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为何被人们尊称为担得起“半部中国考古史”
走进赛克勒博物馆
揭开考古背后神秘的面纱
揭开历史的真相
《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
2018年7月的北京大学校园内热闹非凡。今天是北大举办毕业典礼的日子,未名湖畔,三五成群,聚集着身着学士服的学子和举着手机正在拍照的学生家长们。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一直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输送向社会的重任。从北京大学走出去的学子,很多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成为了精英力量。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双甲子年,恰逢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建馆25周年。双喜临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多家考古所、博物馆举办了《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这次展览中所展出的藏品,有很多难得一见,极具参观价值。有距今26万年前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骨架、有被誉为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晋侯鸟尊、还有罕见的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残片等等。这些极为珍贵的藏品在此集中展出,以期能够通过这次展览来回顾、总结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这个展览是一份回馈给校友们的礼物,更是一次向参观者们展示真实古代中国原貌的机会。
曹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寻真,探寻,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考古工作,为广大公众复原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想用我们现有的资料和我们的研究,然后我们的工作,按照一个时间的脉络,比如从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汉、唐、宋、元、明开始,这么一个时间的轴线,让观众大致能看到古代的人类他是怎么生活的。
王鲁湘:基本上让我们能够看出从20多万年以前。一直到我们的宋元明清,离我们比较接近的时候。不同的阶段古代人们的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曹宏:对对对。
王鲁湘:虽然不能看到全部,但是管窥一豹是吧。
曹宏:从1922年国学门,建立考古学研究室开始算起。因为那个时候把考古学引入到中国开始,中国考古学的这么一个发展的起端。然后经过前辈们的努力,然后一步一步不断地摸索,然后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这么一个考古的学科。1952年的时候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考古学专业,然后在这个考古学专业成立之后,也承担起新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和培训的,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为新中国的考古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后之后,参与和承担了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们这个展览中展示的,一共是从评十大考古之后,3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就是我们院参与的,选出来的十几项放到这个展览中,我想这也是一个,可以看出来,我们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和全面性。那这个对中国考古学的建设和探索,我想可以从这里面看出来。所以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学院经历的这个历程,也是中国考古学经历的一个发展的历程。
文化大观园摄制组一行人穿梭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间,一路翠林,老建筑掩映其中。我们谈笑间走进了坐落于北大校园西北侧的鸣鹤园。这里历经了英法联军焚毁,也见证了上世纪中叶,知识分子的艰难岁月。直到1987年,一座博物馆在此建成,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大学博物馆,与生俱来地肩负了承上启下的使命感。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正在这里展出。有人称,这里是未名湖、博雅塔之外,最值得游览的北大景观。
1993年,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在这里观展的游客可以欣赏到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宝贵的藏品,这些藏品多数是由北大考古系的师生亲自发掘的。
王鲁湘:俯以察于地理,仰以观于天文,然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形成了我们基本的知识的来源是吧?
曹宏:对。我觉得您理解得特别深刻。王鲁湘:放到我们博物馆跟前,这是最好的一个对于博物馆设立的宗旨的一个说明。然后我们博物馆的建立,无非也是告诉人们,我们人类的这样一个进步和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累。
曹宏:对。
这座博物馆是由生物学家、医药学家、慈善家同时也是收藏家的赛克勒先生资助建造的。赛克勒在艺术界的成就带有传奇的色彩,他的爱好之一就是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并收藏大量被别人忽视的艺术品。他的收集品中不但有中世纪的艺术品,也不乏精美的现代艺术品。收藏界称他为“当代的美第奇”,同时赛克勒也把他对艺术的兴趣反映在了他的慈善事业中。
曹宏:在1987年的时候,然后赛克勒先生和夫人捐建了这所博物馆。当时他在中国,也是调查了很多的大学,他希望建立一所教学型的实验博物馆,然后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因为有考古系,然后当时已经有非常好的收藏,又有很好的教学体系,所以希望建立一个这样的博物馆,为培养考古学人才、博古学人才提供一个平台。
来到展馆的序厅,第一件映入眼帘的文物,是被誉为西安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晋侯鸟尊。1992至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侯墓地进行了6次大规模发掘。晋侯墓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资料最丰富的周代诸侯墓地,在其学术研究上有着重大的价值。而这件晋侯鸟尊是于2000年在曲沃县北赵村出土的。由于文物极为珍贵,这件晋侯鸟尊的真品,只在开展的第一周进行了展示,而后便又被送回到山西博物馆,妥善地保存了起来。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件文物,策展方特地展出了一比一比例的仿品。眼前的这件鸟尊虽为仿制品,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欣赏到古人的手艺和智慧。
王鲁湘:确实漂亮,它其实是一个凤凰,不是一个漂亮的鸟。它是戴着那个凤冠的。
曹宏:对,就是特别写实的这么一个自然。但是感觉很稳,你看鸟尾翻转。
王鲁湘:对。它其实起一个物理学的力学的支撑作用。和两个腿一起,三点成一个面,这个尊就非常地稳了。
曹宏:对。其实这么看很像一个大象的鼻子。这边是个象头。
王鲁湘:对对对,象头,眼睛还在呢。
曹宏:然后这是一个象鼻。
王鲁湘:但它也是个实用器。有盖,它里头它这个容器。
曹宏:对。那个盖里面还有铭文。
王鲁湘:也就是当时在宗庙里头,祭祀用的这样一件器物。
曹宏:对,应该是件礼器。
这次《寻真》展的一大亮点就是史前时期的考古成果。在主展馆的入口,有一列醒目的玻璃展柜。一组头骨、骨脊、肋骨、髋骨、尺骨等化石拼接成的人形骨架摆放在其中,虽不完整,但也可大致辨出其人体形态。这是一组金牛山时期人类的化石,1984年发掘于辽宁营口,距今26万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骨架。在这次发掘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形骸化石,通过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早在26万年前,金牛山人就已经学会了用火。
曹宏:当时发现了火塘,然后这个火塘还发现了不止一处,而且发现这个火塘是被反复利用,所以是根据这个火塘规模的大小和使用的次数来断定金牛山是十几个人,他们是组成了一群人在生活。而且当时他已经学会了保存火种。
王鲁湘:也就是一个火种保存到这个地方,不用反复的去取火了。这个火在这里,一个是取暖,再一个驱赶野兽,还有一个就是熟食。
曹宏:食物,这个是有烧骨,就是他把食物加工,什么吃,吃完以后剩的这个痕迹。
王鲁湘:最原始的烧烤。
曹宏:然后他旁边这个食肉动物咬啃痕迹的骨头也很有意思。
王鲁湘:就是横着的这一小片骨头吗?
曹宏:对,然后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缺槽,这个是一个食肉动物的牙齿。
王鲁湘:也就是一个猛兽,咬过这个,然后吃剩了丢到这里。
曹宏:对。然后是说金牛山人他还,食物链中一部分,是捡拾食肉动物剩下的食物。
王鲁湘:有点像草原上的猎狗,他捡拾狮子吃剩下的剩肉是吧?
曹宏:对对。就是来补充他打猎的不足,什么这样。
王鲁湘:当时生活也比较艰苦。
石器是石器时代人类所用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也是遗址里保存最好的一类工具。考古学家对于石器的认识一方面来自于遗址里的发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模拟实验以及民族学的观察。这些在外行人眼里看来平淡无奇的石头,通过考古学家们经年累月的观察研究,被赋予了揭开历史足迹的重要使命。
在展厅中部的一侧展柜里,陈列着一排甲骨残片。这是在山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时期甲骨。不同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的甲骨文,周原的甲骨文在此之前非常罕见。而这次发掘当中,总共有近800片甲骨被发现,数量众多,大大填补了这一部分史料的空缺。
曹宏:这个现场,这张图,就是这800多块甲骨,都是从这里出土的。
王鲁湘:集中从这里出土的?
曹宏:对,集中。这就是从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区,甲骨的发掘区是从这儿发现的。
王鲁湘:那么多的甲骨集中在这儿,当时这个地方显然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档案库或者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文献室之类的。
曹宏:对,就是集中存放甲骨的。
曹宏:在800多片甲骨里面发现有4片带有“周公”两个字,您看,我们展了其中一片,就是这一片。
王鲁湘:周公刻此卜甲。甲骨文上出现了周公,说明周公这个人确确实实《史记》司马迁记载,这个人史上确有其人。这不是个虚构的人物。
曹宏:对对对。
王鲁湘:周公治礼,基本上奠定了我们中华文明基本的形态。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展品。不成形,不完整的残片被层层叠叠地摆放在一条单独的展柜里。这也正是大学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地方,它不但需要向大众展示考古发掘的文物,更需要承担起对学习考古学科的学子们的教学培养重任。
曹宏:像这样的展品一般在其他公共博物馆是不会展的。
王鲁湘:显得太残破了。
曹宏:太残破了,就从一般大家都要展精品和美的。然后我们这个,比如窑具,我们把窑具也展上了,甚至这个窑具都不算好,就是它都烧失败的。
王鲁湘:烧败了。
曹宏:对,粘联在一起。
王鲁湘:当时就是扔掉的废弃件。
曹宏:对,没错,当时就扔掉了。但是它对教学和科研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匣钵,比如它开始用匣钵来烧造瓷器,然后它为了节省空间,它采取什么样方式来装烧,然后另外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匣钵的构成,像那个碗的残片,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釉质和它的胎,这对教学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来看。
王鲁湘:到这里来看。
曹宏:然后老师来讲,说大家注意看哪些地方。
王鲁湘:这就是我们赛克勒这个博物馆和一般的公众博物馆的功能不同的地方。还要兼教学和科研。
曹宏:对,辅助教学。
或许是博物馆的名字中,将“考古”放在了前面,同时这座博物馆又是北大考古系重要的科研场所,“艺术”在整个博物馆中的体现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其实近几年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增强博物馆的艺术性。这并不意味着在“玩跨界”,反而这更符合赛克勒本人的期望,它将古代文明和现代艺术融合在一起,这种革新的举动也吸引来了一批和赛克勒先生有着相似情怀的人士前来捐赠。
在这个面积不是很大的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着中国从远古20多万年以前一直到明清时期,人类留下的历史痕迹。有人类自身的骸骨,有当年使用过的各种石器工具,有青铜时代最早的代步车,有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还有后来出现的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瓷器。每一个足迹都在这个博物馆里清晰地记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考古工作者们辛勤地田野工作,是几代考古人传承坚守着对这个学科的建设,以及对考古发掘品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才将这些宝贵的历史真相呈现在我们面前。
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文化大观园》
编辑:王竹、以诺
如何核查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有几点需要斟酌吧: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至今没有想明白的未解之谜?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沉淀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有的已经水落石出,而有的还等待后人的探索才能真相大白。神秘未解的事情总是驱使这我们去一探究竟,想去揭开那鲜为人知的真相。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至今未解的八大千古谜团,不知道你看过哪一个?
一、阎罗王之谜
长江中游,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 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之为阎罗王。
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一是隋将韩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是很紧凑。阎罗王的原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二、杨贵妃尸体之谜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于是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从此杨贵妃下落成迷,但是有人却在日本发现了她的墓,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杨贵妃死了,只是找不到尸体。
三、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楚汉之争项羽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四、慈禧夜明珠之谜
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
萤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能发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贝蚌所产的珍珠。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离咱们最近的夜明珠,最著名的,估计就数慈禧口含“美龄饰鞋”的那颗了。据盗慈禧墓的人,也就是孙殿英讲:此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有书记载:说它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慈禧含在嘴中是为保尸身不化。
小易记得小的时候看过的英叔的电视剧《僵尸道长》里面有几集说的就是慈禧太后因着这颗夜明珠,尸身不化,而后化身僵尸。
五、《推背图》之谜
《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由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