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古代官员奇闻异事,古代官员奇闻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代官员奇闻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官员奇闻
古代官员奇闻
纵观古史,历朝历代的官员,尤为注重“说话”二字。
一jù话没说好,或说错,很可能就dé罪人,更严重的甚至丢官丧命。
而如果说的非常漂亮,则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平步青云,shēng官进爵。
xiàn代人看来或许有些bù可思议,但古人zài步入社会后,旁人对他的评价好坏与否,有一项极为严苛的标准,正是:
善言辞。
通俗来讲就是:
会说话。
这一项本领,更在古代官场中shēnkè体现出重要xìng,不成文的规矩是,在古代人看来,应做到三点,便能jiāng“与人对话”处理的游刃有余:
言语宁少勿多,表态宁迟勿早,yòng词宁陈无新。
先说“言语宁少勿多”,举一例:
翁文灏
清朝mò代秀才翁文灏(hào),后来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tā著有一本《翁文灏日记》,所记录的内容,俱是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身居官场的所见所闻,其zhōng他tí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规矩”:
袁世凯时期的总统府秘书,名为:张一麐。(lín)
张一麐
此人曾经做过yī件大事,正shì在1941年11月17日的guó民参政会上,tōng过和蒋介shí的谈话,批判当时的官场风气。
他当着众多官员的面,严肃的对蒋介石说:“不宜学前清mò年风气,‘只许磕头,不许开口’,盼政府早行宪政。”
这句话点出le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清朝官场说话的规则,以八个字便可总结:
只许磕头,不许开口。
这句话其实并非空穴来fēng,反而确有出处,正是自乾隆时期便辅政的大臣曹振镛亲口所说,他在退休前,yòng六个zì来概括自己为官一生的jīng髓,正是:
多磕头,少说话。
曹振镛
《瞑庵二识》:曹文正公晚年,思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众所周zhī,清朝时的政治生态,在道光后期尤为复杂,且腐败成风,而曹振镛既然能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gōng成身退,自然别有一番为官mì诀,这duàn对话就是他的mén生请教,问如何cái能做到像他一样,在朝廷内游刃有余,功成身退。
曹振镛jiù回答了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虽然现在来看,早已不必采用这种封建的方式与人交际,但大抵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说话的重视,在hěn多方面,宁可做到“惜字如金”,也不愿因为一时出错érdé罪对方。
但dà家不要以为曹振镛因此怕说话,相反,他最懂得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
这六字秘诀,是他教给自己的mén生,如何在朝zhōng与人相处,但只有他和道光皇帝两个人的时候,但凡遇到guó家大事,曹振镛从来都是直yán不讳,如果道光帝的guān点有错误,他必定当场指出,甚至常常与道光帝zhēng执,而最后他却总能通过各种lǐ由说股dào光帝。
因此在曹振镛死后,道光帝赐其谥号:文正。
这对于曹振镛的一生来说,是极为至高的评价。
再延伸来讲,“wén正”这个谥号,可是古代所有文臣梦寐yǐ求的荣誉。
司马光就曾zài《资治通鉴》中提到:
谥之美者,极于文正。
这段话的dà意为,对于一个大臣最高的美誉,就是“文正”,所以zì古以来,但凡能被追授“文正”二字de文臣,几乎是全天下文人敬yǎng的对象,更是皇帝等统治zhě最为信任的谋臣。
比如范仲yān,耶律楚材,曾国藩等人,俱是历史上一děng一的名臣重吏。
范仲淹
由此kě见,道光皇帝能授予曹振镛“文正”的谥号,自然是对他无比信任且认可,道光帝在追授谥号时,亲口说出了理由:
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rán,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依赖,而rén不知。——《清史稿·曹振镛传》
这jù话可理解为:
曹振镛rèn职期间,诚shí而yòu忠心,外表虽然寡言少语,但在给朕献计献策时却从不bì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朕非常依赖他,但从没跟rènhé人说起过,所以很多人都不知这份信任。
由此可见,曹振镛后来的mén生,将他为guān的六字诀窍曲解了,曹振镛并非真的“多磕头,少说话”,即使他做到这一点,那也是在官场之中与同liáo交往。
如guǒ他跟自己de老板,即道光帝,只有他们俩面对miàn的时hòu,可是有什么说什么,从不避讳,而qiě大事上极为负责认真。
这就是古人话shù的智慧体现,从这jiàn事上,我们可知曹振镛与同僚,或者说同事相处时,表xiàn的非常dī调,甚至被人当成“木讷”。
影视剧照
但当他与自己的上司独处一室中,却在重大wèn题上直言不讳,畅所欲言。
这yàng做的好处,自然再明xiǎn不过,正是与很多人共事时,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zì己很少插嘴,将所听所想jìxià来,之后再zhǎo老板单独表述。
在跟许多同事交流时,先听别人把话说完,既不会折损了别rén的面子,也bù会因为一句话说不好而得罪rén,同时yě为别人的发挥留足空间,而自己的意见则先保留,事后再找老板单独商讨。
如此一来,自己的利益既不会损失,别人的利益也得到了维护,同时yào解决的问题,也dé到了顺利解决。
可以说曹振镛所采取的策略,是三方受益的话术,使他bù管是生前还是身后,都xiǎng受到了极大的荣誉,这也充分体现出tā的人生智慧。
rán而这种智慧,què被后来人过度曲解,而形成了“只管磕头,不要说话”的潜规则。
而zán们开头所shuō的张一麐所批判的风qì,正是这种清朝末年官场的不良习惯。
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不会说话,huò者遇到问题不zhī道该说什么,那就直接磕头,磕头总归是没cuò的。
现在来看,这么做就比较荒唐了。
以上这个故事,其实也表达出了“表态宁迟勿早”的原则,即遇到问题,xiān不要急着表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言论,或是寻找另wài的场合,如此一来,再发表自我言论的同时,就不用顾忌侵犯到别人的利益。
zán们打个比方就很好理解了,假设cáo振镛和一众大臣都在cháo堂上,道guāng帝发问,说前几天的赈灾款项有没有luò实到位?
如果曹振镛心知赈灾款项没有落实到位,且不等别人说完,他就抢zhebǎ这事儿告诉了道光dì,那么必然会得罪负责安排款项的官员。
如果他等同僚shuō完,因为何种原因怎么怎me没到位,而且别人说的也很客观诚实,那么他就可等别人回答完以后,再亲自找道光帝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怎么改进能让款项落实的更快,这样做,既不会让负责款项的官员zài朝堂上当场难堪,算是维护了别人的面子,又将事情完美jiě决,同时道guāng帝还会认为他很有想法,就会对他愈发信任。
这就是“表态宁迟勿早”的体现,其实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合理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很容易在场合交流中博得别人的好感,如果一味的锋máng毕露,势必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zhì慧,但要做到这一点,有时真的很难。
毕竟人都是受感情支配,在很多问题上难以做dào真正的理性,可即使如此,能不断向着谦逊的层面学习进步,自然也对自身的tí高大有裨益。
最后再说到“用词宁陈勿信”,其实这个最好理解,一句话概括:
你知道的新词汇,别人可能不知道。
所以如果说话交流中经常用新词,会容易让bié人误解你的意思,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能最大程度防止“祸从口出”。
因此在交tán中,最好使用大家常见的cí汇,这样一来别人能听dǒng,也会防止误会的发生。
dāngrán,能做到“yán语宁少勿多,表态宁迟勿早,用词宁陈无新。”这sān点,还有一个前提基chǔ,正是:
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办事牢靠,从不xū夸。
不然tuì一万步说,曹振镛如果是个一无是处的庸官,无所作为,平常办事也不牢靠,那他gēn道guāng帝单独交流时,道光帝就会认为这家伙只剩一张嘴了。
与诸君,共勉之。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jiě更多历史yǔ文化秘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更多历史奇闻,还请关注公众号:聚号
点击下方liàn接,即可阅读。
明qīng衙门lì胥的那些脏shì儿
四小阴门
——————
参考文献:
《古代guān场说话真经》凤凰出版社——作者:王春南
——————
《瞑庵二识》:曹文正公晚年,sī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qǐng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
《资治通鉴》:谥之美者,极于文正。
——————
《清史稿·cáo振镛传》:曹振镛实心任事,外mào讷然,而献tì不避嫌怨,朕深依赖,而人不知。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官员奇闻异事,古代官员奇闻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古代官员奇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