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贝书单”。贝小戎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贝书单”,获得非虚构类好书推荐。
文/贝小戎
普通美国人每年使用100卷卫生纸。特朗普说疫情大概也就持续到七八月,买50卷足够了!
现在国外在重复病毒刚爆发时我们的一些经历,比如封城、居家隔离。但好像我们这边并没有出现抢购、囤积卫生纸的情形,而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澳大利亚,都有超市卷筒纸被抢购一空的情景。有些人觉得这可以理解:能用上卫生纸是现代文明的门槛,在非常时期,能守住这一点还可以觉得文明还在。
一位经济学家说,抢购卫生纸的现象确实费解,它既不是防疫必需物质,又不会出现短缺。普通美国人每年使用100卷卫生纸。如果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这肯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美国进口的卫生纸很少,在2017年只有不到10%,大部分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国从1800年代晚期就开始大规模制造卫生纸。虽然其他制造业都转移到了国外,但卫生纸的生产并没有,现在有近150家美国公司生产卫生纸。
对于为什么有人抢购卫生纸,已经有人想了各种解释:卫生纸相对便宜且保质期长,早晚要买。它用途很多,也是不可替代的。囤积物资时,不同的必需品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人们没找到他们想要的食物,他们可以买别的食物。但卫生纸来没什么替代品。
西方媒体采访的专家提供了多种解释:
1. 出于恐慌
心理学家说,恐惧是会传染的。我们通过观察其他人来判断我们的处境,就像体育场发生踩踏那样,如果你在超市里看到别人在惊恐地抢购,恐惧的传染效应就会导致其他人也开始抢购。就像担心一家银行要破产时,顾客会去挤兑,抢着取回自己的存款。
BBC说,当人们看到空空的货架时,心里开始恐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格雷斯教授表示,因为卫生纸在货架上的位置比较显眼。她说,想象一下,50大卷卫生纸一下子从货架上消失后所产生的空荡感效应。它可比50罐早餐豆或消毒液不见了更显眼。
2. 错失恐惧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加尔格副教授表示,这里还有错失恐惧症现象(FOMO syndrome)在作崇,因为当人们看到别人都在抢购某种商品时,总觉得这里面必有其原因。因此,深怕自己错过。
囤积卫生纸的热潮会过去,因为社会有自我纠正机制,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笑话抢购卫生纸的行为时,人们就会觉得囤积卫生纸很丢脸。但也许会出现抢购其他东西的热潮。
3. 憎恶心理
《流行病心理学》一书作者史蒂夫·泰勒说,在流行病爆发期间,人们对讨厌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更有可能体验到讨厌的情绪,并决心要去避免这种情绪。讨厌就像一种报警机制,警告人们去躲开某种感染。如果看到把手上有唾沫,我就不会去碰它。我会感到讨厌、憎恶。这让我们保持安全。卫生纸是消除让人憎恶的东西的好工具,所以它成了安全的象征。
4. 零风险错觉
澳大利亚一位风险专家说,囤积卫生纸是相对便宜的一种行动,当人们感到危险时,买点纸让他们感到自己做了点什么。这是典型的零风险偏见:人们喜欢彻底消除一种可能的、简单的风险,而不是做些真正能大幅降低风险的活动。购物大量卫生纸就不会在隔离期间没有纸用。人们也许无法消除感染病毒的危险,但他们可以消除卫生纸用光的危险,这让很多人感到自己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有所控制。
5. 囤积本能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天生就有囤积的本能,像松鼠等动物一样。
我们总是倾向于未雨绸缪。美国国土安全部建议美国人储备够用两周的食品、洗漱用品和药品。当卫生官员建议人们储备物资时,人们会做到极致。
6. 社会性生存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依赖于群体。看上去不干净、不健康的人会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这有时意味着死亡。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Alvord说:“我们已经过了使用树叶的阶段,要做到清洁、体面、合群、不要浑身散发出臭味。”
7. 最低水准理论
澳大利亚消费心理学专家米勒博士说,抢购卫生纸是城市化社会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便利的最高体现。
人们已经不习惯物品短缺和断货现象。我们习惯于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抢购手纸就是能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洁白柔软的卫生纸正是澳大利亚人和许多其他国家人不愿意放弃的一种“奢侈品”。万一人们不得不长期居家隔离,无法出门,至少他们可以确保享受人生中的一点点舒适。
虽然,同许多其他生存必需品,比如水和食品相比,卫生纸根本无足轻重,然而,它却是人们不愿放弃的、能维系生活最低水准的某种东西。
灾难发生后,人们需要储备什么?德国联邦民事保护及灾害救助署建议,每个成年人都应贮备可供十天使用的食物:20升饮用水,3.5公斤米面,6.5公斤罐头装蔬菜干果,2.6公斤奶制品以及便于储存的鱼类肉类制品和全蛋粉。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