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吃了携带细菌病毒的野味,都是很危险的。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人是很少吃野味的。
除非是以打猎为生的猎人,或者实在无法生活,普通人是不吃杂七杂八的野生动物。
古人日常吃的其实只有鸡鸭鹅、猪羊而已。
其中,羊肉比较贵,通常是放牧的羊肉比较好吃,养一头羊并不容易,普通人是享受不起的。
猪肉在古代是低档肉食。因为古代猪缺少阉割技术,吃起来会有一种骚味,不好吃。
而且,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会导致虚胖,对身体不好。
所以古代有钱人是不吃猪肉的。当年苏东坡吃大肥肉,还美其名曰东坡肉,就是另类了。
至于牛肉,古代大部分时期牛是重要的农业工具,官府根本不允许杀牛,吃肉也是犯法。
普通人是吃不到牛肉的,敢私自杀牛都要坐牢。
所以,普通农民主要吃的是鸡鸭鹅,但养鸭子和鹅要有水塘,北方鸭子和鹅就很少。
其实说来说去,古人吃鸡比较多了。
鸡比较容易养,饲料也不难找,出肉率较高,还可以下蛋。
所以古人几乎家家养鸡,也是主要的肉食来源。
对于野生动物,古人一般是不吃的。
这倒不是说古人不喜欢吃肉,而是世世代代的生存经验。
野生动物同家禽不同,大部分都携带细菌甚至病毒,随意滥吃很容易得病。
而古代的医疗水平低,一旦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基本就靠病人抵抗力。
如果细菌病毒比较厉害,病人就死定了。
所以,即便少吃几块肉,也不能因此送命啊?
事实上,古代很多恶性传染病就是野生动物导致的,比如鼠疫、炭疽、霍乱等等
19世纪因食用患炭疽的牛、羊、骆驼、骡子等造成炭疽疫情,人类感染后的死亡率约为20%。
中医也严禁吃野生动物,最多用他们做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总结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药必“不效”(有趣的是最近日本冲绳推出了“孔雀料理”);鸳鸯虽然好看,但跟孔雀一样“肉味咸、凉、有小毒”,更可怕是食后头疼、可以变成终生疾病;野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会“生疮患痢”。
而古代的猎人都是没有土地的农民,迫不得已才做这行。因为打猎本身就不太靠谱,收获不稳定,哪里有种地稳当。
就是因为猎人还不如农民,也就无法挑挑拣拣,只是有什么吃什么,得病也无法避免。
确实,似乎现在流行的疫情也和非典一样是吃野生动物吃出来的,而且最近就行一份菜单,里边真是啥肉都有,啥动物都有。中国人吃野生动物是啥时候养成的习惯?我看《宋史》的时候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记载。
北宋时,广东某地发大水,有一个孩子掉到了河里被鳄鱼吃了,当地官员陈尧佐听说后很伤心,于是率人前去捕捉这条鳄鱼,捉到后的处理方式就是"烹而食之",而且是与受灾百姓们分食。所以,吃鳄鱼这事在一千年前就有了。
至于为什么古人吃野生动物不得病,我觉得是这样的。古代也得病,只不过大家可能不太关注"古代疫情"这个话题,其实古代的疫情有时候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严重到什么程度?当时有诗作如此描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可见人员损失到何种地步。
当然,古代的疫情最常见的是霍乱、天花、鼠疫等。
所以,疫情不分古代现代,可能古代还要更悲惨。在此还是要奉劝经常吃野味的朋友,改掉这个习惯吧。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