?其他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是否属于造车新势力?
在行业没有客观、明确的判断标准之下,部分车企选择自己当起了“裁判员”,把品牌和车型的分类权和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只公布对自身有利的销量数据。
此外,车企自行公布的销量数据,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同样存疑。
此前,小鹏产品营销总经理黄泓霖在朋友圈发文质疑理想汽车周销量榜造假,小鹏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刘毅林将相关截图发到微博,并表示“我们不需要每天、每周公布销量来炒作”。
为此,理想汽车向媒体回应称:“数据的获取合法合规。我们向社会公众公布的数据来源于汽车行业通用的数据渠道。基于我们与数据提供方的合同约定,不便对外透露,但我司关于数据来源,此前已向有关部门进行过说明。”
实际上,前文提到的部分销量榜单,同样并未明确注明数据来源,尤其是涉及其他车企的销量数据,更容易引发外界质疑。
目前,乘联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机构会定期对外公布汽车相关销量数据。不过,销量数据的类型也有很多,有批发销量、零售销量、新车交付量、上险数等,不同类型的数据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果车企公布销量数据时未注明其类型和意义,则容易产生歧义。
此外,部分车企过分依赖销量数据来营销、4S店也发布数据真实性存疑的销量榜、新能源汽车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造成销量榜乱象的出现。
总结下来,将销量数据作为营销和宣传手段无可厚非,不过不能误导消费者选购汽车。如果销量榜只是“数字游戏”,在损害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不利于车型销量的增长。与其费尽心思公布各种销量数据,还不如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让良好的口碑成为更加值得信赖的“销量榜”。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