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 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贸易保护主义早期最主要的倡导者,1841年,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提出了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阐述了德国工业追赶先进国家的路径,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经济崛起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李斯特也被称为经济追赶理论家,但是这位致力于让德国追赶英国的经济学家,却到死也不相信德国能够超过英国。
确实,这时的德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没多久,煤炭产量600多万吨(英国是5000多万吨),生铁产量21万吨(英国是230万吨);而这时的美国就更挫了,还是个农业国,农场蓄奴,大搞种植业,出口点简单纺织品赚取微薄的利润,等待着十年之后的南北战争。
谁能预见到50年之后,美德就颠覆了这种格局呢?(1900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31%,同年,英国的数值是18%,德国是16%)
那么19世纪后半叶(1870-1900)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美国和德国完成了这个impossible mission?
答案可以很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经济发展史一再证明,技术落后国家要追赶技术先进国家,最可能的方式就是在新的工业革命初期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介入,在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优势。美国和德国正是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但是答案也可以不那么简单,凭什么美国和德国能乘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机实现这种跨越式的发展?
事实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仍然首先从英国开始萌发。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有关电磁旋转装置的发明成为后来电动机科技的基础。亨利·贝塞麦发明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查理斯·帕森斯发明了蒸汽涡轮发动机。同时,英国的传统产业(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由英国称霸的产业,如纺织、炼铁等)优势并未丧失,直到一战前仍然领先于美国和德国。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自由贸易主义大行其道。英国作为第一强国,更是不断地向各国兜售着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仿佛一贸易自由化,COPY英国的地位指日可待。
李斯特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自由贸易只会有利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德国应当认清自己的经济发展阶段,用开征关税的方式保护国内刚刚开始发展又存在外国强有力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依靠国家的力量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直到国内工业品具备国际竞争力,再通过自由贸易,参与全球分工,享受交换的好处。
美国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和西门子平炉,比美国高端),他们学习来自欧洲的新技术,但刚刚建立的工业体系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确保本国工业对国内市场的独占,同外国的产品进行竞争。
而且,与欧洲狭小的国家相比,这时的美国政治稳定、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新技术传到美国,迅速被消化和二次创造,产生无数新的专利技术,反过来占领欧洲技术先发国的市场。这时才有了大家如雷贯耳的爱迪生和特斯拉。
至于德国,虽然在李斯特的努力下,1834年德意志邦联内就建立起了一个关税同盟,开始实行以关税制度为核心的贸易保护政策。但在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下,19世纪50-70年代,容克地主阶级积极主张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政策在德国又占据了上风。
直到1873年,世界经济危面爆发,德国统一后工业和农业先后遭遇重创,美国等外国农产品的倾销损害了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钢铁业也需要抵制英国和比利时的钢铁进口,全国上下终于在提高关税、贸易保护上达成一致。俾斯麦正式开始贸易保护政策。
同时,政府开始有意识的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被集中投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产业部门,德国的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1880-1900年,德国经济年均增长6%,远超英国。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煤产量达到近6000万吨、生铁产量达到270多万吨。
至于英国,它并没有迅速衰落,只不过,固守优势近乎本能,英国也不能免俗。既然现有的纺织品和煤炭钢铁工业已经能让英国资本家们迅速赚钱,自然不会像美德那样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向新兴产业。英国没有止步不前,但绝对优势的渐渐丧失却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现实。
题外话:前阵子《新工业革命》这本书的作者彼得·马什来做讲座,他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英国人,既然是讲新工业革命,自然要对数次工业革命作一回顾,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意气风发和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美英地位变化时的难掩心酸,那种情绪的迅速转换,真是让人唏嘘啊……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