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某重点高校的多名毕业生,在跟国内某知名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后遭到毁约。此后,该校学生为了警示后人,将该企业挂上了校园网就业“黑名单”。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相继传出有学生遭遇企业毁约的事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企业单方毁约的事件明显增多,学生将企业单方毁约列为“最大打击”。在学生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保护学生利益的问题值得探讨。
事件
■学生梦魇
企业单方毁约频曝
●企业对2006级毕业生单方毁约的事件屡屡发生,毁约企业被列校园网求职“黑名单”。
2005年末的一天,北京某重点高校的几名应届毕业生显得格外兴奋,因为在这一天,他们跟一家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三方协议。谁知几天之后,他们接到消息,由于企业内部人员调整,他们的岗位不存在了。还没上岗就已下岗,对几名学生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位学生表示,他是在推掉其他企业的面试、同时又放弃国家公务员考试后选择这家企业的。这位学生气愤地说,企业撕毁协议不仅耽误了他们的前程,更是让其在家人和朋友面前颜面扫地。这些学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由于该企业毁约时,国内外大企业的校园招聘活动已经结束,因此这些学生的命运可能因此改变。
据了解,经过学校出面,该企业迫于压力,为学生提供了部分补偿。由于该企业在国内影响较大,这个事件在学校内被炒得沸沸扬扬,一些学生甚至在校园网上发布“鄙视”等异常激烈的言辞。该校学生为提醒其他同学避免相同遭遇,经过该校校园网求职版务组讨论决定,将该企业列入校园网求职“黑名单”中。
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地区高校2005年的就业市场,企业针对2006级毕业生单方毁约的事件屡屡发生,这已经引起学生的恐惧。同时,遭遇毁约的学生数量较往年增多,在一些重点院校尤为突出。
企业的违约行为已经在高校中引起了激烈讨论。企业高调打入校园,又低调撤出校园,究竟是有何难言之隐?
原因
■违规进校
计划缺失盲目抢人
●由于企业竞争加剧,为抢人才违规进入校园,而此时又没有完整的发展计划,导致毁约的发生。
业内有关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违规进入校园是造成企业单方撕毁协议的主要原因!
根据教育部规定,每年11月20日以前,企业不得进入学校发布招聘信息或进行相关的招聘活动。然而,某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十一”之前,很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就业目标,或者是报考国家公务员,或者选择直接跃入各企业撒下的大网。因此,一旦有企业在校园招聘中领跑,其他企业会不顾一切地跟进,生怕在人才争夺战中落后。
而由于教育部的限制,因此企业在具体操作时还显得比较含蓄。为提前进入学校抢夺优秀毕业生,自2005年8月底起,各用人单位校园招聘的鼓点一声声急促起来。他们以校园宣讲会、推介会、实习训练营、推广大奖赛等一系列变通的方式进入校园。还有的公司,通过老总的校园讲座、各类大赛、职业规划活动等与毕业生做近距离接触。
此外,各企业急于进入校园招聘,也跟企业整体发展策略和商业运作模式有关。很多企业往往把校园招聘作为一种形象宣传。然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争夺战中,一些企业完全处于被动招架的状态。他们在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就开始招人,是单方与学生解除协议的深层次原因。据了解,一家已与学生撕毁协议的企业急需小语种毕业生,他们在2005年9月进入校园,而其开拓海外的时间是在2006年7月。
说法
■关系微妙
学校处境非常尴尬
●面对违约,学校既要保护学生利益,又要与企业搞好关系、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
企业:与学生平等
“如果某个家庭打算把装修材料由瓷砖改为木地板,难道他们还需要把预订的瓷砖买下来?” 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举例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员工实行的是双向选择,你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你,双方是平等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普遍认为,企业用人计划根据市场制定,只要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允许情况下,一切变化都是正常的。同时他们表示,企业招聘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企业跟学生互为受害者。北京某外资企业人士主管方女士说:“我们在招聘过程中经常遭遇学生违约的情况。毕业生提出解除协议的时间越晚,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学生:地位很被动
很多毕业生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选择职业。如果企业进入校园招聘的时间能够在国家规定的11月份,毕业生将有更多考虑和比较的时间。企业在八、九月过早杀来已经让他们乱了方寸。这时,学生不仅要完成最后的学业,同时正处在艰难的抉择期:是保送研究生还是就业,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进入外企。一些大型企业的疯狂涌入让毕业生们看红了眼。他们不想尽快作出决定,但又害怕好工作被别人占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毕业生一致认为他们在用人单位单方面违约时处于被动地位。按照协议书上规定,违约要缴违约金,但是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违约金的情况并不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单方面违约提出诉讼,却欲诉无门。即使赔付违约金,那点钱对企业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学校:夹在中间尴尬
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违约是毕业生离校期间让高校头疼的事,它不仅意味着毕业生、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多花费很多不必要的精力,而且使三者之间的互相信任蒙上了阴影。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在一些重点院校,虽然企业对优秀毕业生求贤若渴,但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因此企业得罪不得。同时,他们有义务保护学生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学生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学校的处境很尴尬。实习记者 王猛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