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静
北京的王女士遇见一件窝心的事情:一天夜里她出现了感冒症状,由于时间太晚,去医保定点医院只能看急诊,这时她想起家附近的医保定点药店。
加入医保一年多,王女士还没去医保定点药店买过药,因为担心无法报销,她仔细咨
询了药店的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先在医保定点药店买药开发票,三天内到医院补开处方,再盖上外购章即可。于是,王女士放心地买了两盒感冒药--感康和感冒冲剂。第二天,王女士拿着发票来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补开处方,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以下是王女士与一位女大夫的对话:
“我事先在医保定点药店买的两盒药,能不能补开药方?要不报销不了。”
“那哪行,那不成了药店指挥医院了吗?”
“那我拿着医院开的处方,盖上外购章,能不能到医保定点药店去买药?”
“不行,我们医院开的处方必须在医院拿药,这是医院的规定。医院有药为什么要到药店买?我们医院没有感康,但有类似的药可代替,就得在医院拿。处方上没有的才能在药店买。”
“医院处方不可能开医院没有的药啊!那国家设医保定点药店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别来问我,我管不着,反正我们医院是这样规定的。”
由于话不投机,女大夫拒绝给王女士看病,让她去找一位男大夫看。“不是说医疗改革是最不成功的改革了吗?没办法。”男大夫劝王女士说,“我建议你以后有病就直接上医院看,在医院拿药。这回你清楚了吧?你在药店买药的钱就当交学费了吧。”
王女士觉得很委屈:看来今后是没法去医保定点药店买药了。男大夫开的药里也有感冒冲剂,但一盒是15元,而医保定点药店的售价是10.8元。
数据显示,到去年8月中旬,北京市共认定医保定点零售药店99家。今天,记者采访了其中几家药店,发现这些药店真正来自医保用户的业务很少。
一家药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先到医保定点医院开处方,然后到医院医保办公室盖外购章,再到医保定点药店买药才能报销。先买药再去医院补处方盖章也可以,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能不能开后门了”。
“那样的话,医保用户就不大可能上医保定点药店买药了。”对于记者的不解,药店工作人员回答:“国家就这么规定,那怎么办?”
这实际上意味着,患者能不能到医保定点药店购药,决定权掌握在药店的竞争者--医院一方。而在药品还是医院主要收入来源的今天,医生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把医院没有的药开上处方的,医院也不会情愿盖外购章,因此处方外流的渠道就基本被封死了。
退一步说,即使医院开处方、盖章顺利,北京的医保用户得个轻微感冒也得先去趟医院,才能上药店买药。手续如此繁琐,谁会愿意到药店购药呢?“还不如直接在医院拿了方便。贵就贵点吧,反正医保报销。”一位姓叶的女士说。正如一位药店老总所言:由于没有医院处方流入,这些药店基本就是个摆设。因此,许多医保药店经营者反映:“拿着医保处方来买药的人少得可怜,且多是中药饮片,很多都是自费,西药处方基本没有”,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仅医保定点药店没分得“医保蛋糕”,有关专家同时指出:这无形中还助长了看病难、看病贵。
据记者了解,上海的医保定点药店之所以发展得很红火,关键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了便捷的医保刷卡结算系统。患者持医保卡就可以在定点的医疗机构、药店消费列入医保目录的产品,享受其服务。
在北京,两年前就有专家呼吁要建立医保刷卡结算系统,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不论个中原因如何,我们今天要面对的现实是:医保定点药店依然有名无实,京城的医保用户依然必须在医院购买高价药。(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点击logo回到社会频道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