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是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是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始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经过历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山门下青石台坠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在老君台的下面,有一根白色的方柱,
方柱四面分别用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方柱的创意来自梅川太郎,一个七十年前侵华日军的炮手。
该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当年日军向老君台打13发炮弹均没爆炸。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祝愿全人类和平,特立此谢罪和平碑。
梅川太郎为什么要立这个方柱?七十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什么?
1938年的农历五月,豫东大地已经进入了初夏。初四这天上午9点多钟,侵华日军从安徽毫州向西进军,行至到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不了解城里的守备情况,就在离城墙三华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瞭望鹿邑县城,发现有两个高大的建筑。左边的是县城城墙的东南角楼——奎星楼,右边的是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老君台。日军指挥官误以为它们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令架起迫击炮,先攻击这两个高大的目标。
梅川太郎受命发炮,第一炮击中了左侧的那个奎星楼,就这一发炮弹就把整个奎星楼炸得粉碎,巨响之后是日军一阵欢呼声。梅川太郎开始掉转炮口,对准右侧那个更为高大的建筑,一炮打了出去,没有听到爆炸声,两炮打了出去,还是没有动静,一连打了十二发,一颗都没有爆炸。进军中国以来,梅川太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身边的日军个个感到纳闷。
这时,指挥官气急败坏,一脚把梅川太郎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对着老君台又发射了第十三发炮弹。炮弹发射出去后,大家都支愣着耳朵倾听来自远方的那一声巨响。结果又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指挥官惊呆了,整个队伍惊呆了!个个吓得呆若木鸡。
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柏树上共中炮弹十二发,有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西侧。其中有两发炮弹穿透大殿山墙,一发卡在了大殿内西边的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龛上。当时大殿后边还有两间小殿,是老君炼丹房,房内存放了满满一屋子的黑色炸药,这些炮弹如果有一发爆炸,引起炸药爆炸,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军的同类炮弹在县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东南城角的奎星楼、南城门的城楼,都遭到了日军彻底摧毁,唯有老君台岿然不动,不为所伤。
此时日军见射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回过神后看到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卫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了,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
当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着“太上老君”,得知这里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整个日军队伍哗然,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梅川太郎更是张大了嘴巴,一句话也说不来。继而全体日军便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门前,磕头作揖,并口中念念有词,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向老君台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
“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远近皆知,人皆称奇。
在日军成立维持会和日伪县政府期间,日军派了一个班的兵力在老君台驻守护卫,这段时间里,鹿邑人可以参观、可以叩拜。
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来到中国后,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
这位日本老人及其随从人员来到“老君台”之后,他便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顶,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词,拜了又拜。
接下来,这位日本老人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当年用迫击炮轰击老君台的炮手,极其诚恳地向陪同他们的中方人员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随行人员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此后的几年时间,梅川太郎成为了鹿邑县的常客,时不时来为老子上几柱香,叩几个头。
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到鹿邑,和他的战友把从日本空运来的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并在老君像前长跪不起,虔诚谢罪,祈祷中日永无战争,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据说立碑谢罪回国后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说起这段故事,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梅川太郎打了十二发炮弹,他的指挥官打了一发炮弹,一共是十三发。可是在日军成立的维持会人员捡炮弹的时候只发现了十二发,参与这个工作的鹿邑人罗永年记得十分清楚,当看到梅川太郎在回忆录里写到是十三发时,罗永年感到很蹊跷,那一发炮弹到底哪去了?
谜底终于在2002年被揭开,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属的古建筑施工队应邀对“老君台”进行修缮。他们在清理废墟的时候,从里面又发现了一颗锈迹斑斑的炮弹,原来这枚炮弹钻进了台体的泥土里,一藏就是六十多年。由于腐蚀严重,不便保管,便移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枚七十年前的炮弹,爆炸威力依然强劲,至今仍留有引爆这枚炸弹的录像资料。这一发现,正应了梅川太郎所说的“十三发”之数。
据《鹿邑县志》记载,当年守城官兵的弹药库就设在老君台上,如果十三发炮弹有一发爆炸,触发了弹药库,整个鹿邑东城就会被夷为平地、变成焦土,老百姓死伤就会十分惨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 ”的现象。但是老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就是说:慈愛,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正所谓“仁者无敌”
抗战时期,日军朝老君台连发13枚炮弹,都没引爆,啥情况?
提到抗日战争,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无法释怀。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很多国土,并欺压我国老百姓,他们犯下的种种毫无人性的罪行,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事实。不过,在这场庞大的战役中,也发生过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其中的一件。
当年,日军仗着自己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炮轰了中国很多地区。但是在老君台,日军动用了十三枚大炮,依旧没有起到效果。我们都知道,老君台是当年老子成仙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这件事情传开后,去这里祭拜的人便越来越多了,人们也对它更多了一份敬畏。
1938年,日军攻到鹿邑县,因老君台位置偏高,日军便决定将其轰炸掉。但奇怪的是,日军连续向老君台发射了13枚炮弹,却没有一枚能引爆。这让日军产生了好奇之心,他们去了老君台进行调查,才发现这里有一座老君庙。众所周知,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早已传到日本,并深深地影响着很多日本人。而得知了这里是老子的庙后,日军有些慌乱,急忙进行了祭拜,并率军队撤出了老君台。
这件事过去两年后,当地老百姓才发现,其实当时日军发射炮火的位置并没有偏离,瞄的也很准。专家在对遗留下的一枚炮弹进行研究后,发现这枚炮弹并没有问题。但为何最后却成了哑炮还没有引爆呢?对此,没有人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不过,当年日军里的一个军官,却因此事变成了一名反对战争的人士,还经常去老君台祭拜,忏悔自己以前的行为。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对这个奇特的事件给予正确的解释。当然,原因究竟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残忍的侵略战争中,所有的侵略者都不是无辜的,他们终究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你如何认为呢?
老君台炮弹科学解释是什么?
老君台炮弹科学解释是这些炮弹是当年日军炮击老君台的哑弹。直到现在,老君台上还摆放着几颗锈迹斑斑的老式60迫击炮弹4发。上面记载,1938年6月1日,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进行炮击,共打13发炮弹,无一发爆炸。
老君台意思说明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台高13米,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状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