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天气暖和了病毒就会消失,请问有科学根据吗?
有人用肯定句式说过天气暖和了2019-nCoV病毒就会消失吗?
如果有点医学常识,甚至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不会这么说吧。
因为,2019-nCoV是一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全新的冠状病毒,才被称为“新冠”。
既然是新的,人们对它不了解,任何以肯定句式发表的观点通常都缺乏证据。
但是,它既然闯入并为祸人间,我们就需要对付它,怎么办?
只好把它当成它的堂兄弟的堂兄弟,即其他人类冠状病毒们来对付——既然是亲戚,就可能长得像,脾气和危害也可能像。
比如,卫健委的指南中,有关如何杀灭2019-nCoV的段落就是照搬WHO的指南,讲明了就是参照SARS和MERS病毒的研究。
当然,有关的其他一些生物学特征,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SARS和MERS病毒,以及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数据。
具体到本问题,也同样适用这一原则。
那么,环境温度对2019-nCoV的存活和传播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样可以参照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研究数据。
最新综述:高温可以缩短冠状病毒环境中存活时间2月6日在线发表在“医院感染杂志”上的一项综述对各种人类冠状病毒在环境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进行了汇总。
来自德国的作者通过对多达22项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各种人类冠状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比如桌面,门把手,塑料或纸张表面的存活时间存在很大差异。
总体上,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条件,人类冠状病毒可以物体表面存活2小时到9天,并可以保持感染性。
其中,有少数研究显示温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TGEV这种病毒,在不锈钢表面,4℃下可存活28天以上,20°C下存活3–28天, 40°C下则只能存活4–96小时。
MERS病毒,在不锈钢或塑料表面,20°C下可存活48小时, 30°C下则只能存活8–24小时。
遗憾的是,没有有关SARS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存活时间的对照研究。
但是,有研究显示,SARS病毒在常温下,在金属、木材表面可以存活4-5天;而在纸张表面的研究,一项说可以存活4、5天,一项说只存活3到24小时。
可见,有限的研究显示,环境温度对人类冠状病毒在环境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温度对2019-nCoV传播可能的影响2019-nCoV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温度对其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也可能会有影响。
我们知道,2019-nCoV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虽然,两种传播方式病毒都有一个体外“旅程”,但是,飞沫传播指患者“喷”出的病毒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内,体外旅程时间很短,温度的影响几乎可以不计。
我们知道,人体的核心体温(包括肺内)是37℃,病毒既然可以在人体感染,无论体内外,37℃的“高温”自然不会杀死它。
可见,即使是盛夏的高气温也不会直接杀死2019-nCoV,甚至不会影响其通过飞沫传播。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夏季高温环境,2019-nCoV照样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但是,研究也已经显示,在体外环境,相对高温可以显著缩短其他冠状病毒的存活时间。那么,自然就有可能缩短2019-nCoV的存活时间,并可能降低其通过接触传播的机会。
可见,虽然,夏季高气温不能直接杀死2019-nCoV,甚至不影响其通过飞沫传播,但是,接触途径的传播可以收到抑制。
暴发以来,该病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病学特征也清楚地显示,COVID19在北半球温带相对低温的地区传播最为活跃;而在低纬度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显然受到了极大抑制。
比如,泰国发现了武汉以外的第一个病例,与新加坡一起是疫情开始阶段我国境外的热点疫区。新加坡由于输入性病例急剧增加,甚至被有的专家称为观察疫情发展的标杆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首先在没有被“看好”的韩国、意大利和伊朗大暴发。
而早期的热点疫区,新加坡、泰国,包括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印度,都几乎没有发展出规模的本地的人传人传播。
非常显然,南亚、东南亚地区COVID19的传播受到了环境相对高温的极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抑制。
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层面上讲,虽然环境高气温不能杀灭2019-nCoV,甚至不能影响高度密切接触的飞沫传播;但是,的的确确抑制了其总体的传播效率。
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接触传播的比重可能高于飞沫传播。
新冠病毒会随温度升高而消失吗?如何用科学解释?
COVID-19在我国的蔓延势头已经有了一定的抑制。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对结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气温一上升,novel coronavirus就消失了?对此,COVID-19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3月5日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暑热可能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最终还不知道预防和天气的哪个作用更大。他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至今为止,很多专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今年1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委员会高级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病毒本身对外部的抵抗力很弱,56度可以有效地不活30分钟。另外,5、6月天气热的话病毒就容易减少,春节前后、冬天、春天容易发生病毒感染也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除了合理的隔离防护措施外,温室效应对发病率的降低也有帮助。
实际上,17年前流行的SARS在夏天到来后就消失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温暖的天气列为SARS结束的一个原因。根据2006年WHO出版的《SARS国际性疫病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第一是病例报告公开透明,第二是各国最大限度地抑制了感染者的移动,第三是天气变暖。因此,现在流行的COVID—19也会重蹈当时SARS病毒的覆辙。
据王培玉教授说,novel coronvirus是RNA病毒,病毒不能在外界环境和土壤中繁殖。由于只能在生物,例如人体或动物的体内繁殖,RNA病毒是不稳定的,并且可能在环境中被破坏和分解。气温变高的话,RNA在环境中容易被分解、破坏。因此,流感等疾病在冬天会相对猛烈,天气变暖的话就会痊愈。
寒潮结束气温回暖,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的情况也即将结束了?
新冠疫情病毒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生活长达一年的时间,这次疫情卷土重来,又继续给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新冠病毒并不会随着气温的上升或者下降而结束,这种病毒并不恐惧严寒、也不恐惧高温。因此,寒潮结束、气温回暖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即将结束,这次疫情已经反扑,我们国家又正值春节期间,我认为新冠病毒的情况反而要有有可能迎来第二波小高峰。
首先,新冠病毒目前没有克星。我们已经和这种新冠病毒打交道一年之久,然而一直没有找到非常有效的应对措施,即便现在疫苗也已经上市,但是仍然不可能大面积的给每个人注射。另外,新冠病毒已经产生变异情况,疫苗应对变异的病毒是否有效仍在商榷之中,因此新冠病毒不会随着气温的上升而结束,更不会被温度所消灭,气温回暖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的情况即将结束。
其次,值此春运特殊时期,疫情非常有可能大规模反扑。去年的新冠病毒大规模传染就是因为在春运期间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回乡造成病毒大范围传播,而这一次疫情的苗头同样出现在春运期间。很多打工人又将迎来回家的潮流,因此我认为如果没有加以控制或者防范,那么疫情非常有可能大规模的反扑,造成第二波疫情的来临。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尽量能不回家的就不回家,不要在交通的过程中增加可能被传染的概率或者给他人造成传染,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是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另外,严控第二波疫情是重中之重。我们现在面对疫情的反扑,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严控第二波疫情的反复。从自身做起勤洗手、消毒,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能不外出尽量不外出,保持两点一线的作息。如果身边有从外地返回到本地的人,那么应该进行隔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出门必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人与人的交流尽量保持一定距离,更不要去娱乐场所进行活动。这一方面是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降低自己被传染的概率,一方面则是牢记医护人员对我们的付出和奉献,不要在这种关键时刻成为传播感染源。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我们一定要严防死守。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