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故宫里面的奇闻异事,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护佑国宝的奇闻轶事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故宫里面的奇闻异事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故宫里面的奇闻异事
故宫里面的奇闻异事
成立“文物维护会”保护文物
马衡与故宫结缘,始于1924年11月,由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点查清宫遗物,马衡便以金石学家的身份参与其中。翌年10月,在清宫善后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故宫博物院,推举李煜瀛以临时理事长身份主持院务,当时神武门城楼上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即由李氏榜书刻石。故宫博物院下设“两馆一处”(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马衡则作为9位临时理事之一,兼任古物馆副馆长。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一方面继续清点清宫遗物,另一方面则积极筹建两馆一处。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北洋政府政局不稳,新生的故宫博物院不久便全面陷入瘫痪。为了避免文物遭破坏,包括马衡在内的一批学者又自发组织“文物维护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艰难使命。
解放前夕抵制迁移文物至台湾
1945,马衡继续担任院长,在他的主持下,故宫陆续接收了大批流散文物,如溥仪留存在天津的各类文物1085件、清宗人府余存玉牒及各类档簿834册、汉印501件,等等。其中比较着名的还有两批稀世国宝——“郭瓷”与“杨铜”。前者是指曾为袁世凯烧制洪宪瓷的着名收藏家郭葆昌所藏瓷器,经过马衡的多方努力,全部由郭氏后人捐献故宫收藏;后者则指德国商人杨宁史(WernerJamings)收藏的240余件青铜精品。1946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举办“胜利后第一届文物展览”,要求故宫选送部分新入藏的文物参展,有关人士提出将其暂留南京,但被马衡婉言拒绝了。1948年,南京行政院决定将存放在南京分院文物的精华分成3批运往台湾,同时电令北平故宫将珍品尽快装箱,分批空运到南京。抗战期间转移国宝,积极南迁;解放前夕维护国宝,抵制迁移。两种截然相反的取舍,是马衡对故宫、对中国,乃至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
捐献珍贵拓本成为故宫院藏碑帖重要内容
在马衡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他毕生搜集的石刻拓本多达12439件,其中以清代与民国年间出土和发现的墓志、造型、石经为主要部分。这批拓本是他一生研究石刻的重要根据,大多拓本上有他精细隽秀小楷行草题跋,现为故宫院藏碑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马衡曾是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篆刻仅是马衡的业余爱好。他捐献的印章中,一部分是篆刻名家吴昌硕、唐源邺、钟以敬、吴隐、王提为其篆刻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先生为自己篆刻各种字体的印章,其篆刻风格可归纳为战国秦汉古印类、仿金文、碑铭人印类、流派印类等等系列。马衡病逝后,子女又遵其愿,将他毕生珍藏的金石拓本9000余件、图书1600余部共14962卷,悉数捐献故宫收藏。数目之巨,略见襟怀。
西迁计划经历“文物长征”
1936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竣工,存放上海的文物又陆续运抵南京。次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国宝再次面临威胁,形势刻不容缓。为此,马衡主持制订了分三路西迁的计划。
协助购回《中秋帖》《伯远帖》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大力搜集文物精品。如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晴时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合称清宫“三希”,都属于中国传世较早的法书珍品。《快雪晴时帖》已被运往台湾,《中秋帖》、《伯远帖》二帖则在清亡后流落民间,1935年收藏者还曾拿出来请马衡欣赏,并说将来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49年,“二希”曾被携至台湾,后辗转到了香港,抵押在一家英国银行。1951年,典当行将期满,若不按时赎回,银行方面将按惯例进行拍卖。为此国家特别批拨专款,马衡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等前往鉴定,最后以35万港元购回。
以上就是关于故宫里面的奇闻异事,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护佑国宝的奇闻轶事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故宫里面的奇闻异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