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联合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刊发一篇题为《跨学科交叉研究支持泛欧亚语系的“农业扩散”假说(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的研究指出,泛欧亚语系——包括日语、韩语、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在内,可能皆起源于约9000年前的中国,并在农业的扩散发展中传播开来。
泛欧亚语系覆盖亚欧大陆北部的广泛区域,从东面的日本、韩国、西伯利亚一直延伸到西面的土耳其和俄罗斯西南部一带。尽管这些语言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点,但有关泛欧亚语系的起源和传播历史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也是东亚史前时代研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研究人员结合历史语言学、古DNA研究和考古学三门学科交叉研究?发现,泛欧亚语系可以追溯至约9000年前在中国东北部种植谷子的古代农民。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史前农民逐步扩散至整个东北亚及邻近地区,泛欧亚语系也与此同时被传播至东面的韩国和日本以及西面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与土耳其。
研究还发现,韩国的无纹陶器时代遗址与日本的弥生时代遗址均具有中国东北部文明起源的血统,有力地挑战了此前关于泛欧亚语系之间没有遗传相关性的假说,同时驳斥了西方早先提出的“牧民传播假说论”,即泛欧亚语系是由自东向西迁徙的牧民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后1000年之间传播开的。
研究结果挑战了“牧民假说”,牧民假说认为泛欧亚语系的起源更近,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到1000年左右,是由从东部草原向外迁徙的牧民传播开来的。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自“Nature、北京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