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出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便是让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去参加高考数学和数学竞赛,他能答满分吗?当然,华罗庚已然逝去,这个答案是无从得知的。大多人都认为,一个优秀的数学家,未必能考满分。毕竟对他们而言,考试的题目就不一定适应,其实确实如此。他们能是优秀的数学家,却不一定能在其他地方有所长,比如说陈景润便当不好数学老师。
五十年代初,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当时并不似现在。毕业之后需要自己找工作,在那个年代,毕业生大多是由政府分配的。陈景润便被分去了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可没想到的是,陈景润任教不过一年,便被“停职回乡养病了”。他身体没啥毛病,这儿的养病不过是一个借口,真相是他被太多学生家长投诉讲课不好。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陈景润那可是一个大数学家,如何会教不好一群中学生呢?确实,他是大数学家没错,就连邓公都曾有评价: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的“1 2”详细证明,轰动了整个世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国际数学界将其称之为“陈氏定理”,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由此,陈景润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心目中的楷模式人物,他的事迹激烈着千千万万中国青年走上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但,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与能否成为一个好老师并没有什么干系。
陈景润的性格注定了,他只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却没法成为一个好老师。他幼年生于一个贫苦家庭,那时的贫苦与今天所言的贫苦不同日而语,那时的贫苦是连饭都吃不饱的境地。因着父亲的工资太少,为了供大哥上学,陈母不得不背着未满周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陈景润自然也要帮着家里分担一些,初始没法上学,整日照顾三岁的小弟弟。
等晚上哥哥回来之后,才能让读书的哥哥给他讲些知识,稍微大些就要帮着母亲下地。后来母亲看他实在求学心切,拼着将他送进了学校,此时他的性格已然形成。因着幼年的生活,陈景润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在学校中,又因着这样的性格时不时被人欺负,也就愈加不爱说话。
被分去中学,是他没想到的,可这样的性格又如何教得好学生呢?自然不能,他一上讲台,便不知道说什么好。常常是一堂课,讲个一半便不再说话,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就有了意见。受到众多投诉后,学校之后以口齿不清,生病为借口将他停职。一个偶然的机会,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在北京开会,遇上了四中的一位领导。
那位四中的领导看到他,便想起了陈景润,责问他为何厦大培养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也愣了,他认为陈景润并不差,便将他调回厦大当了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这倒是方便了陈景润,他这样的性格与人来往不便,却最是专心。如今这个工作正好能让他专心研究,加上他又聪慧,没过两年便有了一些成果。
从而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华罗庚将他调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十来年后陈景润发表“1 2”详细证明。一举闻名天下,可见天才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数学家也不一定能胜任老师这一职位。不过也正是四中将他辞退,他又遇上了王亚南,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数学陈景润。留比离开要好,当一个数学老师,那是折磨他自己也是折磨学生。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