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突然发现一段诡异的骨头,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后来经过专家们鉴定才知道,原来这里的骨头是黄河象化石。可是黄河象身高4米,体长8米,在那个时期想要将这些化石完整的取出,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可知道取出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甘肃的农民在修水库时,却突然挖出了一截白兮兮的骨头。当时干活的农民们哪里见过这个?他们还以为自己发现了恐龙的骨头。还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天上龙的骨头,所以很多人都把这些东西当成了珍贵无比的宝贝,纷纷的哄抢起来。消息传出去之后,当地的有关部门急忙找来甘肃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还有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教师等专业人员,他们来到现场后,首先设置了隔离带,然后开始了小心的发掘。
专家将其中的一块骨头运到了研究所之后,经过对比研究,最后才明白,原来这并不是龙骨,而是大象的骨头,也就是说他们挖到的是大象的化石。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专家们可就犯了难,因为大象化石的体积非常庞大,他们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在合水县豁口水电站建设工地开始正式发掘。
如何挖掘才能够更好的保护象骨,这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组决定采取大揭顶的办法。也就是说,以大象化石暴露处为基点,向两边各延伸2米,向内延伸4米,按照当地的地形来挖掘。随着发掘的不断进展,大象的头骨、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而当地的专家组也异常兴奋:这就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具原地埋藏、保存甚好的大象躯体。
但是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象的大脑内是蜂窝状的结构,稍有不慎,整个头部都会坍塌成碎末。经过商讨之后,他们决定用套箱法整体发掘。也就是先用测量工具推断出象头的体积,然后再根据这头大象的体积制作出一个木箱子,紧接着再把带土的象头放在木箱子里面,最后再把大量的石膏缓缓地灌在里面,这样就能够完整的保护象头了。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将大象的所有部位完整地挖掘出来,整整装了12大箱。经过所有人齐心协力的挖掘后,整整耗时35天,才将大象所有的部位挖出来。
但是,此时又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庞大的装有象头的箱子,如何从山梁小道上运到公路上去呢?要知道,这个装有象头的箱子竟然重3000公斤!这在当时非常落后的生产力背景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运输。但是专家组成员没有放弃,而是先让近20个工人用绳子捆绑住箱子,开始用绳索进行牵引拉拽,可惜箱子丝毫不动,后来专家组又调来了教练车帮忙,箱子也仅仅移动了五米而已。最后他们只能修筑简易公路,再用大马力的拖拉机进行拖拽。
最终,黄河象化石被完整地启出,并运到了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投入多人进行修复,黄河象化石在复原后,在北京展出,并且在全世界引起轰动。黄河象化石不仅仅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欢迎,而且也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黄河象化石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黄河象属长鼻真象科剑齿象属,是地球上早已绝灭的一种大象。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正方形,额面平缓,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状韧带窝。枕骨过度缓慢。有7个颈椎,20个胸椎、5个腰椎。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四肢粗壮,脚为五趾。臼齿齿冠较低,釉质层较厚。它的各个部位骨胳的骨缝、骨骺均和相邻的骨体完全愈合。它的躯体庞大,门齿粗长,髋臼支前后弯曲明显,闭孔狭长,盆腔面不够光滑,呈梨形。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黄河象”。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黄河象的资料:
黄河象属长鼻真象科剑齿象属,是地球上早已绝灭的一种大象。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正方形,额面平缓,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状韧带窝。枕骨过度缓慢。有7个颈椎,20个胸椎、5个腰椎。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四肢粗壮,脚为五趾。臼齿齿冠较低,釉质层较厚。它的各个部位骨胳的骨缝、骨骺均和相邻的骨体完全愈合。它的躯体庞大,门齿粗长,髋臼支前后弯曲明显,闭孔狭长,盆腔面不够光滑,呈梨形。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黄河象”。
黄河象
推测:原来就在黄河边上,因为甘肃地区在黄河象生活的年代并不想现在这样都是黄沙,气候干燥。那时中国西北的自然环境还是比较湿润适合大象生活的。
推测: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科学家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200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么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老象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200万年过去了,大地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二: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 1973年3月10日,省博物馆谢俊义,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谷祖刚来到合水,与许俊臣组成勘察组,3月18日、19日两天时间,对现场进行勘察。他们从外露的大象门齿断面向内试掘1米,发现门齿内伸50厘米后,与上颌衔接,估计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一具大象躯体。外露的门齿多已散失,但地层埋藏的印痕仍然保存,为后来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依据。为了确保大象化石安全出土,县级领导随即派公安人员值勤保护。勘察组将发现大象化石的消息再次电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的技术人员,闻讯也到现场进行考察。1973年4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聚发,甘肃省博物馆谢俊义,庆阳地区文化馆韩天保,合水县文化馆许俊臣组成发掘队,在当地党政领导和河口工地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正式发掘。发掘工作采取大揭顶方法,以象化石暴露处为基点,向两边各延伸2米,向内延伸4米,从上而下层层剥取。4月9日,大象头骨开始暴露,大伙心情十分激动。接着,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大象化石十分疏松,稍不留神就会损伤,发掘便显得十分细微和艰苦。挖出的化石在晾干的同时用药水渗透加固,以免风化散开。 合水县板桥公社马莲河畔发现大象化石的消息如雷贯耳,传遍了千里陇原。干旱的黄土高原怎么会有大象?群众当成奇闻趣事,长途跋涉,成群结队赶来参观,车山人海,热闹非凡,一天超过3千人之多。县饮食服务公司的食堂到工地搭棚营业,西峰发往合水的班车也开到了工地。沿路卖吃食的摊贩不计其数,比过庙会还热闹。发掘队利用群众参观的机会,认真讲解古象的各个骨骼,宣传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意义和科学价值。 穆旗生产队有位80多岁的张姓老汉,银发白须,憨厚朴实的脸上刻满着饱经风霜的皱纹。古象的发现令他百思不解,这儿怎么会有大象呢?他爷的爷爷都没见过大象。他坚持每天过河,爬上高坡,到发掘现场看看,听听,逐渐相信了这个事实。发掘工作从4月5日到6月17日,整整干了43天,挖出的大象化石装了12箱。为了确保化石安全,对每一箱化石都做了石膏封闭。庞然大物,如何移动?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事。在合水县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动员了数百名民工,用了三天时间修成了宽3米的道路。县拖拉机站“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一箱一箱把这12箱化石运到了公路边,装在了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派来的两部汽车上,运往西安,经铁路直送北京。 古象化石运到北京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投入30多人进行修复、复原和装架固定。装架后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3米。个体之大,时代之早,保存之好,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发现。因为古象化石出土于黄河流域,故定名“黄河象”。 黄河象的原始标本,于1974年10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它雄伟庞大的躯体,使参观者惊叹不已。《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均作了报道。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了《黄河古象》电影,在1975元旦正式放映。1981年黄河象应邀赴日本展出半年之久,引起了世界瞩目。黄河象化石研究整整进行了一年,参加的有郑绍华、黄万波、宗冠福、黄学诗、谢俊义、谷祖刚等。科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他们的专著《黄河象》。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黄河象”。
黄河象化石
黄河象化石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 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黄河象”。 (此课文选自冀教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
自然,黄河,地质,化石,象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