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消失的小吃
再来一次跨界的夸谈,本世纪已经无法看到,我说的可不是被市场规则淘汰:
50年代前后的“老通成”曾有过一些很可口的价廉物美小吃,其中有一些也并非老通成独有,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在武汉完全消失了。现我凭记忆列举如下,但愿有人让它们能回到武汉人的小吃中。
1 伊府面:
在我的小说《汉口老通城曾家》发布之日,武汉出版社一位老职工拦住我,问我还能不能吃到老通城的“伊府面”,说起他记忆中的美味来竟滔滔不绝。
但据我所知,在武汉几乎没有这种面吃到了。但在广州、福建、江苏都还可以吃到。
表面看这是一种汤面,要领是面粉调制时用了鸡蛋,大约每半斤一个(有师傅说划不来,自己吃这样调,做生意的是两斤面三个)。与现在粤闽餐馆不同的是,我记得老通城的“伊府面”条并没先“过油”,而是用高汤让其美味倍增,属比较高档的面。记得也有下在榨菜肉丝汤中的,比较大众化。
上世纪我自己给子女做过多次,本世纪他们谈起就想吃!
2 咸豆浆:
50年代我走读上小学和初中,一度在所有街巷都能吃到,“老通成”也在早点卖出,比甜豆浆(3~5分一碗)贵,一般5分~1角。是熟透的纯豆浆中加入些许简单的酱油、米醋、葱花佐料,再由用户要求配以油条短段,或馓子泡在其中,十分美味。高档一些的还加点虾皮,紫菜甚至肉丝。不过好像没有中低档卖得好。
3 莲子羹:(我童年听不少人叫“脸子糊”)
“莲子羹”为抗战前“通成”最有名的小吃之一,最受冼星海等文化人士喜爱。其中银耳莲子羹更为高档。老通城国营后,不少骨干在公私合营运动后调到其他餐馆,这一名吃合到“五芳斋”(当时在合作路口对面)。
4 刨冰赤豆汤:
这照片比我当年吃的“干”,冰甜水少些
刨冰赤豆汤和刨冰绿豆汤曾是通成、老通成最得意、成本低、收益率最高的夏季小吃品种!门庭若市供不应求(抗战前冰砖还由“和利”购买)。用人工铲刀把冰块刨成绿豆大小的碎块,放入煮好凉透的一碗碗赤豆汤, 绿豆汤中。大受被夏天热得受不了的武汉人欢迎。1933年,它曾让当时的“通成饮食”在夏天迅速扭亏增盈。
80年代末,我还看见有市场用机器碎冰供应的刨冰绿豆汤,但现在武汉市面似已绝迹。
5、鸡蛋发糕:味道大不同于米发糕!
老通成的鸡蛋发糕是黄色的,这个看来鸡蛋加少了
鸡蛋发糕很泡、很软,蒸好后有四五公分厚,切成一个手机大小的菱形或长方形,有甜的和咸的品种,至今记得丁水清叔叔在大缸中将鸡蛋搅拌,一天要做几次都不够卖。
6 凉糕,
是平展的、如上述鸡蛋糕差不多的做法,但的形状看来比发糕“死板”,味甜,十分美味。广东省小吃店至今还有。不过比上面图片块大,记得如砚盘大小。也不像此照结得像凉粉了。
7 热干豆丝、热干粉,
“豆皮”实际上起源于汉阳蔡甸乡间小吃“豆丝”。当年满街热干面摊子可以吃到的热干粉、热干豆丝价格、调料都与热干面一样,就是将面条换成豆丝或粉。
曾经每个热干面摊都可以吃到的东西,现在市场几乎绝迹。不过上图这张豆丝可不是“热干”系列的。
8 伏汁酒小汤圆:
这可是当年老通成起家时家祖父最早挑担上街的小吃,档次高一点可加荷包蛋。有清汤与糊汤两种。
照片绝迹了,这张有点像,各位看呢?好吃吗?
历史需要前进,但是历史中一切美的东西都应该继承,不过不是每个事业人都能这样。
已经消失的武汉老字号小吃
武汉市像老通城一样在人们的视线中陆续消失的餐饮老字号,还有福庆和、祁万顺、郭谥泰等。武汉的小吃还剩哪些?
小桃园已经不在了,蔡林记也消失了,汉口利济路武汉一医院斜对面有家店(忘了名字了,也是叫××记)卖馄饨的,也是家老字号,味道还不错,建议去看看。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