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小秘书的邀请,最近比较忙,希望这个迟到的回答对题主有帮助。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西距现代河床800米左右,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4年秋到1957年夏,在石兴邦先生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主要对半坡遗址北部,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大约在一万平方米左右。
仰韶文化主要包括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所谓的半坡类型是包括半坡遗址所发现的全部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从前到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而半坡文化因为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遗址拉开了史前社会研究的序幕,它开始关注社会组织结构,是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当时对偶家庭是这个时期社会的基本单位。
文明特征
半坡聚落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也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聚落处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半坡遗址是我国最完整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半坡聚落手工业发达,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绘制了美丽的花纹,陶器底部的纺织印文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纺织。
半坡遗迹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半坡聚落处于干旱地区,采用半地穴式建筑。
半坡遗迹出土的陶器上的文字,说明当时已经处于文字的萌芽期。也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当时已经有明确意义的文字。
所处时代
半坡村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处于氏族公社早期的母系社会,尚无贫富分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中国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有非常高的考古和社会学研究价值。想想当年的情形,在母系氏族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劳作都由女性承担,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建筑等重体力劳动,同时半坡人已经学会了种植农业种植、畜牧,会养猪养狗。那种“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生活画面已经清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半坡人的彩陶也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艺术有了很高的追求。
出土的陶甑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熟练的使用蒸煮的方式做饭做菜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到了一定的水平。
半坡的居民已经会饲养猪、狗等家畜,而且还使用自制的工具打猎、捕鱼,已经学会了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种迹象表明半坡人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程度。
1956年的3月,当时主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赴西藏开会时路过西安,当他参观完半坡遗址后感慨万千,立即电告国务院,要求拨款30万元在这里建一座半坡博物馆,这在当年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后来陈毅还即兴赋诗《半坡村访古》:“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纷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就这样,1958年4月,中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在西安的河东岸建成。
1957年11月27日,博物馆方面给郭沫若先生写了一封信,一是向曾到半坡遗址考察过的郭先生报喜,博物馆建馆顺利;二是提出建议,希望他为馆里题写“西安半坡村博物馆”八字以及“半坡遗址”四字。郭沫若很快应允。
上面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但这四个字后来引发了不少争议,你发现错别字了吗?
半坡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部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
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
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