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前后共有十三个朝代选择在洛阳建都,因此在洛阳附近古墓数量极多。仅在洛阳北部的邙山中就有着大小数十万座古代墓葬,其中帝陵数量共有26座。邙山的海拔虽然只有250米,但洛阳地势平坦,邙山一直被认为是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是古人理想的营茔之所。
后来由于高速公路的修建,必须要穿过邙山墓葬群,考古人员在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急需抢救性发掘。这座古墓位于东汉帝陵的核心地带,考古人员俗称其为大汉冢。
大汉冢中的陵墓多为帝陵,但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出现问题的古墓,无论是规模行制,还是方位朝向都和其他的汉代皇陵不一样。汉代皇陵的朝向都为南北方向,而这座古墓却是东西朝向,墓道在东,墓室在西,而且它的规模相对较小,根本达不到帝陵标准。
那么这座格格不入的古墓是谁的呢?它为何会出现在东汉帝陵之中呢?要解开这个疑问,只能发掘之后才能得知。挖开表土后,考古人员首先发现了几个大小不同的盗洞,经鉴定,分别为宋代和明清时期留下的。
这就说明古墓曾被几次盗掘过,墓中的文物也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如果真的是这样,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找出墓主人的身份。盗洞的发现给满怀希望的考古人员泼了一盆冷水,虽说考古的目的不是为了文物,但文物的丧失最终会导致墓主的身份成迷,给考古发掘带来永远的遗憾。
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人员的心越来越凉。在墓室和墓道之间本应有一面墙壁,而现场却只散落在地上的几块青砖。汉代的青砖重量在五十斤左右,烧造极为困难,盗墓贼甚至连大部分青砖都盗走了,可见其他文物也肯定不会留下。考古人员彻底绝望了,可就在他们以为解不开墓主身份的时候,却在墓室的土层中发现了一枚印章。
可能这枚印章太小,盗墓贼没有发现,被遗留了下来。这让考古人员喜出望外,印章为青铜铸造,上面刻有两个字,字体为汉代隶书,考古人员并不认识,后来经过专家的鉴定后,确定那两个字为“曹休”。
至此,墓主人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了,曹休官至大司马,统帅曹魏全国军队,显赫一时。至于他的墓地为何会出现在东汉帝陵中,考古专家推断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在作祟,也可能就是单纯的看好了东汉帝陵的风水!
三国名将魏延葬于何处?
曹魏
曹丕墓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资料不详。
甄后墓
位于河南省安阳县辛店乡灵芝村,又称朝阳陵。《魏书》:“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
曹彰墓
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
曹植墓
在山东东阿县城南20公里鱼山西麓。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于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
蔡文姬墓
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墓封土高约7米,林木葱郁。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卒后葬此。蔡王庄村就是守墓人一代代繁衍生息而成为村庄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
贾诩墓
位于河南许昌市北10公里尚集乡岗朱村东。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后被破坏,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毁,双虎铺首衔环画像石墓门、墓楣现藏于许昌博物馆。
夏侯渊、夏侯惇墓
位于河南许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已毁,西墓(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随曹起兵屡立战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战死于阳平关,葬于此。
张辽墓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湖中岛上,为衣冠冢,现存墓冢,张辽陈列馆、逍遥阁和渡津桥。
徐晃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镇城角徐村东北1公里处,墓现于耕地中。
李典墓
李典因为作战勇敢,武艺高强,很为曹操器重。被封为都亭侯,是三国战乱时期最出名的年轻将领之一。后因病而死,年仅36岁。1992年在巨野县昌邑乡发现一石室墓,初步推考可能为李典墓,现已原样移建菏泽博物馆一层大厅内。
邓艾父子墓
位于四川剑阁县城北10公里北庙乡孤玉山,邓艾父子被诬陷谋反在此杀害。墓为土垒,周围砌青石,墓碑书“魏征西将军邓艾墓”。墓侧还有“彰顺王庙”(彰顺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汉元年给邓艾追封的谥号)。
蜀汉
刘备墓
史称“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现有匾“汉昭烈陵”“千秋凛然”对联:“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武侯墓
位于勉县在定军山西北脚下。墓地320亩,林木荫翳,古柏参天。墓高5米,方圆60米,四周围砌以八卦形花墙。墓前竖碑一块,上刻“诸葛亮武侯之墓”,墓后有“护墓双桂”,高达19米,胸围1米左右,树冠如盖,浓荫蔽冢,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后,有一年一度之庙会。数以千计的游客,踏青瞻谒武侯墓,盛况空前。初建于公元234年,陵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墓区古建筑有四合院,房舍40余间,大殿神龛上有诸葛亮泥塑彩饰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态自若。两旁书童像侍立,龛下两旁是关兴、张苞塑像。
庞统祠墓
位于老陕路旁,距德阳仅15公里左右,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墓基方圆10米,高4米多,由条石砌成圆形。祠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关陵
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于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张桓侯祠
俗称张飞庙,坐北朝南。位于阆中市城西,与著名风景区锦屏山隔江相望。总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三国时张飞受刘备派遣,率部镇守阆中,并任巴西太守。221年刘备攻吴,为关羽报仇,临发时张飞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谥封桓侯,葬于阆中。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阆中人民慕其忠勇,立庙以祀之,始称桓侯庙。
马超墓
位于陕西勉县城西老城乡马公祠村。坐北朝南,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处。
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公元222年病逝于勉县,并安葬在此。墓冢周长56米,高3米多。墓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现存大殿3间,东厢5间,碑碣5通。殿门楣上悬“汉斄乡侯”匾。
赵云墓
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1公里的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庙及雕像、墓碑均遭破坏。正定县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赵云庙,并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
黄忠墓
成都西郊营门口乡黄忠村,有三国名将黄忠的墓。清道光五年(1825年),当时地名叫“鸡矢树”的农民耕地时发现一块书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的墓碑,几根人骨、一把剑和一块玉,当即告知地主刘沅(字止唐,双流人,清代著名学者,为现代著名学者刘咸荣的祖父,曾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不就)。墓碑上“讳汉升”三字误,应为“讳忠”。这说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国时期的旧物,大概是唐宋以后人们为黄忠修葺坟墓时所立;但是,这也表明此处应该就是当年黄忠安葬之地。
魏延墓
在陕西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相传蒋琬仁蜀相后,以魏延前期有功,为之礼葬建墓,并雕石马于墓前。今墓不存,存二石马,一残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马岱墓
位于四川新都县军屯镇与弥牟镇交合之处。其墓虽不甚宏大,周围却是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围绕,无侵葬野坟。墓前有石桌祭台有石碑,碑高约二米,碑上刻有:“汉平北将军马公讳岱之墓。”
姜维墓
距甘肃省甘谷县城十里,墓分为上下两层,从下层走向上层,要穿过九台石阶,“石台”是取九伐中原之意,石阶中心,衬砌着两颗篆形大字———“远志”。姜维墓地松柏掩映,一片肃静,墓前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蜀汉大将军姜维之墓”。
孙吴
孙坚墓
位于苏州南门外青地,宋代时曾为人盗发,诗人杨舜韶作诗云:“阖庐城边荒古丘,昔谁葬者孙豫州。久无行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
孙策墓
孙策墓在今苏州盘门外染丝厂内,当地人称孙将军坟。其楣石于解放后发掘出土,虽经岁月剥蚀,仍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龙、虎、人等形象。
孙权墓
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在南京市钟山南麓,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间还流传说,明太祖建造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墓冢,寺庙时曾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现仅存一小型墓冢,不见碑表。
周瑜墓
位于安徽庐江县城东1公里处。墓为圆顶,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纹大汉砖,墓门朝东,墓周松竹环绕,墓前有明刻“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立。墓前有清代立《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铭》。
鲁肃墓
位于岳阳楼东南角约300米。墓葬座东朝西,墓原高20米,底部直径约80米,墓冢全用青砖围砌。今墓仅存高6米,底部周长70米的封土墓堆。周围砌有3米石栏可上墓顶,顶上有小亭,立着清光绪年间所刻石碑一块,高约2米,上书“吴横江将军鲁公肃墓”。墓前大石坊门两侧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陆逊墓
位于苏州娄门外五里许陆墓乡,陆墓乡因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而得名。今已湮没。
甘宁墓
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临江而立,背倚军山。占地66.7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3.36公顷,为三国时吴国西陵太守甘宁之墓,是由当地政府筹资易地修复的,因原墓于“文革”期间遭破坏。园内山壑纵横,四季常青,东北有十亩桂园,西南为十亩竹圃,甘宁墓座落其中,墓高2米,周长6米,墓前矗立着仿古天柱石坊,大雅壮观,石坊前有天然“甘泉”。
太史慈墓
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清代同治9年(1870年)修筑镇江城墙时发现,即加以保护。墓前有碑,书“吴孝子建昌都尉东莱太史慈子义之墓”。另有碑文,扼要书其生平。
三国名将曹休是什么人
曹休(?-228)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武将,曹操的从子。与曹纯、曹真一同统领曹魏的特种部队——“虎豹骑”。 [编辑本段]历史传记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族子,被曹操待若亲子。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征伐,曾统领虎豹骑做警卫工作。刘备派将军吴兰屯下辩,曹休随曹洪进兵征讨,名为参军,实为主帅,在他的建议下,大败蜀军。魏文帝时期,曹休升任领军将军,后又任镇南将军,接替夏侯惇驻守魏国东侧,与吴国多次交战,曾于洞浦大破吴将吕范,因功累迁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大司马,一直负责扬州军务。后被吴将周鲂诈降诱曹休深入伐吴,结果曹休被吴将陆逊杀得大败,不久背生恶疽而死。 [编辑本段]演义传记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部下,曹氏宗族将领,于“曹操大宴铜雀台”之时率先登场,射箭夺袍。曹休随曹操四处征伐,在攻蜀汉中之战,伐吴濡须口之战均有登场,曾放冷箭射倒吴将凌统的马匹,后又协助夏侯惇平息洛阳纵火叛乱,总管御林兵马,协助曹丕代汉。魏文帝时期,曹休参与三路伐吴,被吴将吕范击败,无功而返。魏明帝继位后,曹休官至大司马,被吴将周鲂断发所骗,伐吴被陆逊杀得大败,气忧成病,回到洛阳,疽发背而死。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馀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魏书曰:休祖父尝为吴郡太守。休於太守舍,见壁上祖父画像,下榻拜涕泣,同坐者皆嘉叹焉。】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於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录前后功,封东阳亭侯。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魏书曰:休丧母至孝。帝使侍中夺丧服,使饮酒食肉,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乞归谯葬母,帝复遣越骑校尉薛乔奉诏节其忧哀,使归家治丧,一宿便葬,葬讫诣行在所。帝见,亲自宽慰之。其见爱重如此。】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拜扬州牧。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督休】休督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子肇嗣。【世语曰:肇字长思。】
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张隐文士传曰:肇孙摅,字颜远,少厉志操,博学有才藻。仕晋,辟公府,历洛阳令,有能名。大司马齐王冏辅政,摅与齐人左思俱为记室督。从中郎出为襄阳太守、征南司马。值天下乱,摅讨贼向吴,战败死。】 [编辑本段]曹休——虎豹骑 群英7曹休“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 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麽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它的战绩。 “纯麾下骑斩谭首。”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你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蹹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反而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是虎、豹骑。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 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褚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 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虎豹骑——三国真正的王牌之师。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曹休是曹操的从子。汉末天下动乱,宗族四散逃离乡里,曹休年仅十几岁,丧父,独与一门客承担的丧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190年】曹操举兵,曹休改变姓名转至荆州,又从小道向北回到家乡,见到曹操。曹操对左右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让他与曹丕住在一起,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征伐,曹操让他统领虎豹骑做警卫工作。
【215年】刘备派将军吴兰屯下辩,曹操派曹洪前去征讨,让曹休为骑都尉,参与曹洪的军事。曹操对曹休说:“你虽是参军,但其实是主帅。”曹洪也听到了这个命令,也把事务委托给曹休处理。刘备派张飞屯固山,欲截断曹军后路。众人狐疑,议论纷纷,曹休说:“如果敌人真要断我们后路,应该伏兵潜行。如今先张声势,则表明他们不能做到。应该趁敌人的军队没有集结,赶快攻击吴兰,吴兰被击破,张飞自会撤走。”曹洪听从了这个建议,进兵攻击吴兰,大破之,张飞果然撤走。
【219年】 曹操从汉中撤出,诸军还于长安,曹休被拜为中领军。
【220年】 曹丕继王位,曹休升为领军将军,参照前后功劳,封东阳亭侯。同年,夏侯惇病逝,曹休升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各处军事,魏文帝曹丕亲自送行,下车与曹休握手告别。孙权派遣将领屯于历阳,曹休到,击破之,又别遣部队渡江,烧毁敌人芜湖营寨数千家。战后曹休升为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222年】 曹丕征东吴,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破孙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战后曹休被拜为扬州牧。
【226年】 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众投降于曹休。曹休增邑400户,连同先前的共2500户,升为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
【228年】 魏国两路征吴,司马懿从汉水下,曹休率军向寻阳。吴将周鲂伪降诱敌,曹休轻信深入,被吴将陆逊击败,损失万计。曹休退还至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曹休上书谢罪,曹叡派屯骑校尉杨暨去慰问,礼遇赏赐更加优厚。不久曹休背生恶痈而死,谥曰壮侯,儿子曹肇继嗣。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休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三国志·魏书》)
曹操:此吾家千里驹也。 [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对安徽亳州南郊的曹操宗族墓进行部分考古发掘,发现了曹鼎墓,并发现刻有“吴郡太守曹鼎字景节”等文字的墓砖,参照《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可知,曹鼎正是曹休做吴郡太守的祖父。另据《三国志-曹洪传》记载,曹鼎是曹洪的伯父,由此可推知曹休的父亲是曹操的从祖兄弟、是曹洪的从父兄弟。
根据这一考古发现,也更正了三国志中记载的错误,从曹操角度讲,曹休并不是其族子,而是曹操的从子;但从曹休角度讲,曹操则是其族父,也大概因为此,陈寿才误推论出曹休为曹操族子的。
河南洛阳发现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墓
2009年4月连霍高速扩建工程河南洛阳段考古钻探时,考古人员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当年5月21日即开始考古发掘。该墓葬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送庄乡卅里铺村东南,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朱仓东汉帝陵陵园的西侧,连霍高速公路南侧。截止今年4月,田野工作基本结束。 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组成。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其中墓道长达35米,最宽处达9米。有迹象表明墓道多次被挖开,实施了合葬。
该所用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最大的墓砖长度达46 厘米长、厚10厘米,重达50公斤,可见墓葬规格之高。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有些砖上还发现有戳记,可以释读出来有王、梁等各种各样的姓氏,应该是工匠的名字。
墓室及甬道上方共发现六个盗洞,从唐宋时期到近代,各不相同。墓葬被盗情况严重,但是墓葬的整体结构保存相对完整。出土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异常精美。
前室及各侧室内均有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属于二个个体,男性、女性各一个。男性个体50多岁,身高约171厘米,女性个体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
异常重要的是,墓葬后室出土铜印1枚,为边长约2.0cm、篆书白文“曹休”二字的私印,成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切证据。根据文献记载,曹休,字文烈,曹操的族子(同族兄弟之子),被曹操待若亲子。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征伐,官至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洛阳,时年正值魏明帝曹丕驾崩(226年)2年后,魏武帝曹操驾崩(220年)8年后。墓葬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以及墓葬的规格也与曹休身份相符,由此确定墓主人即是三国时期的赫赫有名的大将曹休。
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很少发现,而曹休墓是有明确纪年或有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时期贵族大墓的首次发现,成为首个曹魏时期的标志墓葬。此前发掘的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为东汉末期的墓葬规制,而曹休墓则是曹魏先期墓葬规制,但这两个墓葬都没有封土且均是罕见的东向墓道,有别于常见的南向墓道。所以此次曹休墓的发掘异常重要,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器物与曹操墓互相印证,更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同时,对《三国志》等文献具有印证意义。
2010年5月,曹休墓内发现1枚铜印,[1]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方铜印的发现,为探寻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河南洛阳发现曹休墓地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