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奇闻趣事志愿军的奇闻怪事,志愿军的战场神器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志愿军的奇闻怪事,志愿军的战场神器

奇闻趣事2023-4-13阅读:1429

网上有很多关于志愿军的奇闻怪事,志愿军的战场神器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志愿军的奇闻怪事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志愿军的奇闻怪事

2、云南村民上山采药,意外挖出“油桶棺材”,里面躺的皆是军人遗骸

志愿军的奇闻怪事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志愿军落后的武器装备,比如杂七杂八的“万国牌”武器。

确实,小到步枪、冲锋枪,大到飞机、大炮、装甲车,中、美两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然而,志愿军也有几样完胜美军的战场利器,“喀秋莎”火箭炮就是其中之一。

360px

万炮齐发的场景

除此之外,志愿军至少还有两种武器不比美国人差,它们就是“波波沙冲锋枪”和“米格15战斗机”。

本文要说的是曾经被美军称为“原子炮弹”的“喀秋莎火箭炮”。

这里首先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这种火箭炮绝对不是美国人所说的原子武器,只不过是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略显粗糙的常规武器。

我第一次看到“喀秋莎火箭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负一层的武器展厅里。

360px

展厅里的“喀秋莎”火箭炮

乍一看,这哪里像是什么火箭炮,我左看,右看,怎么看都像一辆“粗制滥造”的工程车。

在一辆绿色的吉斯151运载车上,静静矗立着八根金属轨道。

说是轨道,我觉得更像是没有经过任何精加工处理的八根“工字钢”。

直到我看到“工字钢”上挂载着的数枚火箭弹时,我才敢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战场“神器”-“喀秋莎火箭炮”。

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老大哥”的制造工艺。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所在单位的厨房里有一只单门、大容量的苏联造电冰箱。

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件苏联电器。

我至今还记得,每当冰箱压缩机启动工作的时候,整个餐厅都能听到压缩机的轰鸣声。

那只冰箱生产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称其为“老爷冰箱”。

它的外壳已经破破烂烂,冰箱底部也已经完全锈蚀。

厨房的师傅们不得不在冰箱底部垫上几块砖头,冰箱这才能够立稳不倒。

我所在的单位属于那种“不差钱”的单位。

领导嫌那只冰箱太旧、太“闹腾”,几次想要淘汰那只“老爷冰箱”,更换一只新冰箱。

但是,领导的美意都被厨房的师傅们谢绝了。

师傅们的理由只有一个:这个“老爷冰箱”皮实、耐造,除了破了点,噪音大了些,它的制冷效果却非常好,而且从来没有坏过。

于是,这只“老爷冰箱”继续“服役”了五年之后才被强行报废。

看着外表粗糙的“喀秋莎火箭炮”,我想,这也许正是“老大哥”独特的工业风格吧:

不在乎无关紧要的细节,不做表面文章,但是在总体结构和关键技术上毫不马虎,绝对过硬。

这种风格也体现在“喀秋莎火箭炮”身上。

360px

出现在天安门广场阅兵队列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上的八根“工字钢”就是八个发射导轨,每个发射导轨上下可卡住两枚M-13型132毫米火箭弹。

这么一来,一台“喀秋莎型火箭炮”就可同时挂载16枚火箭弹。

它可在10秒钟之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打出去,最大射程约有8.5千米。

试想一下,如果有几辆发射车同时发射,那种场面将会何等壮观!

让我们来看看“喀秋莎火箭炮”初次亮相时的风采。

1941年7月14日,德国军队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

就在德军向缴获的苏军列车装载物资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暴雨般的炮火铺天盖地而来。

几乎就在一瞬间,整个火车站和列车全部化为废墟,现场的德军无一幸存。

这是什么样的火炮?

怎样的火炮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出如此多的炮弹?

此后一段时间里,德军官兵闻之色变。

他们称其为“苏联人的魔鬼火炮”。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喀秋莎火箭炮”再次闪亮登场。

苏军以多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射,“喀秋莎”一通齐射,瞬间就压制住了德军的炮火,整个炮兵阵地迅速化为焦土。

1945年的柏林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更被苏军当成了一把“刺刀”,为苏军进攻部队开道、闯关,所向披靡。

为了稳定发射车,苏军炮兵将枕木垫在车轮下,把“喀秋莎火箭炮”的发射方式改为“平射”。

数十辆发射车一通满负荷齐射,德军坚固的建筑物连同负隅顽抗的德军瞬间化为了灰烬。

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军数次见识了“喀秋莎火箭炮”的神威,可谓吃尽了苦头。

因为“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候的声音酷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

所以,德军给“喀秋莎火箭炮”起了另外一个名字-“斯大林的管风琴”。

相比之下,“喀秋莎”这个名字要比“斯大林的管风琴”更好听、更有浪漫气息。

在苏联,有许多姑娘的名字都叫“喀秋莎”。

而火箭炮是“以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为已任”的战场杀器。

苏联人为什么给火箭炮起一个姑娘的名字呢?

是谁把冰冷的火炮与温柔的姑娘联系到一起的呢?

我知道的说法有两个。

第一个说法:

这个火箭炮的炮架上有一个K字,这是共产国际兵工厂的第一个字母。

因为当时军中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苏军士兵看到炮架上的“K”字,自然联想到了《喀秋莎》这首歌曲。

苏联士兵虽然大都长得牛高马大,却从来不缺乏浪漫情怀。

于是,这款冰冷的火箭炮便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喀秋莎”。

第二个说法:

据说,1945年4月16日,苏军向德国柏林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当苏军士兵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时,许多士兵齐声唱起了《喀秋莎》。

为士兵们伴奏的不是军乐队,而是多达2000门的“喀秋莎”火箭炮。

一位随军记者这样写道:

“士兵们伴随着‘喀秋莎’的歌声冲锋陷阵,天哪,这是怎样奇妙的景象啊!”

于是,“喀秋莎”的名声便传遍了全军。

不管这个名称从何而来,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苏军士兵喜欢它,信赖它,而“喀秋莎”也从来没有辜负人们对它的期望。

二战结束后,“喀秋莎”虽然并没有“解甲归田”,却也一时没有了用武之地。

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喀秋莎”才再次“披挂上阵”,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在我志愿军战士的手里,“喀秋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360px

老照片 志愿军战士观赏“喀秋莎”火箭炮

1951年2月14日,志愿军炮兵第21师隆重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20门“喀秋莎火箭炮”(M-13火箭炮)。

这个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3师,是第四野战军的一支劲旅。

因为朝鲜前线军情紧急,志愿军炮兵21师官兵只有28天的改装训练时间。

要知道,从一个步兵团改装成火箭炮团,再到形成战斗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走完这个过程起码需要一年时间。

另外还有一点,火箭炮不同于步枪、机枪、手榴弹,也不同于一般的火炮。

学会操纵“喀秋莎火箭炮”,指战员们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实际情况是,与其他部队的情况一样,炮兵21师指战员的文化程度普遍都低,大部分战士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

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并参加战斗,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革命军人。

鉴于现实的问题,炮兵21师独创了一套“速成培训”大法,开始了一场“突击大练兵”运动。

炮兵21师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

先技术,后战术;

专业为主,一般为辅,操作为重点;

急用先学,学以致用。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21师官兵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学苦练,成效显著。

经过28天“突击大练兵”,21师顺利完成了改装训练计划,全体官兵迅速掌握了火箭炮的操纵技术和基本战术。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展开了反击作战。

夜幕降临时分,炮兵21师203团的“喀秋莎火箭炮”车秘密抵达发射阵地。

随着一声令下,203团的24门火箭炮同时开火,一瞬间,一道道火龙飞向美军阵地,顿时就吞没了美军阵地。

235团随即发起冲锋,轻轻松松就一举夺回了阵地。

侥幸活下来的美军惊魂未定,在向上级报告战况的时候,他们惊呼:“志愿军使用了一种可怕的武器,很有可能是原子炮”。

这是“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的“首秀”,初战即告捷。

1951年10月初,“喀秋莎火箭炮”再度登场。

在这次战斗中,炮兵21师202团配合志愿军第47军作战。

当时,第47军的对手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骑兵1师。

他们据守在坚固的防御工事里轻易不露面,一旦我军开始冲锋,他们便依仗火力优势顽强抵抗。

这一次,志愿军47军采用了“引蛇出洞”之策。

当第47军吹响冲锋号时,美军误以为47军发动了步兵进攻,于是倾巢而出,进入阵地。

这个时候,提前抵达发射阵地守株待兔的“喀秋莎火箭炮”上场了。

360px

抗美援朝老照片

“喀秋莎火箭炮”连续实施了几轮齐射,当即把800多个美国大兵送上了西天。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再显神威。

1952年10月14日至20日,志愿军将士与美军鏖战了7天7夜,地表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战斗异常残酷。

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总部把炮兵21师209团配属给志愿军第15军,由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

接到命令后,209团于19日晚悄悄进入阵地。

次日16时30分,秦基伟军长一声令下,全军104门火炮首先发出了怒吼。

一阵火力急袭后,15军的炮火开始向敌人后方延伸。

按照惯例,接下来该是志愿军步兵发起冲锋的时候了。

于是,躲在地堡里的美军士兵纷纷钻出地堡,准备迎击即将冲上来的志愿军步兵。

没想到,天空突然出现无数道火光,一眨眼的功夫,一颗颗炮弹就如同雨点般落到了美军的工事里。

随着遮天蔽日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美军阵地顷刻间“灰飞烟灭”。

原来,志愿军炮兵“火力延伸”是迷惑敌人的假象,真正的目的是“引蛇出洞”。

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一轮齐射之后,马上转移阵地,又对另一处美军阵地发起了攻击。

之后,209团毫发无伤地迅速撤出阵地,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360px

抗美援朝老照片

从转移阵地到完成一次齐射,209团前后只用了13分钟。

就是这两轮齐射,美军绝大部分防御工事被彻底摧毁。

志愿军第15军各部乘胜追击,向占领地表阵地的美军发起了全面的反击战,一举收复了全部的表面阵地。

此后,炮兵21师第209团又参加了数十次战斗,“喀秋莎”每次“惊艳亮相”,都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战后,据美国媒体报道,在上甘岭,美军与志愿军的伤亡比例为2.3:1。

在美军的伤亡人数中,被志愿军炮火杀伤的人数占70%,其中被“喀秋莎火箭炮”杀伤的起码占了六、七成。

此战之后,秦基伟军长给“喀秋莎火箭炮”起了一个这个名字-“炮兵之王”。

彭德怀司令员也对炮兵21师青睐有加,轻易舍不得动用。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总部给炮兵21师209团颁发了一面奖旗,上面绣着这样的字句:

“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喀秋莎火箭炮”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志愿军在重火力方面的短板。

因此,炮兵21师当仁不让地成为志愿军的“明星部队”。

360px

抗美援朝老照片

说起“明星部队”享有的荣誉,当年参战的21师老兵依然津津乐道,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记者问一位志愿军炮兵21师老兵: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志愿军老兵的回答简单又形象:

“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上基本看不到活物”。

说到“明星部队”在朝鲜的特殊“待遇”,志愿军老战士更是“洋洋得意”:

“刚到朝鲜的时候,兄弟部队的战友们以为我们是架桥铺路的工兵部队。”

“这也难怪,我们的炮车上都装着八根‘工字钢’,他们以为那是架桥的钢架。”

说到这里,志愿军老兵笑了。

“打过几仗之后就不一样了,他们都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了。”

“我们21师的车号是84开头,在马路上,只要一看见车号是84开头的车,兄弟部队都会主动给我们让路。”

“战友们还会停下脚步,有的热烈鼓掌,有的立正敬礼……”

这种礼遇不仅献给了炮兵21师官兵,同时也献给了功勋卓著的“喀秋莎火箭炮”。

云南村民上山采药,意外挖出“油桶棺材”,里面躺的皆是军人遗骸

如果在荒郊野岭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尸体,那绝对算得上是一件毛骨悚然的事情。而在云南省乌木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奇闻怪事,一户村民来到山中采药时,发现了多个废弃的汽油桶,打开一看里面装满骇人的尸骸,而正是这些骸骨,揭开了一段抗日时期的悲壮往事。

经过调查取证之后,法医认定这些都是曾经出国作战的远征军遗骨,

而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才20岁。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英国方面要求中国出兵东南亚,开辟第二战场,于是国军组建了中国远征军,经过英美教官的训练,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后出国作战。

远征军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为了保证物资的补给通畅,几十万军民同心协力,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抢修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

中国远征军可以说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一次重要合作,是全世界人民为了和平而奋斗的典范。

他们在缅甸和滇西取得了骄人的战果,总共歼灭日军近5万人,收复了大片失地,解放缅北城镇五十余座,有效遏制了日军掠夺东南亚物资的行动,同时威慑印度的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战争是残酷的,更不用说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我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超过6.7万官兵伤亡。

为了打通途经野人山的公路,中美两国工兵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在1943年打通了这条前线与后方的生命线。

在这期间无数的远征军战士们牺牲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而由于战火的蔓延,许多烈士们的遗骨都没能够回到故土安葬,还有的士兵消失在了茫茫的茂密丛林杳无音讯,

直到60多年后,他们的踪迹才因为一场意外而被人们发现。

云南省有一个叫乌木村的地方,这里高山环绕,风景秀丽,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附近的山上生长着许多珍稀且名贵的药材,村民们不时就会上山采药,卖到县城里换钱。

一位村民像往常一样扛起锄头上山,搜寻着品相较好的药草,不久之后,他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了自己心仪的药材,于是挥舞起锄头准备挖起来,没有想到的是锄头扎入土中却传来了金属敲击的声音,吓了村民一大跳。

村民想起了老人曾经说过,这附近发生过战争,所以村民觉得自己是否遇到了地雷?接着他壮着胆子用手轻轻地将表面的土层拨开,却发现里面竟是一个诺大的汽油桶。

荒山野岭之上,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村民颇为不解,于是回村喊来了年轻人准备挖出这个汽油桶,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名堂。

不久之后,众人来到了挖出汽油桶的地方,带着铲子和锄头在附近开始挖掘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汽油桶越挖越多,到最后竟然挖出了几十个。

挖掘搬运的途中,大家已经感觉到里面装满了东西,但绝对不是液体的汽油,所以众人非常好奇。其中一位村民敲开了汽油桶盖,接着就是一个圆滚滚的物体散落出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骨。

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那个开汽油桶的村民直接惊地将汽油桶脱手扔出,而里面零散的白骨也一股脑地撒在地上。许多来挖汽油桶的村民都是抱着寻宝的态度来的,如今却见识到了累累白骨,胆子比较小的村民已经开始打颤了。

不管是凶杀案还是其他别的事情也好,挖出了这么多尸骨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村长当机立断,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不久之后,法医就来到了现场,几十个汽油桶里白骨森然的现场,纵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法医也不禁暗暗咋舌。

现场的人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些人的死因,有的人说这是古代先民用来人祭的仪式,问题是,这些尸骨是装在汽油桶这种现代产物里的,时间对不上。

很快,负责调查的警察就在尸骨上发现了

军服残留和国军的标识徽章

而且确定了他们就是曾经奋战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官兵

。经过后续的DNA比对,

这些战士们平均年龄仅20岁。

如此一来,真相大白,乌木村的村民们也松了一口气,同时对这些为了民族解放而付出自己生命的远征军战士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之后不少人得知了战士们牺牲的年龄,纷纷感到惋惜。

20岁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时刻,可是他们却为了抗击外族侵略者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村民还特地来到此地上香,祭拜这些已经魂归高天的英烈,同时希望英雄们的亡魂能保佑一方平安。

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有关部门将这些遗骨收拢起来,送到了附近县城里的远征军战争旧址,并且修建好了烈士陵园,将他们入土为安。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烈士们回家的步伐,无论是抗美援朝中牺牲在朝鲜半岛的志愿军,还是抗日战争中在缅甸陨落的远征军,国家都做了十足的努力,确保每一位曾经为了民族事业和人民安危的勇士能够魂归故里。

2015年,国家一次性接回了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感动了无数英雄的后代,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了起来,打赢了这场关乎到人民百姓生死存亡的战争。

所有为了这场战争而做出过努力的中国人都值得我们的尊敬,无论他身处哪一个党派,只要是为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都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以上就是关于志愿军的奇闻怪事,志愿军的战场神器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志愿军的奇闻怪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奇闻探索记,奇闻观察室

    奇闻探索记,奇闻观察室

    网上有很多关于奇闻探索记,奇闻观察室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奇闻揽探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奇闻揽探奇闻揽探来源|zhēn映画动画作者|袁帧
    惊天谜底终于揭开 火山竟是外星人基地入口

    惊天谜底终于揭开 火山竟是外星人基地入口

    最新的一段影片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物体浮现在墨西哥中部,着名的波 波卡特佩特火山(Popocatpetlvolcano)上空!  根据英国媒体在今日的报导,这具雪茄形状的物体看起来体积相当庞大,而把镜头
    无敌可爱小朋友犀利的搞笑图片

    无敌可爱小朋友犀利的搞笑图片

    小哥,看你娴熟的姿势、销魂这小孩长大能当主席么兄弟俩 好像一个娘胎生出来的人精的小朋友可爱的小byby小时候你常这样吧?
    揭秘: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三大未解之谜

    揭秘: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三大未解之谜

    珍珠港有惊喜、失败,以及从废墟中崛起之意。2013年12月7日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72周年,时隔72年后的现在,日军偷袭美军在夏威夷的军事基地仍然是美国人最深刻的历史记忆之一。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