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关注的主角“发现”号航天飞机。(原载美国《新闻周刊》)
8月9日,美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平安着陆。它对于人类今后探索太空、进一步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美国航天飞机两年半来重返太空的这次首航,在美国航天界、舆论界及民众中引发了对航天飞机探测飞行前景及对载人飞行安全前所未有的关注。
批评者对美国宇航局处理关键技术挑战的能力提出质疑
“发现”号原计划在今年5月中旬发射,但在运上发射架、充注了超低温液氢液氧燃料进行检测时,燃料箱表面出现结冰现象,“发现”号的升空因此推迟。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6月30日宣布,决定在7月13日发射,但当时发射准备工作审议小组就提出,调查委员会的15项安全建议中,还有3项未达标。
“发现”号升空后,一波一波的安全隐患,引发媒体对“发现”号能否安全返航的深切关注。
此间媒体对美国宇航局的严重判断失误提出批评,《纽约时报》7月31日质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明显,不光是“哥伦比亚”号出事后解决脱落问题方面接连出现错失良机和错误判断,这是整个航天飞机项目的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宇航局的错误判断导致了“发现”号的一系列麻烦。《纽约时报》还刊发多位读者来信,指责宇航局为了尽快发射而不惜牺牲安全,表现出宇航局为撑住航天飞机成功的门面而孤注一掷;有时候值得用生命冒险,但航天飞机计划不应成为赌注。
一些美国民众表示,目前的载人飞行对于真正的空间探索没多大贡献,即使把人送上火星也不解决问题。几乎所有探索项目花掉的钱,都仅能保证宇航员活着;而宇航员上太空并没有加强机械设备探测太空中生命迹象的能力。为了保证几个人在太空活着而花掉大量的金钱,会大大贬损宇航局花大笔预算从太空去研究地球的意义,还不如研究如何保障地球上芸芸众生的福利。
“发现”号的一连串安全“病症”,特别是绝热泡沫材料脱落的顽疾,则让航天界专家对载人太空探索前景感到悲观。美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空间历史部主任拉尼乌斯说,我现在对航天飞机计划的前景相当悲观,同时对美国载人飞行计划前景也悲观,对于许多人来说,由于未能解决外挂燃料箱绝热泡沫材料脱落问题,外界对美国宇航局处理关键技术挑战的能力提出质疑。
与此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7月29日至8月2日之间,对1222名成年人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认为航天飞机项目值得继续下去的民众数量在直线下降,只有大约59%的人认为值得继续实验,而在2003年初的支持率为75%。
就连当时正在太空飞行的资深宇航员们也表示,“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我们感到失望,非常震惊,我们没想到。”格里芬也承认,宇航局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前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存在失误,“是犯了大错的。”但格里芬争辩说,在如此复杂的机械工程中,“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