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航拍图。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供图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城发掘公布新成果
距今42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城,正随着考古的推进而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5月31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公布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对宝墩的发掘情况:在近8个月的发掘中,发现了宝墩内城中疑似环城墙而筑的一段土路,以及紧邻外城修建的一处疑似城中城。此外,最新发掘的外城墓葬区,也和内城的杂乱有很大不同。种种蛛丝马迹证明,42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极可能在选中宝墩这处居住地之后,从旧城一路往外开始扩张,城区也渐渐开始了功能分区和规划。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墓葬见证“新区”规划
位于新津宝墩村的宝墩遗址,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作为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子课题,宝墩遗址从1996年发掘之后,一直按计划逐步推进考古与研究工作,以期揭开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的生活百态和活动轨迹。2009年,宝墩遗址发现外城城墙,宝墩城址面积初步确定;此后几年,则相继在内城发现了较为规整的大型建筑基址。宝墩古城,初步呈现出以内城田角林聚落为中心,外城多个聚落点环绕的聚落形态。
不过,古蜀先民们在宝墩如何居住生活呢?此次跨年度考古,疑似“一环路”和用于分区或守卫的城中城等遗存,相继被发现。
宝墩古城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何锟宇介绍,根据此前的考古发掘,可以推断宝墩古城的居民先是在内城区域生存繁衍。随着人口的增长,内城区域已经无法满足居住,这才渐渐开发“新区”。在早期对内城田角林片区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墓葬基本就在房址周围,“说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去世以后,就在房前屋后将亲人埋葬,不存在统一的规划。”有意思的是,在外城,这种情况完全改变了。
记者在外城内的朱林盘区域看到,此次发现的5座房址、16处墓葬分区明显:墓葬之间,以及墓葬与其它的建筑遗存相距有一定距离。何锟宇说,这些墓葬朝向虽然没有严格意义的统一朝向,但大致可以看出均为西北至东南向,“似乎有人为规划的痕迹”。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在建设“新区”的时候,为了让居住环境更有序而美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划意识。
内城发现疑似“一环路”
在“新区”建设之前,内城自有其生活秩序。此次对内城墙南段蚂蟥墩区域发掘时,考古人员居然还发现了一条疑似环城而建的土路。
记者看到,这条土路位于内城墙南段内侧。从发掘遗存可以看到,这条道路最宽处有3米左右。路分为两层,用粉砂土铺垫,上层局部还保留了一层鹅卵石,可见在修筑时经过了精心处理。何锟宇介绍,这条土路目前发掘了七八十米,道路遗址的走向几乎与城墙走向完全一致。考古人员推测:如果向两侧延伸的道路顺着城墙走向合围,那就有意思了,“说明古人在当时就修起了‘一环路’。”至于为何会修一条环城公路?何锟宇表示,一是为了城中居民行走方便,同时也为方便居民有地方登上城墙。
而在宝墩遗址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罗林盘区域,考古人员此次还发现了一处疑似小城的城墙基础。
何锟宇介绍,这片遗址目前发掘出来的区域长边52米,短边28米。它的构筑方式与山西的陶寺、周家庄城址等基本一致。据其走向,这片区域可能呈“凸”字形,面积有望达上万平方米。
遗憾的是,这片遗址区被后来的汉代河道严重冲毁,目前遗迹范围内只发现了几座小型土坑墓,且无随葬品出现,完全无助于推测这片遗存的功能。不过何锟宇认为,这片夯土基址,可能是一座小城的城墙基础。如果未来的发掘足以支撑这个推测,那就说明宝墩古城不但城中有城,更有可能还有更多的“城”作为功能分区。而这个区域,就可能是用于在靠近外城墙处守卫之用,或者是筑起宝墩古城内的一片不受水患的区域。
对于此次发掘,何锟宇认为,这些信息对解读宝墩聚落的结构、形态具有重要价值,它将有助于研究成都平原龙山文化时代(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社会复杂化程度和文明进程。而随着未来的发掘,宝墩古城的面貌也将更加清晰。
科学家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有哪些发现?
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短短4个月就有了轰动性的发现: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比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年代还要早,属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阶段。从此,由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队与四川联合大学考古教研室等单位在新津宝墩、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然后又在崇州双河等遗址调查发掘,证实成都平原首次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按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专家将这种文化称为“宝墩文化”。
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水稻是什么样子呢?
“水稻”在我们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是至关重要的,而盛产水稻的成都平原也被我们称之为“天府之国”。可是,你知道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是什么样子的吗,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被我们发现的呢?
6月7日,成都文物保护啊研究院宣布了他们2020年到2021年关于新津宝墩遗址的研究报告。可能在普通网友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份再简单不过的研究报告,可是对于历史学界可谓是引起了一场地震,整个学术圈都被震撼到了。其原因就是因为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这可能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史前水稻了,对于研究史前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大地帮助。那么这些水稻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官方公布的图片来看,这些水稻虽然被碳化了,但是其形状、大小和我们目前食用的大米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而且从一些考古工作人员接受采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里的先民应该是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因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并且是主要农作物类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
新津宝墩遗址中不光发现了成都最早的水稻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前考古人员对于这里的早期居民是居住什么样的房屋有争议,到底是木骨泥墙,还是竹骨泥墙亦或是二者皆有?在本年度宝墩遗址考古发掘中,涌出重大发现,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虽然不能排除木骨泥墙的存在,但也证明了竹骨泥墙的存在。
关于新津宝墩文化遗址的这一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甚至还表示它可能是三星堆遗址的重要来源。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